天天看點

留住記憶,200多首長沙童謠“入畫”來

留住記憶,200多首長沙童謠“入畫”來

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說起長沙童謠,很多人會想起《月亮粑粑》,但除此之外,你還能想起其他的嗎?

剛晉升為省級非遺項目的長沙童謠,在傳承人蔡穎強多年努力下,收集整理了200多首長沙童謠。如今,蔡穎強還将這些長沙童謠配上了通俗易懂的圖畫,整理成冊進行儲存和流傳。

十餘年搜集200多首長沙童謠

“童謠是一個城市的印記,它能給人回憶,同時也能很好地保護方言。”1月10日,在長沙市開福區中國民俗畫創作基地,記者見到蔡穎強時,他正在進行童謠畫創作。

蔡穎強從小就喜歡畫畫,尤其是擅長國畫人物獨幕喜劇。“我是長沙長大的,記得很多小時候的童謠,有童謠情結。但随着時代變遷,傳統的童謠傳承下來的卻寥寥無幾。當時我就想,是否可以畫出長沙童謠呢?”2004年,蔡穎強開始正式接觸和收集童謠。

“真的開始收集才發現,除了《月亮粑粑》《張打鐵》《馬蘭開花》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外,很多都已經開始消失。”為了搜集更多的長沙童謠,蔡穎強走街串巷,四處拜訪不同年代的長沙老街坊……“收集的過程中,有些人隻記得前面幾句,有的隻記得後面的,是以我要先把他們全部整合到一起,然後再進行認證,看到底是不是這樣唱的。有一首叫《螢火蟲》的童謠,我找了十多個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人才收集全。”

“童謠是個非常有意義的東西,不僅有趣味性,而且記錄的是過去的資訊和當時的民俗民情,這些都是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産。”蔡穎強介紹,在收集整理了200多首長沙童謠後,他将這些童謠進行了分類。

蔡穎強告訴記者,長沙童謠,有遊戲、有地名、有說唱,種類豐富,帶有很強的地域特征。“雖然不是陽春白雪,但很接地氣,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比如,遊戲類的“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開花二十一……”,地名類的“一步兩搭橋、三公裡、四方坪、伍家嶺、六堆子、七裡廟、八角亭、韭菜園、司門口”等。

“還有‘一走二三裡,茶園四五家,樓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這是反映當時長沙城裡茶文化盛行的一個狀況。”蔡穎強說。

他讓長沙童謠“住”進了畫裡

童謠收集回來了,如何有效留存和傳播?蔡穎強準備結合自己畫畫的特長,給每首童謠以看圖說話的方式配上圖畫,以童謠牆畫、童謠畫冊的形式進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長沙童謠。

“童謠語言雖然簡單淺白,卻蘊藏着民間的機智、聰慧,想要畫出這裡面的意趣,并非易事。”蔡穎強說,為了更好地觀察刻畫兒童神态,蔡穎強甚至還組織了小朋友玩起童謠中的丢手絹、擠油渣、牽羊買羊等遊戲,進行情景重制。“但現在很多孩子已經不會玩這類遊戲了,玩起來不投入,也沒有了那個時代的神韻。”

在蔡穎強的不斷嘗試和閉關構思下,一幅幅帶着童真童趣、帶着曆史印記的作品,被繪制出來。道地的長沙方言,融合着獨特人物形象,童年的歡樂時光就如同畫卷一般在眼前徐徐展開……如今,這些“住”進了畫裡的童謠,被編冊成書,深受市民喜愛。

2016年12月,長沙童謠入選長沙市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産名錄,蔡穎強成為長沙童謠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2021年底,長沙童謠被納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蔡穎強說:“以前畫畫很随意,成為非遺傳承人後,不光是畫畫,更要尊重曆史,還原曆史。讓更多人回憶起童年時,想起那個時候我們是這樣玩、這樣唱的。”

“被列為傳承人後,我感覺到更多的是擔當和責任。”談起今後,蔡穎強說,他會繼續搜集、創作有關長沙童謠的作品,開發一些相關的文創産品,“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傳承人,長沙童謠的傳承,也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

來源:三湘都市報

作者:丁鵬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