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戰國後期,四公子不但攪動風雲,影響了天下大勢的走向,還給曆史留下了許多經典故事。

然而,四公子的結局都不太好。

孟嘗君:背叛者

孟嘗君是齊威王的孫子,他出生時,齊國正處于巅峰時期。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孟嘗君以禮賢下士,善于用人著稱,聲名顯赫,為後人所推崇。

然而, 正是這位孟嘗君,将齊國帶入了深淵。

1、齊相生涯:權大震主。

孟嘗君初為齊相之時,正值齊宣王時期,齊國最強盛的時刻。

是以,初為齊相,孟嘗君即聯合齊、韓、魏,三國聯軍挫敗秦國,并迫使秦國歸還了魏、韓的土地。

有此顯赫之功,此後的孟嘗君任齊相十餘年,位高權重,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有齊王。

如此權勢,自然為齊王所不容。

後來,由于遭到嫁禍,孟嘗君辭去齊相,往投魏國。

2、複仇的火焰。

為魏相後,孟嘗君以極端方式報複了齊國。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身為魏相,孟嘗君積極促成了“五國伐齊”,秦魏韓趙燕聯兵,讨伐齊國,齊國幾乎亡國。

雖然“五國伐齊”的形成,主角是蘇秦、蘇代、樂毅等人,但作為當時能量巨大的魏相,孟嘗君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如此,齊國一蹶不振,孟嘗君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永遠無法彌補的重創。

3、中立于諸侯。

此後,孟嘗君“中立于諸侯”,在自己的封地獨立了起來,俨然如一小諸侯國。

孟嘗君去世後,齊、魏聯兵,一起滅了其封地。

身為齊王宗室,孟嘗君背叛了自己的齊國,并親自參與摧毀了齊國的霸業。“中立于諸侯”,不從屬于任何諸侯,但很快又被滅。

當然,比之于其他人,他的結局不算慘。

漢高祖作皇帝後,曾尋訪孟嘗君的後人,改之為薛姓。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本人得以善終,後人雖失封地但畢竟得以儲存,孟嘗君的結局不好,但也不算太慘。

信陵君:壯志難酬,郁郁而終

信陵君是四公子中評價最高的一個。

1、魏國護國柱石。

與齊國的孟嘗君不同,魏公子無忌出生時,魏國早已衰落,屢屢為秦、趙所攻。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公子無忌的才能出衆,又善于養士,成為魏國的柱石。

曾有一次,有人報告趙國在趙魏邊境動兵,魏王恐慌,公子表示趙人隻是在打獵。

後來,果然如此,趙王會獵後離去,沒有侵魏。

由此說明,無忌耳目衆多,對情報了如指掌。

是以,魏國雖已衰落,但諸侯“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然而,諸侯忌憚他,魏王自然也忌憚他,不敢再讓其任事。

2、竊符救趙,義蓋雲天。

長平之戰後,秦圍攻邯鄲,趙國危在旦夕,求救于魏楚。

魏王先是答應救趙,但忌憚強秦報複,猶豫不發。

無忌利用自己的私人力量,竊兵符,殺死大将晉鄙,發兵救趙。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這次行動,成功救趙,但擅自殺将調兵,得罪魏王。事成後,魏軍回國,無忌不敢回去,隻好在趙生活了下來。

3、合縱最後的旗幟。

此後,魏國屢屢遭秦進攻,威望被迫召回無忌。

無忌回到魏國後,以其個人威望,成了合縱諸國的旗幟。

在無忌的統一組織、排程下,五國聯軍(齊國為參加)擊敗了秦軍,攻至函谷關,這是合縱抗秦最後一次重大勝利。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公子無忌由此威震天下,成為抗秦最後的旗幟。

4、郁郁而終。

然而,無忌的威名,再次引起了威望的警惕。

秦人借機巧施離間計,堅定了魏王排擠無忌的決心。

最後,無忌被排級,解除了權力。

無忌壯志難酬,心灰意冷,每日沉迷酒色,四年後去世。

據說,劉邦年輕時也曾趕到大梁,想要作信陵君的門客。隻是,劉邦到時,信陵君已死。

此後,直到秦末起義,劉邦再無秦記載。

由此來看,不單各諸侯國視信陵君為值得信賴的合縱領袖,就連劉邦這樣的中基層志士也視信陵君為反秦大旗。

信陵君,正是合縱抗秦最後的一絲希望。

信陵君雖壯志難酬,令人唏噓,但他結局還算不錯,身家性命得以保全,後世評價也極高,結局算不錯。

平原君:才能最平庸,結局最好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平原君趙勝,對趙國後期的走向也有重大影響。

早年,趙國下層官吏趙奢嚴格執法,不惜得罪平原君。平原君不但不報複,還推薦了趙奢,使其成為一代名将。

然而,長平之戰前,正是平原君力主接受南韓的上黨地,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促發了秦趙決戰。

長平之戰後,平原君不但将家人(甚至家中婦女)調來守城,堅決抗秦,還負責聯絡魏、楚,以個人影響力促成合縱抗秦。

邯鄲之戰,趙國得以擊敗秦國,延續國祚,平原君是有大功的。

此後,平原君一直保持着相當的影響力,在其去世後,其子孫襲其爵位,直到趙國滅亡。

總的來說,平原君的結局是最好的,他不但得以保全身家富貴,而且,從史料記載看,直到晚年,他仍然過得很不錯,沒有受到明顯排擠。

就個人表現看,趙勝對趙國也是極為忠誠的,為趙國延續國祚立有大功。

然而,就個人才能而言,趙勝是不如信陵君、春申君的,盡管他禮賢下士,忠心護國,但其個人見識、能力不但不如信陵君、春申君,也不如趙豹等趙國前輩貴族。

趙勝在趙國貴族中已是傑出者,但他的能力不足以上司趙國繼續與秦争雄,他輔佐時期的趙國雖熱血澎湃、拼死相争,但終究在與強秦的角逐中敗下陣來。

春申君:最被低估,結局最慘

春申君,是最被低估的,也是解決最慘的。

1、給楚國帶來喘息之機。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春申君青年時代,楚國的郢都被破,被迫東遷。

随即,秦國再次威服韓魏,準備借道周地伐楚。

春申君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人,促成秦楚修好,才使楚國暫時躲過秦國的打擊,得以喘息。

其後,他又冒着生命危險,以“偷梁換柱”之計掩護在秦為人質的楚公子回國,不但確定了楚國政權的平穩交接,還使自己獲得了特殊地位。

2、為楚國帶去“回光返照”。

春申君主政時期,楚國迎來了最後一次“輝煌”。

邯鄲之戰,趙魏“合縱于楚”,春申君率軍救趙。

随後,春申君又率軍滅了中等強國魯國,為楚盡取淮上之地。

但是,楚國是除秦國外,唯一一個還能進行較大程度擴張的國家,楚國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并再次成為合縱各國的盟主國。

3、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春申君最後的神操作,不但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還使他的一世英名毀于一旦。

楚考烈王無後,春申君不但獻美女仍“幫不上忙”。

随即,他聽信了門客李園之言,将已懷上自己骨頭的李園之妹獻給了楚王。

可以說,為了讓楚王有後,春申君是“親自幫忙”了。

然而,春申君失算了。

楚王的兒子是春申君的骨肉,但春申君卻不可能敢說出來,不但撈不到好處,還擔驚受怕。

另一方面,李園的妹妹得寵,李園的地位當然迅速提高了。

這種情況下,有門客建議春申君警惕李園,但春申君卻不以為意,認為李園沒有野心,不會威脅自己。

結果,楚考烈王一去世,李園就在宮内設下埋伏,并刺殺了春申君。

随即···滿門抄斬!

對于曆史人物來說,最慘的,還不是個人遇害,而是身後名受到影響。

盡管春申君已經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但因為最後這件破事實在太“爛”,人們提及春申君時,總是談及其好色、谄媚、愚蠢···

以至于,總有人在問:春申君憑什麼成為“四公子”?

身敗名裂,大約就是這樣子的吧。

戰國四公子名震天下,最後結局都是如何呢?

戰國四公子,雖有文武才,能下士,但名望過重,都會受到君王猜忌。

相比之下,平原君在趙,尚能不被明顯排擠;孟嘗君在齊,辭相後尚能周旋于列國之間;信陵君在魏,交權後尚能酒色自娛。

而春申君在楚,卻隻能殒命于低級陰謀,被滿門抄斬,身敗名裂。

他們的結局,反映出各國衰落的特點。

趙國雖條件不佳,但君臣團結,故能成為六國中最後一個抗秦強國,隻是實力不濟,君臣才能又不勝強秦,是以,平原君不受排擠,也不能上司趙強大,最終與趙一起敗亡。

魏國雖早衰,但其用人氣象比較“文明”。吳起、孫膑、衛鞅等人,或被排擠,或不見用,但都能抽身而去,不至被殺。信陵君是以被架空,但仍能以酒色自娛善終。

齊國雖曾強盛一時,但齊君臣太過“聰明”。孟嘗君掌權時,就“狡兔三窟”,以個人利益為重,最後甚至發展到聯合其他諸侯攻打本國···雖得以善終,但對國家的危害卻最大。

楚國的政治是最黑暗的。自春秋以來,楚國的政治鬥争,往往以最為血腥、殘忍的陰謀為主線。與吳起一樣,春申君倒在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低級陰謀中,直接被刺殺,身敗名裂!

四公子的結局,正是四國衰落原因的縮影,令人唏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