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平縣舊州鎮:設施農業讓田土冬季不“打烊”

作者:廖昊

寒冷的“三九”天氣,走進黃平縣舊州萬畝大壩蔬菜種植基地,放眼望去,數千個大棚整齊排列在阡陌縱橫的産業公路兩邊,甚是壯觀。村民們駕駛電動貨車穿行其間,車上載滿豐收的蔬菜,臉上洋溢着喜悅,一派熱鬧景象。

“粉茄是蕃茄的一種,但比蕃茄口感好,冬天隻有大棚才有這種綠色無污染的蔬菜。”與寒冷的天氣截然不同, 溫度高于外面的大棚裡,負責管理黃平縣且蘭農業公司80多個大棚的楊通榮說,寒冬臘月,基地還能種植粉茄、苤藍等市場暢銷的蔬菜,得益于設施農業的投入。

舊州鎮黨委委員楊明介紹,為調整産業結構,提高壩區土地收益,舊州萬畝大壩成立了壩區黨支部,籌集資金建成鋼架大棚2000多個,架設電力線路1000多米,開挖灌溉溝渠4000多米,鋪築産業公路3000多米,建設保鮮冷庫5個,形成“土平整、溝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菜能儲”的現代農業基地。

設施農業的完善,激發了當地農民發展以“菜”為主的積極性,開拓了穩定的市場。楊通榮說:“舊州壩區的蔬菜主要供應凱裡及黃平周邊市場,産量多的時候也會銷往貴陽、重慶、廣東等地。”這段時間,他負責的基地每天都有1000公斤以上蔬菜批發出去,供應即将到來的春節市場。

在舊州萬畝大壩,設施農業不僅給蔬菜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更帶動周邊群衆一起就業增收。“在基地務工一天有100元左右收入,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轉費,一年怎麼也有3萬多元進賬!”村民吳春蘭在家門口的蔬菜基地務工,既能兼顧家庭,又有穩定的收入,她說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楊通榮介紹,且蘭農業公司大棚種植蔬菜每天都需要幾十人務工,高峰期100多人才忙得過來。由于是大棚種植,接茬輪作,這裡的田土冬季不“打烊”,每畝地産值至少在4萬元。現在我們實行“香菜—莴筍—黃瓜—番茄”接茬輪作,上半年種植香菜、莴筍,下半年種植黃瓜、番茄,一年四季土地不閑置。第二年改成“白菜—蘿蔔—苤藍—豌豆”模式,變換品種種植,改善土壤結構,確定蔬菜品質。

舊州萬畝大壩是雲貴高原苗嶺山脈的一個壩區,因為地勢寒冷,作物生長周期長,過去除了種植糧食和零星蔬菜外,冬季土地大多閑置,年畝産值不超過3000元。農民家門口就業機會少,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為主。

“香菜在大棚裡播種後,40天便可收獲,畝産産值1.6萬元。莴筍的生長周期大概為80-100天,畝種植4560多棵,畝産量約5000公斤,批發價3元/公斤,畝産值不低于1.5萬元。黃瓜、番茄生産周期都是3個月,産量0.5-1萬公斤。每茬種子、肥料、人工等成本共計5000元/畝。”精通管理的楊通榮掰着手指算出收益賬,大棚種植蔬菜産量高、時間短,能夠提前10-20天上市。

“粉茄味道酸甜,營養豐富,可以炒煮,還可以涼拌,最為大衆熟悉的應該就是粉茄炒雞蛋了。”楊通榮說,在農業設施齊備的舊州壩區,冬秋首選栽種産量高、市場需求量大而常溫下不能種植的粉茄,銷路不愁。

近年來,舊州壩區借助完善的設施農業,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農業經紀人+基地”的經營模式,緊盯市場需求,通過黨建引領、企業示範,引導農民發展短、平、快的蔬菜四季輪作,保障“菜籃子”供應穩定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據了解,僅今年秋冬季,舊州壩區就種植蔬菜1萬餘畝,預計産值4000多萬元,帶動2萬多人次農民就近就業。

“下一步,舊州鎮将強化壩區黨支部建設,把設施農業建設作為夯實作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培養農業經紀人,大力支援龍頭企業,推廣‘莴筍—黃瓜—番茄—香菜’或‘白菜—蘿蔔—苤藍—豌豆’等成功經驗,推動蔬菜産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楊明信心滿懷地說。

“莴筍—黃瓜—番茄—香菜”接茬種植模式隻是舊州壩區設施農業發展的一項,黃平縣還推行“蔬菜+水稻+魚(蟹)、蔬菜+水稻+馬鈴薯(木耳)”等種養模式,探索設施農業發展新路徑,不斷提高土地利用價值,讓蔬菜産業成為群衆緻富的“錢袋子”,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來源:黔東南日報用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