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平县旧州镇:设施农业让田土冬季不“打烊”

作者:廖昊

寒冷的“三九”天气,走进黄平县旧州万亩大坝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数千个大棚整齐排列在阡陌纵横的产业公路两边,甚是壮观。村民们驾驶电动货车穿行其间,车上载满丰收的蔬菜,脸上洋溢着喜悦,一派热闹景象。

“粉茄是西红柿的一种,但比西红柿口感好,冬天只有大棚才有这种绿色无污染的蔬菜。”与寒冷的天气截然不同, 温度高于外面的大棚里,负责管理黄平县且兰农业公司80多个大棚的杨通荣说,寒冬腊月,基地还能种植粉茄、苤蓝等市场畅销的蔬菜,得益于设施农业的投入。

旧州镇党委委员杨明介绍,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坝区土地收益,旧州万亩大坝成立了坝区党支部,筹集资金建成钢架大棚2000多个,架设电力线路1000多米,开挖灌溉沟渠4000多米,铺筑产业公路3000多米,建设保鲜冷库5个,形成“土平整、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菜能储”的现代农业基地。

设施农业的完善,激发了当地农民发展以“菜”为主的积极性,开拓了稳定的市场。杨通荣说:“旧州坝区的蔬菜主要供应凯里及黄平周边市场,产量多的时候也会销往贵阳、重庆、广东等地。”这段时间,他负责的基地每天都有1000公斤以上蔬菜批发出去,供应即将到来的春节市场。

在旧州万亩大坝,设施农业不仅给蔬菜种植户带来丰收的喜悦,更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就业增收。“在基地务工一天有100元左右收入,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怎么也有3万多元进账!”村民吴春兰在家门口的蔬菜基地务工,既能兼顾家庭,又有稳定的收入,她说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杨通荣介绍,且兰农业公司大棚种植蔬菜每天都需要几十人务工,高峰期100多人才忙得过来。由于是大棚种植,接茬轮作,这里的田土冬季不“打烊”,每亩地产值至少在4万元。现在我们实行“香菜—莴笋—黄瓜—番茄”接茬轮作,上半年种植香菜、莴笋,下半年种植黄瓜、番茄,一年四季土地不闲置。第二年改成“白菜—萝卜—苤蓝—豌豆”模式,变换品种种植,改善土壤结构,确保蔬菜品质。

旧州万亩大坝是云贵高原苗岭山脉的一个坝区,因为地势寒冷,作物生长周期长,过去除了种植粮食和零星蔬菜外,冬季土地大多闲置,年亩产值不超过3000元。农民家门口就业机会少,收入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

“香菜在大棚里播种后,40天便可收获,亩产产值1.6万元。莴笋的生长周期大概为80-100天,亩种植4560多棵,亩产量约5000公斤,批发价3元/公斤,亩产值不低于1.5万元。黄瓜、番茄生产周期都是3个月,产量0.5-1万公斤。每茬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共计5000元/亩。”精通管理的杨通荣掰着手指算出收益账,大棚种植蔬菜产量高、时间短,能够提前10-20天上市。

“粉茄味道酸甜,营养丰富,可以炒煮,还可以凉拌,最为大众熟悉的应该就是粉茄炒鸡蛋了。”杨通荣说,在农业设施齐备的旧州坝区,冬秋首选栽种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而常温下不能种植的粉茄,销路不愁。

近年来,旧州坝区借助完善的设施农业,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业经纪人+基地”的经营模式,紧盯市场需求,通过党建引领、企业示范,引导农民发展短、平、快的蔬菜四季轮作,保障“菜篮子”供应稳定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据了解,仅今年秋冬季,旧州坝区就种植蔬菜1万余亩,预计产值4000多万元,带动2万多人次农民就近就业。

“下一步,旧州镇将强化坝区党支部建设,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培养农业经纪人,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推广‘莴笋—黄瓜—番茄—香菜’或‘白菜—萝卜—苤蓝—豌豆’等成功经验,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杨明信心满怀地说。

“莴笋—黄瓜—番茄—香菜”接茬种植模式只是旧州坝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一项,黄平县还推行“蔬菜+水稻+鱼(蟹)、蔬菜+水稻+马铃薯(木耳)”等种养模式,探索设施农业发展新路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价值,让蔬菜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钱袋子”,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来源:黔东南日报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