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母好意出錢操辦生日,薛寶钗卻故意點戲諷刺,她為何不知好歹?

薛寶钗十五歲生日代表成年。賈母喜歡她為人穩重,出錢二十兩,讓王熙鳳張羅給寶钗過一個“成人禮”的生日。

按說長輩替晚輩張羅生日是大體面。也是極有光彩的事,薛寶钗應該感激。

薛家在賈家寄居好幾年不走,主人還如此體貼,實屬難得。

賈母好意出錢操辦生日,薛寶钗卻故意點戲諷刺,她為何不知好歹?

然而,生日當天的情況卻并不那麼“美好”。尤其是薛寶钗故意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台山》,借戲譏諷賈母,挑了賈家的禮,更顯得不知好歹。

(第二十二回)至上酒席時,賈母又命寶钗點。寶钗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台山》。寶玉道:“隻好點這些戲。”寶钗道:“你白聽了這幾年的戲,哪裡知道這出戲的好處,排場又好,詞藻更妙。”寶玉道:“我從來怕這些熱鬧。”寶钗笑道:“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

薛寶钗解釋《魯智深醉鬧五台山》是因為“魯智深”有一套北《點绛唇》,铿锵頓挫,韻律不用說是好的了,隻那詞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極妙派……

我們不說《寄生草》如何妙,隻講一講為什麼薛寶钗點這出《魯智深醉鬧五台山》是不識好歹!

賈母好意出錢操辦生日,薛寶钗卻故意點戲諷刺,她為何不知好歹?

首先,熟悉《水浒傳》故事的都知道“魯智深醉鬧五台山”這一段的背景是什麼。

魯智深打死了鄭屠亡命天涯,被金翠蓮的父親撞到。受到金翠蓮丈夫趙員外庇護,讓他“出家”在五台山避禍。

按說魯智深作為五台山“客人”就應該遵守規矩禮儀,可他每天吃酒吃肉就是不禮佛。

五台山僧衆受不了魯智深的“無禮”,就想方設法讓他走。

魯智深也知道五台山不留他,不自己檢讨,還是任性妄為。終于有一天又吃酒多了,在五台山山門外将僧人打了,又砸壞了山門……就是《魯智深醉鬧五台山》的出處。

賈母好意出錢操辦生日,薛寶钗卻故意點戲諷刺,她為何不知好歹?

這段故事看似魯智深“委屈”,實則是他“惡客欺主”無禮無德!他不感激五台山收留他,還肆意妄為,被攆也實屬咎由自取。

其次,魯智深是五台山客人,薛寶钗卻是賈家客人。魯智深固然無禮于五台山。薛家賴在賈家不走,也是無禮于賈家。

如今賈母好意替薛寶钗過生日,她卻認為賈母在“攆”她,有意點了《魯智深醉鬧五台山》,“揭穿”賈母用意,豈不是不知好歹!

當然,我們也要說一下賈母給薛寶钗過生日的“初衷”。毫無疑問薛寶钗猜對了,老太太就是借此“攆”薛家趕緊走。一如五台山僧人攆逐魯智深的陽謀。

賈母好意出錢操辦生日,薛寶钗卻故意點戲諷刺,她為何不知好歹?

薛家來賈家望親,賈母憐惜兒媳婦王夫人姊妹多年不見,吩咐讓薛家住下,是主人的待客之禮,也是親戚之道。

然而讓賈母想不到的是薛家竟然一住不走,到薛寶钗過生日時,已經住了兩年多。期間賈家操辦元春省親那麼大的事,薛家也沒有識趣的告别,這就太失禮了。

主人有禮的前提,是客人要守禮。如今客人成了“老賴”不走,賈家将他們從梨香院搬家一次也不告辭,賈家又沒辦法下逐客令。

最讓賈母受不了的是薛家不走,還要圖謀金玉良姻。這太讓賈母憤怒了!

但薛家不走她也無奈,不得已隻好借給薛寶钗操辦及笄之年的生日,暗示薛家要走了。

賈母好意出錢操辦生日,薛寶钗卻故意點戲諷刺,她為何不知好歹?

薛寶钗十五歲及笄之年是古代女兒的成人禮。女兒成年,薛姨媽要替女兒準備嫁妝,物色婆家。這種事在别人家根本沒法做。

而薛家圖謀金玉良姻,賈母反對的原因,一來是薛家出身太低。在賈母眼中就是野丫頭(凫靥裘)。二來薛家也是王家人,賈家不可以在王家一棵樹上吊死,白白被王家侵吞控制和利用!

賈母借過生日“攆”薛家走,是提醒薛姨媽:這樣不行!

是以,賈母雖說張羅薛寶钗的生日,卻很“摳門”的隻給了二十兩銀子。用王熙鳳的話說“夠酒的夠戲的”?

賈母并非沒錢卻不多給,問題就在這二十兩銀子上。

如果我們聯系王熙鳳打發劉外婆上門打抽豐的二十兩銀子,就能知道二十兩銀子不隻是賈母、王夫人的一個月月錢,還是賈家“打發”親戚打抽豐的基數。

賈母好意出錢操辦生日,薛寶钗卻故意點戲諷刺,她為何不知好歹?

賈母出資“二十兩”,确有打發薛家之意,暗示賈家應該走了。

薛寶钗猜測沒有錯,她借戲點明賈母攆人的意思也是無誤的。問題是這麼做很“無禮”。

她們一家賴在賈家不走是失禮在前,主人有送客之意也是情理之中。客人不說趕緊告辭走人,還将主人的意思挑明,豈不是有意“叫闆”——你的意思我明白,不用暗戳戳的!

諷刺的是,既然“明白”,你倒走啊!薛家“無禮”,就源于揣着明白裝糊塗,打死也不走,你說換你是賈母,生氣不?

文|君箋雅侃紅樓

關注作者、點贊、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續更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