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在前257年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國,卻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錯失良機,整整推遲了三十六年才消滅六國,完成統一。究竟是什麼樣的失誤,使得強如秦國都走上了未知的歧途呢?

秦滅六國
戰國時期,範雎向秦昭襄王表達了自己對一統的戰略,認為隻有“遠交近攻”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緻勝, 秦昭襄王很是贊同範雎的戰略,于是拜範雎為相國,開始重用範雎。
這條政策可以看得出來秦昭襄王的深謀遠慮,即先和遠方的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比如燕國、齊國、魏國、楚國等,接着攻打近處的國家,比如南韓、趙國等,逐個擊破。不得不說,在兩千年前,能夠擁有這般的戰略目光,可謂是高明。
長平之戰之前,秦昭襄王根據範雎等人的建議,先采取間諜活動,派遣很多人前往燕趙兩國散播消息,使得兩國之間出現間隙,等待兩國先兵戎相見。一方面是消耗雙方的實力,另一方面等打的差不多了,秦國出兵支援,名正言順,并且能夠坐收漁翁之利。
遠交近攻
後來,兩國交戰之後,秦國果然以援助燕國抵抗趙國的名号發兵,但是進攻并沒有那麼順利。秦朝雖然兵力強盛,但是也遭到了趙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本以為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争,可是秦朝也用了很多年,才拔掉了趙國這根釘子。
長平之戰發生在當今的山西晉城地區,在當時屬于趙國的領地。秦、趙兩國為了争奪上黨,在這裡爆發了十分激烈的戰鬥。耗時三年之久,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最後當然是以秦國的勝利結束,并且秦國名将白起為了以絕後患,殘忍地坑殺了四十五萬的趙國士兵。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最終載入了史冊,白起一戰封神。
這場戰争算是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十分的重要。上黨地區屬于南韓,南韓雖然弱小,但是占據着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兩國隻要誰先争取到上黨地區,誰就能夠占有戰争的主動權。而在這場戰争之前,秦國經曆了多次的勝利,實力不斷壯大。而趙國則多次失敗,損失極其慘重,舉國上下處于頹勢,局面對趙國不利。
長平之戰
于是趙國企圖和秦國求和,但是卻被強大的秦國戲耍。将士們更是失去信心,此時趙國的廉頗大将固守不攻,更讓趙國失去了作戰的勇氣。而秦國更是玩起了心理戰,派人到處散發流言,說廉頗已經打算叛變,秦國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因為趙奢曾經大敗過秦國。這些閑言碎語傳到了趙國的朝廷上,卻真的被信以為真,趙王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執意用趙括換下了廉頗。他以為毫無疏漏,卻正中秦國下懷。
秦國将主将換成了戰神白起。他們知道趙括急于取勝,于是假裝戰敗,部隊撤退。趙括果然讓軍隊出城追擊,卻中了秦國的埋伏,全軍覆沒。長平之戰秦國取得了勝利。經曆了這次戰鬥,趙國失去了所有的青壯力,再也無力和秦國抗衡。而對于秦國來說,一統六國隻是時間問題了。
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長平之戰之後,秦國卻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導緻一統六國的時間直接推遲了三十六年。這是為什麼呢?
邯鄲之戰
原來,在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白起建議乘勝追擊,雖然趙國的青壯力死傷殆盡,但是都城邯鄲沒有被消滅,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實力。但是趁着現在元氣大傷,一舉殲滅還是可能性很大的。而另一邊,相國範雎因為嫉妒白起的軍事才能,便萬般阻撓秦昭襄王繼續作戰,提出養精蓄銳,包圍邯鄲,慢慢消耗敵方的政策。
秦昭襄王考慮良久,最終還是聽取了範雎的建議,沒有讓白起乘勝追擊。
範睢“不懷好意”的建議讓趙國都城邯鄲獲得了喘息之機,趁此之機想好了對策。他們面對秦國獅子大開口的割地要求,想出來了另一個政策,就是将要割給秦國的土地分為五塊,給另外五個國家,同時要求他們出兵援助,一起抗擊秦國。
其他五個國家可不敢随意出軍,畢竟秦國過于強大,并且秦國在事先已經警告了各個國家,是以其他五國不敢貿然出動。但是秦國還是盲目自信,以為自己有着足夠的威懾力,是以在拖了半年以後,再選擇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然而意外發生了,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引得其他四國也紛紛出兵援助趙國。秦國最後大敗而歸,而這場失利,全都是因為宰相範睢的“嫉妒心”。
範睢
秦國雖然當時已有一統天下的實力,但因為盲目自信,導緻邯鄲之戰大敗。之後元氣大傷的秦國休養了很多年,一統天下也整整推遲了36年,在秦始皇嬴政的手上完成。因為自己的失誤錯失良機,着實令人歎息,如果沒有這場戰争,秦國或許早已統一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