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在前257年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错失良机,整整推迟了三十六年才消灭六国,完成统一。究竟是什么样的失误,使得强如秦国都走上了未知的歧途呢?
秦灭六国
战国时期,范雎向秦昭襄王表达了自己对一统的战略,认为只有“远交近攻”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致胜, 秦昭襄王很是赞同范雎的战略,于是拜范雎为相国,开始重用范雎。
这条策略可以看得出来秦昭襄王的深谋远虑,即先和远方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比如燕国、齐国、魏国、楚国等,接着攻打近处的国家,比如韩国、赵国等,逐个击破。不得不说,在两千年前,能够拥有这般的战略目光,可谓是高明。
长平之战之前,秦昭襄王根据范雎等人的建议,先采取间谍活动,派遣很多人前往燕赵两国散播消息,使得两国之间出现间隙,等待两国先兵戎相见。一方面是消耗双方的实力,另一方面等打的差不多了,秦国出兵支援,名正言顺,并且能够坐收渔翁之利。
远交近攻
后来,两国交战之后,秦国果然以援助燕国抵抗赵国的名号发兵,但是进攻并没有那么顺利。秦朝虽然兵力强盛,但是也遭到了赵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本以为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可是秦朝也用了很多年,才拔掉了赵国这根钉子。
长平之战发生在当今的山西晋城地区,在当时属于赵国的领地。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在这里爆发了十分激烈的战斗。耗时三年之久,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最后当然是以秦国的胜利结束,并且秦国名将白起为了以绝后患,残忍地坑杀了四十五万的赵国士兵。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载入了史册,白起一战封神。
这场战争算是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十分的重要。上党地区属于韩国,韩国虽然弱小,但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两国只要谁先争取到上党地区,谁就能够占有战争的主动权。而在这场战争之前,秦国经历了多次的胜利,实力不断壮大。而赵国则多次失败,损失极其惨重,举国上下处于颓势,局面对赵国不利。
长平之战
于是赵国企图和秦国求和,但是却被强大的秦国戏耍。将士们更是失去信心,此时赵国的廉颇大将固守不攻,更让赵国失去了作战的勇气。而秦国更是玩起了心理战,派人到处散发流言,说廉颇已经打算叛变,秦国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因为赵奢曾经大败过秦国。这些闲言碎语传到了赵国的朝廷上,却真的被信以为真,赵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用赵括换下了廉颇。他以为毫无疏漏,却正中秦国下怀。
秦国将主将换成了战神白起。他们知道赵括急于取胜,于是假装战败,部队撤退。赵括果然让军队出城追击,却中了秦国的埋伏,全军覆没。长平之战秦国取得了胜利。经历了这次战斗,赵国失去了所有的青壮力,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而对于秦国来说,一统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一统六国的时间直接推迟了三十六年。这是为什么呢?
邯郸之战
原来,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白起建议乘胜追击,虽然赵国的青壮力死伤殆尽,但是都城邯郸没有被消灭,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但是趁着现在元气大伤,一举歼灭还是可能性很大的。而另一边,相国范雎因为嫉妒白起的军事才能,便万般阻挠秦昭襄王继续作战,提出养精蓄锐,包围邯郸,慢慢消耗敌方的策略。
秦昭襄王考虑良久,最终还是听取了范雎的建议,没有让白起乘胜追击。
范睢“不怀好意”的建议让赵国都城邯郸获得了喘息之机,趁此之机想好了对策。他们面对秦国狮子大开口的割地要求,想出来了另一个策略,就是将要割给秦国的土地分为五块,给另外五个国家,同时要求他们出兵援助,一起抗击秦国。
其他五个国家可不敢随意出军,毕竟秦国过于强大,并且秦国在事先已经警告了各个国家,所以其他五国不敢贸然出动。但是秦国还是盲目自信,以为自己有着足够的威慑力,所以在拖了半年以后,再选择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然而意外发生了,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引得其他四国也纷纷出兵援助赵国。秦国最后大败而归,而这场失利,全都是因为宰相范睢的“嫉妒心”。
范睢
秦国虽然当时已有一统天下的实力,但因为盲目自信,导致邯郸之战大败。之后元气大伤的秦国休养了很多年,一统天下也整整推迟了36年,在秦始皇嬴政的手上完成。因为自己的失误错失良机,着实令人叹息,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秦国或许早已统一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