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明朝本是作為女真人的“解放者”出現的,尤其是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對散落在東北各處的女真人施行羁縻政策。主要是加強了東北各處的衛所建設,除了一小部分衛所是明軍駐紮管理外,大部分衛所都是羁縻衛所。

這種羁縻政策,也就是這些女真部落隻要對明稱臣而且按時朝貢的話,那麼他們自己關起門來

幹嘛幹嘛,明朝是不會管的。

這種羁縻政策在很長時間内穩定了邊疆,控制了東北局勢。

當然,對于“蠻夷”而言,臣服中原王朝是為了有利可圖。明朝就通過朝貢制度,大量賞賜,使得願意朝貢的女真部落富裕起來,讓其他女真人看看順服大明的好處。

效果自然是明顯的,

那怕

隻有百十人小部落的女真人,都趕集似的溫順得沒事就去朝貢拿賞賜,以至于後來明朝不堪負重,不得不限制了女真人朝貢次數和人數。

俗話說,升米恩鬥米仇,吃慣了大戶的女真人一下子因為限制朝貢而失去外快,于是不滿就爆發了。欲望得不到滿足的女真部落開始對明朝邊境地區進行劫掠。“一歲間,入寇九十七次,殺虜人口十餘萬。”

雖然明朝幾次出兵攻伐,乃至将建州女真屠了好幾遍,但是已經露出了拿不到就搶的貪婪本性的女真人,越來越頻繁犯邊,從明英宗限制朝貢開始,明朝中後期的東北就越來越亂,所謂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女真人不斷地騷擾反叛,最終拖垮了大明朝。

最能展現天朝上國地位的就是朝貢制度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職貢圖》描繪了唐太宗時期的來朝使者

華夏自古就有“天朝上國”的意識,雖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但是“華夷之辨”這種天下觀更是深入人心,也就是不認為華夏之外的蠻夷與天朝上國是平等關系。

基于這種價值觀,對外交流上更是有嚴格的等級性,在政治上的展現就是“朝貢制度”,這種展現華夏大哥地位的制度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三國雖然戰亂紛紛,這種制度卻仍存在。

“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滋、于阗、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三國志》

到了宋朝則真正地制度化,詳細地規定臣服國的等級和朝貢時間以及人數等等。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明清的朝貢管理機構

明朝将朝貢制度發展得登峰造極了,朱元璋特别喜歡這種感覺,還寫了首詩歌,

“萬國來朝進貢,仰賀聖明主,一統華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東西。”

當然也可能是明朝無意間的政策,也就是禁海令的頒布使得周遭小國對于朝貢熱衷起來。因為幾乎斷絕了海外貿易,是以朝貢就與貿易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貢市合一”。

朝貢體系讓大明朝虧不起了

據史料統計,大明朝的朝貢國多達148個,确有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隻不過這麼多随便拿跟雞毛就來換金銀的朝貢國,漸漸都掏空了明朝。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大明朝萬國來朝

作為天朝上國,明朝當然要對朝貢國大大方方的,除了會給予大量的賞賜,還會按照高于市場幾倍的價格買下使團帶來的以貿易為名的貨物。

永樂十九年(1421)春正月“禮部尚書呂震上蠻夷來朝賞例:三品四品,人鈔百五十錠,錦緞一,苎絲三表裡。五品,鈔百二十錠,苎絲三表裡。六品七品,鈔九十錠,苎絲二表裡。八品九品,鈔八十錠,苎絲一表裡。未入流,鈔六十錠,苎絲一表裡。上曰:“朝廷馭四夷,當懷之以恩。今後朝貢者,悉依品級給賜赍,雖加厚不為過也。”——《明史》

随便一個小随從都得能得銀60錠,而且大明朝還管吃管住管潇灑,是以外國的朝貢隊伍自然越來越壯大。比如日本一次朝貢的隊伍就多達千人以上。

可是明朝的家底也不是聚寶盆,總有被掏空的時候。朱元璋體驗了幾年醺醺然之後,也覺得不太對頭,

“入貢既頻,勞費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頻煩,其移文使諸國知之。”——《明太祖實錄》

等明成祖這一波大肆揮霍的高峰期過去,因為朝貢上吃虧吃得扛不住了,大明朝不得不明令限制了藩屬國朝貢次數和人數。

明朝的羁縻衛所曾有效控制東北

對于東南亞、西域等地的小國來說,撿不到便宜了頂多是罵兩句,可是與大明朝接壤的女真部落卻一下子難以接受沒了冤大頭的事實。

當初,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朱棣,都是努力穩定東北局勢,為了羁縻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許以了很多的實惠條件,也确實得到了很好的回報,明朝中期之前,東北一直沒有大的動蕩。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大明朝的奴兒幹都司

東北的大部穩定是在洪武二十年蒙元原丞相哈納出降明之後,明朝于斡朵裡設定三萬衛,以掌管招撫女真等族事務。

千金市骨,第一個投奔明朝的女真部落獲得了極大的賞賜,

“野人部将西陽哈等百三十四人自遼東來降,命賜衣各一襲,尋加賜白金千三百七十兩。”——《明太祖實錄》

随着女真部落投順的越來越多,明朝就在東北設定了大量的羁縻衛所,

“羁縻衛所,洪武、永樂間邊外歸附者,官其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官,賜以敕書印記,設都司衛所。”——《明史》

明朝對女真首領委以各種相應的衛所官職,承認其在衛所和部落的權力。這些女真首領“代朝廷守邊”, “以時朝貢”。

到了明成祖時,已經在東北設立了181個衛所,涵蓋了女真人生活的整個東北乃至極東之地。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确立羁縻統治的同時,大明朝還鼓勵女真人朝貢,朝貢可不是收禮,而是是要給出很多好處,既所謂有貢就有賞,有賞就有市(交易)。是以朝貢對女真人而言,無非是承認其對明朝的隸屬關系,更主要的是可擷取極高的經濟利益。

單從賞賜上來說,那些指揮使什麼的動辄幾百兩銀子到手,就連随從每次也能混個二十兩左右。一下子就激發了女真人朝貢的熱情,明成祖永樂四年,各個女真部落就朝貢了29次,明宣宗時,更是一年多達46次。

不僅次數多,來領賞錢的人也多,幾個加起來不過萬人的小部落聯合上京朝貢,一下子就能去四五百人。

這朝貢跟搬家似的,大明朝自然是受不了了,明英宗朝開始就不得不限制女真人的朝貢次數和人數。

“因建州等衛野人女直來朝日衆,供給浩繁,敕令一年一次來朝,其數不許過五十人。”——《明實錄》

大明朝一怒 平推了建州女真

女真人的經濟生活水準是十分落後的,部落首領們一直是靠朝貢來積累财富改善生活,而且朝貢獲得的賞賜僅是一方面,帶的貨物都會被明朝高出市價幾倍來購買。那麼多人集體上京實則就是一群倒爺,明朝官方吃不下的貨物,他們就借着朝貢的身份進行私下交易,無須上稅。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是以一旦大明朝限制朝貢,就引發了女真人的不滿。

塞外民族從來就是得不到就要搶,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國力衰退,而且北韓又屢屢引誘女真人朝貢,于是東北開始動蕩,特别是明朝最早設定的建州衛,也就是後來努爾哈赤起家的遼東地區,因離明朝疆域近,是以開始屢屢犯邊。

“建州等衛女直都督李滿住、董山等,自正統十四年以來,乘間竊掠邊境,遼東為之困敝。”——《明英宗實錄》

“虜寇累入開原境搶掠人畜。”

“擁衆六千,分掠開原、撫順、沈陽、遼陽等處。”

“侵犯邊境,虜掠人畜……數萬餘家,率被殘破。” ——《明憲宗實錄》

明朝一開始還是以安撫為主,讓建州三衛的首領董山、李古納哈、納郎哈入朝朝貢,而且給了大量的賞賜。

不過狼的喂不飽的,女真人把明朝的大度當成了軟弱可欺,于是就蹬鼻子上臉了,

“山等前以屢寇邊方,蒙朝廷宥其罪惡,令革而入貢,乃敢罵坐不敬,貪求不厭。且揚言此還,即糾合海西、野人搶掠邊境,語無忌憚。”——《明實錄》

招撫不成,那就打吧,大明朝當時還沒有病入膏肓。

1467年,明朝出動三路大軍圍攻建州衛。

當時的建州女真可謂不堪一擊,再加上北韓聯合出兵,很快就被平推了。三位首領都被處死。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女真人不再臣服後 東北成了火藥桶

不過當時女真人并非努爾哈赤時代大部分都住在赫圖阿拉一帶,而是散居在各處,是以戰果并不明顯,

“生擒女真97 名,斬首638 名,俘獲男婦510 名,奪回被女真所掠的男婦1165 名。“|

建州女真當時數萬人,明朝大軍一到都做了鳥獸散。而等明軍一走,建州女真就又在新的首領的帶領下開始了對明朝的侵擾或者說複仇。

“糾衆二千餘入寇。”

“虜衆殺掠剌榆埚并核桃山等處修築邊牆軍士一百六十餘人”

“建州虜寇清河,大掠而去。”——《明史》

雖然女真人看似劫掠規模并不大,而且也屢屢遭到明朝清剿,

“襲擊建州三衛夷虜,攻破虜寨五十三所,焚毀房屋二百餘間,斬首二百級,獲馬一百二匹并盔甲軍器甚衆。”

“建州女直入寇,發兵擊破之,斬獲甚衆。”

明朝限制女真人朝貢的後果有多嚴重?對東北的羁縻統治逐漸崩潰

但是東北安穩的局勢已經被打破,使得大明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始拱衛遼東,其後不過百年龐大的明朝就被東北亂局拖得搖搖欲墜了。

明朝最初對東北的羁縻政策是成功的,當然這成功是建立在讓女真人占便宜的基礎之上。

中期之後,雖然因為限制朝貢使得女真人貪婪本性暴露,引發了邊疆危機,但是明朝的實力猶在,是以女真人不過是疥癬之患。

但是問題也出現在這,就是明朝上下低估了女真人,這畢竟是一個建立了大金朝的民族。雖然屢屢興兵,實則斬獲不多,并沒有對女真人造成太大打擊,女真人的人口基數仍然夠大。

明朝羁縻政策除了以夷治夷之外,還有一方面就是以夷制夷,也就是想讓女真人内鬥。而誘餌就是敕書,也就是與明朝的交易文書。誰能與大明朝交易誰的日子就能過得好。是以為了這些敕書,女真人一開始确實打得死去活來的。

可是,大明朝這坐山觀虎鬥坐得有點太穩了,竟然坐視女真人逐漸整合成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勢力。

而随着大明朝自身的衰弱,最後竟然讓女真人再次崛起,再次入主中原。

參考資料:《宋史》《明史》《明實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