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張骞在夜色中望見了那座城,雙腿一軟,跪在了漢朝的廣袤大地上,此去十三年的經曆,像過了漫長的一生,卻又像一瞬間的光景倏忽而過,“十三年了——十三年了!”張骞發出撕裂般的喊聲。高大的城牆在茫茫霧氣中愈發肅穆,城中的皇族與百姓都已酣然入夢,這個擁有鐵一般意志的男子,臉頰忽地淌下兩行淚。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張骞身邊站着兩個人。左邊的男子高大壯碩,眼中閃着淚光,過去的磨難讓他曾經年輕的臉變得滄桑,長發随意披散着,與其說是體面的使者,如今更像是流浪者,張骞的右邊,是一名女子。

記載中鮮少提及這名女子,抛開曆史的不公,拂去千年的塵土,無論怎樣,那個溫婉的女人永遠存在于那個時空之中,盡管現在的人們是那樣頌揚張骞的豐功偉績,他是如何如何推動了曆史的程序,可是回到那個時代,在張骞的生命中,這名女子留下了我們不可獲知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十三年前,甘泉宮内,十九歲的漢武帝面色凝重,憂心忡忡,此刻正在等待着某個人的到來,昨晚又是一夜無眠,每當夜色降臨,這個威震四海的漢朝之主,心中的擔憂卻在與日俱增,強大的匈奴在大漢的後背,像一隻食肉的猛獸,野蠻地喘着粗氣,牢牢盯着大漢這隻肥美的獵物,身為大漢的皇帝,這江山受到如此嚴重的威脅,隐隐的痛楚與恐懼正不斷侵蝕着他,不知有多少次,他都在一身冷汗中驚醒。

不能再拖下去了,同匈奴西面的大月氏聯合起來已是迫在眉睫,一種想法在漢武帝的腦海裡醞釀已久,該是行動的時候了,在匈奴的俘虜口中,漢武帝得到一則重要消息,匈奴野心強大,急于擴張勢力,使西部的大月氏被迫西遷,這挑起了匈奴與大月氏的沖突,熊熊怒火刺激着這個西部民族的報仇之心,可是畢竟形單影隻,實力薄弱,又無人相助,而對于一直苦于匈奴侵略與騷擾的漢朝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聯手時期。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漢武帝等待着的那個人來了,那人長得高大威猛,步伐堅定,恭敬地來到皇帝面前,對話不多,或許是漫長曆史的沖刷,具體的話語已經不詳,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根暗紅色的權杖傳到那人手中,所有人都面色莊重。符節之上花紋華麗,雕刻細緻,它代表着大漢王朝的威嚴與權力。張骞,就在剛才,成為了大漢前往大月氏的使者。

27歲的張骞雙手捧着權杖,後退三步。而後挺直胸膛,轉身離去,有風吹起他的衣袖,壯士一去兮,不知道哪日才能歸來,張骞目視前方,豪情萬丈,眼神的力量穿透宮中厚厚的城牆,直達前方的一片征途,此行一去,他背負的是整個大漢的榮譽與前途。

身後皇帝的身影漸漸消失了,喧嚣的長安街漸漸安靜了,身後的所有事物,此刻全部化為一種神聖的使命。每逢生命顯露出脆弱,這種使命,便重新賦予其頑強。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而後陽光越來越強烈,氣候越來越幹燥。茫茫大漠出現在眼前,又落在腳下,他們已經步入茫茫的河西走廊,誰知無邊的荒涼之中,隐藏着殺機,最不幸的情況,張骞是預想過的,畢竟要想到達西部的大月氏,就必須冒險穿過這片由匈奴管轄的茫茫大漠,然而,誰也沒想到這麼快,野蠻的匈奴騎兵隊突然出現。厮殺聲已經近在眼前,刀起馬落,張骞身邊的侍衛一個個倒下。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一行人就這樣全部抓獲,張骞此刻站在匈奴的首領面前,這種場面他不是沒有預料過,單于與他對峙,卻發現他不曾動搖片刻,一時僵持不下,張骞被扣留在匈奴,這一軟禁,一禁就是十年的光陰,然而這十年,卻并不好過,單于為了使張骞歸順,并使他放棄出使大月氏的念頭,使出了種種威逼利誘,但不得不讓他歎服的是,這個漢朝人,一直都沒有做出有辱使命的行為。

隻是這十年,對于一個男人來說,是如此的寂寞難熬,身在異族,面對不同的生活習慣,不知要怎樣面對這漫長的時間的刑罰,當年出使西域的百餘随行人員中,隻剩他和堂邑父兩個人。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此時,一個匈奴女人走進了張骞的生命,這個女子并不像傳說中所有匈奴人的性格特征一樣野蠻無理,舉手投足間的脈脈溫情,在這場遙遙無期的囚禁中,給了張骞足夠的溫情與慰藉,十年裡,張骞與匈奴妻子過着平淡如水的生活,匈奴人慢慢對這個漢朝人漸漸放下了戒備,張骞表面看似順從,實則仔細觀察着匈奴人的一舉一動,他觀察他們如何使用武器,如何作戰,研究那裡所處的地形,道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漢朝皇帝賦予的使命。

元光六年,也是張骞被拘留在匈奴的第十年,匈奴對其的監視漸漸松弛,張骞的逃脫之心日漸明顯,相濡以沫十年之久的匈奴妻子又怎能察覺不到,但她什麼都沒說,不久,張骞帶着随從堂邑父趁敵人不備逃出其控制,也許是怕被匈奴人發覺,為了掩人耳目,妻子還是留在了匈奴的家中,盡管并沒有史料佐證,但這位匈奴妻子對于張骞出逃,很多人還是認為她幫了極其重要的忙,想必她是一個十分顧全大局而又通情達理的女人,我們仿佛可以想象到他們夫妻二人分别的場景,相顧無言,此去便生死不明,或者此生再也不複相見。

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裡,這名匈奴女子,曾給他溫柔與慰藉

然而十年之間,形勢一再發生變化。西遷的大月氏因為受敵國的侵略再次西遷,他們已經在新的土地上安定下來,無暇複仇,張骞了解後轉而向西南行駛,經過了及其艱難,風餐露宿的行軍之後,他們來到了大宛,這大宛王早已聽聞東方的富庶,于是便熱情款待,贈與财物,歸途之中,不料張骞又掉入匈奴的手中,再次扣留。

一年之後,匈奴内亂,張骞與堂邑父趁亂逃回長安,此次,他們之中多了一人,那便是張骞的匈奴妻子,小編認為,這位女子決心跟随張骞回到陌生的漢朝生活,可見她對丈夫的安愛之深,重情義又識大局的這位匈奴女子,并沒有在史冊中留下過多的筆墨,卻始終是張骞生命中的一抹溫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