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禅:不癡亦不傻,如果必須有一個人要為蜀亡負責,他希望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

劉禅,小名阿鬥,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史稱後主。諸如我們所熟知的“扶不起的阿鬥”、“樂不思蜀”等詞彙都是關乎劉禅的,但無一例外地都帶有明顯的貶低之意。加之《三國演義》中劉阿鬥的形象深入人心,癡傻昏庸的亡國君主的“帽子”就這樣一直牢牢地扣在他的頭上度過了許多春秋。而曆史上真正的劉禅,當真如此不堪嗎?

劉禅:不癡亦不傻,如果必須有一個人要為蜀亡負責,他希望是自己

影視劇中的劉禅

阿鬥沒有被摔傻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的悍将趙雲從曹操的萬軍中殺得七進七出,終于救出劉備的兒子阿鬥。劉備接過阿鬥後直接就往地上一扔,氣憤地說:“為了你這小子,差點折損我一員大将!”趙雲感動地立馬抱起阿鬥,哭着跪在地上表示無以報答劉備的恩情。

因而一些人帶有調侃意味地将阿鬥的昏傻歸結為被劉備摔壞了腦子,說到底此仍多為戲谑之語,但在曆史上,幼年的阿鬥真的就丢過一次。

劉禅:不癡亦不傻,如果必須有一個人要為蜀亡負責,他希望是自己

劉備摔阿鬥

建安五年(200),劉備在小沛被曹操打得大敗,隻顧得自己倉皇逃命,把還隻有幾歲的劉禅留在了家裡。無奈的劉禅隻得自食其力,跟着難民隊伍一路流落到漢中,好不容易找了個落腳的地方,卻又被人販子逮了去轉手賣了。

還好劉禅的買主是一位叫做劉括的名士富豪,劉禅沒有成為奴隸,而是做了劉括的書童。相處交談之中,劉括發覺劉禅言談不俗,不是尋常人家之子,便将其收為義子,還幫他娶了媳婦。

之後劉備得了益州,派人去尋劉禅,在劉括那聽說劉備在尋找兒子的消息後,劉禅隻身前往,同劉備尋人的部下見面。對于尋人者的提問劉禅侃侃而談,一一作答,尋人的使者很快堅信這位就是自己主公失落多年的公子。

由此可見,劉禅從小便不是什麼癡傻兒童,相反地,他不僅聰明,且精于人情世故,不然難以于戰亂的颠沛流離中生存,并且最終落戶于劉括家中,還成為了他的義子。

也許恰恰是童年的這麼一段經曆,使得劉禅更加明白世道人心,更加懂得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自己該做些什麼。

劉禅作為皇帝的功業

章武三年(223),劉備去世,17歲的劉禅繼位。托孤重臣諸葛亮作為丞相,為了匡扶漢室,也是為了實作同劉備的約定,五次出兵北伐。作為君主的劉禅,則留在成都大後方,做好穩定朝堂局勢和後勤保障工作。而在諸葛亮過世之後,蔣琬、費祎相繼執政,劉禅秉承着“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繼續維持着蜀漢的運轉,直到最終歸降魏國。

有人說劉禅不過是當個甩手掌櫃,什麼事都不會幹,什麼事都不去幹,其實并不然。

劉禅的父親劉備,一手創立了蜀漢王國。在劉備統治期間,優秀的文臣武将們因為劉備的個人感召聚攏在他身旁,為了複興漢室為了國家強大貢獻力量,總的來說,劉備可以算是人格魅力型上司。

作為蜀漢團隊的絕對核心,劉備一旦故去,團隊便失去了原本的向心力。年輕的劉禅,在蜀漢團隊的一衆元老面前,一沒權威二沒軍功,唯一還能有點用的品牌認證就是劉備的親兒子。更為糟糕的是,先前關羽因為招惹東吳,大意失了荊州,一代名将也是以隕落。蜀漢不僅領土大減,而且失去了今後逐鹿中原的立足之地。被複仇火焰沖昏頭的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率大軍親征東吳,又被打得大敗而歸,不久就随關羽而去。經此一役,蜀漢已然國力大挫,基本失去了短期内同魏、吳争奪天下的能力。

劉禅:不癡亦不傻,如果必須有一個人要為蜀亡負責,他希望是自己

影視劇中劉禅與諸葛亮

面對這麼一個攤子,從客觀上來看,不是劉禅不想奮發上進,開拓進取,而是國家的實際不允許。彼時蜀漢最需要的是與民休息,發展國力,以待時機。

但諸葛亮不這麼想,複興漢室是他一生的志向,嘔心瀝血的五次北伐,是這位老臣與上天最後的博弈。“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劉禅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學識與威望都不如諸葛亮,也勸阻不了諸葛亮,而且諸葛亮不存私心一心為國,是以劉禅放心将政務軍務全然交給諸葛亮,自己隻負責必須且隻能由皇帝自己負責的宗廟祭祀等事務。

将權力全權交給自己的“相父”,同時也保證了權力的統一性,既合情也合理。除了不斷遠征比較耗費國力,諸葛亮将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内百姓的日子過得也還算富足安樂,劉禅自己隻需垂拱而治,這也是劉禅的高明之處。

之後諸葛亮北伐未果,于途中含恨而終。消息傳到成都後,劉禅悲痛欲絕,并且在第一時間下令實行宵禁,全城戒嚴,他的反應非常及時且到位,可見是一位有行政能力的君王。

至于沒有直接同意給諸葛亮立廟,也并不是因為劉禅一直被諸葛亮打壓,權力被架空,導緻他跟諸葛亮之間産生嫌隙,在諸葛亮死後進行報複。漢代本身就有制度規定,丞相死後不可立廟,按章辦事,并無不妥。

而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的貢獻厥功至偉,倘若破例設廟也無可厚非。但劉禅内心可能擔心的便是這一點,諸葛亮的名氣聲望在朝堂和民間都實在太大,以至于諸葛亮死後老百姓們常常自發地在路邊給諸葛亮焚香燒紙,進行祭拜活動。倘若再在成都設廟,隻怕不久的将來世人隻知諸葛亮而不知有劉備。是以直到三十年後,劉禅才在沔陽給諸葛亮設了廟。

不過該來的可能總是會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武侯祠并入成都劉備的昭烈廟中,二者合二為一,在百姓的心中,諸葛亮的地位還是超過了劉備。

劉禅:不癡亦不傻,如果必須有一個人要為蜀亡負責,他希望是自己

武侯祠

諸葛亮死後,劉禅還是按照他的既定用人方案,任蔣琬為尚書令,接替諸葛亮,但取消了丞相一職。因為蔣琬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劉禅在之後又分别提拔任命了費祎和董允。可以看出到這個時期,其實劉禅已經将人事大權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具體政務還是交由這幾位大臣,蜀漢在這段時間内發展依舊相對比較平穩。

外有強敵環伺,内有能臣相助,故而劉禅作為一個君王在執政期間,多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沒有主動提出要對外征戰,對内則發展農業,鼓勵生産,劉禅雖無太大功績,也沒有什麼大過錯,他做到了這個時期他自己能力範圍内該做的事。他不是開疆擴土的千古一帝,但對于蜀漢的百姓來說,這樣的皇帝,是一個好皇帝。

劉禅作為皇帝的品行

劉禅是個樸素的皇帝,不追求奢華的生活,在位期間也沒有為自己建造過大型的宮殿,他對土著士族也十分友善,提拔任用了一批本土人才,不像他的父親總是對他們懷有戒備之心。也許對于劉禅來說,平平穩穩地護住整個蜀漢,才是自己的職責。

劉禅雖然樸實,卻也非常聰明。魏國将領夏侯霸來降蜀國,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當時在定軍山一役中身亡,劉禅迎接夏侯霸時寬慰他說:“你的父親并非死于我父親之手。而我的孩子,卻也是夏侯氏的外甥啊(張飛之女為劉禅之妻,張飛之妻為夏侯淵堂妹)。”簡簡單單兩句話,前一句“繼往”,後一句“開來”,就化解了夏侯霸的心結,從此死心塌地為蜀漢效力。一手懷柔的帝王之術,被劉禅用的恰當好處。

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後奇襲成都,兵臨城下。劉禅當時有幾種選擇,一是投降東吳,對抗魏國;二是退守南中,以圖後計;三是直接投降魏國。

劉禅:不癡亦不傻,如果必須有一個人要為蜀亡負責,他希望是自己

鄧艾奇襲的線路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投降東吳實為下策,東吳門閥重臣之間互相争鬥,國力日衰,已經完全不足以對抗北面的魏國,遲早要被消滅。在蜀時已經被滅國一次,難道還要到時候在吳國再遭受一次滅國的恥辱嗎,史家們又會如何記載?

退守南中,則為中策。南方偏遠之地,沒有物資儲備供給,蠻夷部族又經常會發生叛亂,魏軍到時候也必定會窮追不舍。要想在南中立足再圖發展,可謂難度頗大。

而直接投降魏國,才是最正确的選擇。天下紛亂日久,百姓早已不堪戰亂之苦,當時隻有魏國有這能力統一中原,還天下以太平,百姓以安樂。劉禅的兒子劉谌不願投降,誓要背城一戰,同魏軍拼個你死我活,才無愧于先帝。劉禅當即喝退了他,厲聲罵到:“你想要背後這滿城百姓都陪你陷于水火之中嗎!”

死戰,成全的隻有自己的名聲,代價卻是滿城百姓的性命。投降,隻犧牲一人名節,卻換得滿城百姓太平,劉禅是個愛民之人,更是個懂得順應大勢之人。他明白,就算抵住這一時,今後魏國連番的進攻,連年征戰而疲弱的蜀國又能撐得住幾次,隻不過多平添了許多無辜亡魂罷了。

劉禅自縛而降,鄧艾限制兵士,對成都絲毫無犯。成都百姓對劉禅一直以來是心存感激的,他們沒有責罵過劉禅,在他們心中劉禅不昏庸,卻很善良。

之後司馬昭宴請投降的劉禅,故意在宴會中設定蜀國的歌舞表演,旁人看到故國舞蹈都悲怆萬分,隻有劉禅笑得很開心。司馬昭覺得竟有人沒心沒肺到這種地步,真的沒救了。

沒過幾天,他又問劉禅是否思念蜀國。

“此間樂,不思蜀”,劉禅輕松地回答說。

至此,司馬昭才終于對劉禅放心。有一位君王,在亡國之後日日郁郁寡歡,經常寫文章表達對故國的懷念,不久就被賜死了,這個人叫李煜。亡國之君,倘若不示弱裝傻,割斷對故國的思念,試問哪個皇帝放心讓他繼續活着。劉禅不是癡傻無情,是将情感都深深地按在心底。

結語

劉禅:不癡亦不傻,如果必須有一個人要為蜀亡負責,他希望是自己

阿鬥寨

劉禅受封“安樂公”後和一些原本蜀漢的大臣被遷往洛陽,如今在河南鶴壁劉禅曾經居住的阿鬥寨的石門門額之上,還留有着“中山寨”的字樣,離阿鬥寨最近的兩個村子,分别叫做“前蜀村”和“後蜀村”。劉禅從來沒有忘記過蜀國,在這個寨子裡,寄托着他對先祖和故國深深的思念。劉禅是個聰明而又普通的人,善于忍耐,善于發揮利用臣子的才能,平穩安定地治理國家。當知大勢不可逆,天命不可違時,便隻好将罵名一個人背在身上。如果命運不安排他做皇帝,也許他能過得更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