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禅:不痴亦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他希望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

刘禅,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史称后主。诸如我们所熟知的“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词汇都是关乎刘禅的,但无一例外地都带有明显的贬低之意。加之《三国演义》中刘阿斗的形象深入人心,痴傻昏庸的亡国君主的“帽子”就这样一直牢牢地扣在他的头上度过了许多春秋。而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当真如此不堪吗?

刘禅:不痴亦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他希望是自己

影视剧中的刘禅

阿斗没有被摔傻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的悍将赵云从曹操的万军中杀得七进七出,终于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刘备接过阿斗后直接就往地上一扔,气愤地说:“为了你这小子,差点折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感动地立马抱起阿斗,哭着跪在地上表示无以报答刘备的恩情。

因而一些人带有调侃意味地将阿斗的昏傻归结为被刘备摔坏了脑子,说到底此仍多为戏谑之语,但在历史上,幼年的阿斗真的就丢过一次。

刘禅:不痴亦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他希望是自己

刘备摔阿斗

建安五年(200),刘备在小沛被曹操打得大败,只顾得自己仓皇逃命,把还只有几岁的刘禅留在了家里。无奈的刘禅只得自食其力,跟着难民队伍一路流落到汉中,好不容易找了个落脚的地方,却又被人贩子逮了去转手卖了。

还好刘禅的买主是一位叫做刘括的名士富豪,刘禅没有成为奴隶,而是做了刘括的书童。相处交谈之中,刘括发觉刘禅言谈不俗,不是寻常人家之子,便将其收为义子,还帮他娶了媳妇。

之后刘备得了益州,派人去寻刘禅,在刘括那听说刘备在寻找儿子的消息后,刘禅只身前往,同刘备寻人的部下见面。对于寻人者的提问刘禅侃侃而谈,一一作答,寻人的使者很快坚信这位就是自己主公失落多年的公子。

由此可见,刘禅从小便不是什么痴傻儿童,相反地,他不仅聪明,且精于人情世故,不然难以于战乱的颠沛流离中生存,并且最终落户于刘括家中,还成为了他的义子。

也许恰恰是童年的这么一段经历,使得刘禅更加明白世道人心,更加懂得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自己该做些什么。

刘禅作为皇帝的功业

章武三年(223),刘备去世,17岁的刘禅继位。托孤重臣诸葛亮作为丞相,为了匡扶汉室,也是为了实现同刘备的约定,五次出兵北伐。作为君主的刘禅,则留在成都大后方,做好稳定朝堂局势和后勤保障工作。而在诸葛亮过世之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刘禅秉承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继续维持着蜀汉的运转,直到最终归降魏国。

有人说刘禅不过是当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不会干,什么事都不去干,其实并不然。

刘禅的父亲刘备,一手创立了蜀汉王国。在刘备统治期间,优秀的文臣武将们因为刘备的个人感召聚拢在他身旁,为了复兴汉室为了国家强大贡献力量,总的来说,刘备可以算是人格魅力型领导。

作为蜀汉团队的绝对核心,刘备一旦故去,团队便失去了原本的向心力。年轻的刘禅,在蜀汉团队的一众元老面前,一没权威二没军功,唯一还能有点用的品牌认证就是刘备的亲儿子。更为糟糕的是,先前关羽因为招惹东吴,大意失了荆州,一代名将也因此陨落。蜀汉不仅领土大减,而且失去了今后逐鹿中原的立足之地。被复仇火焰冲昏头的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率大军亲征东吴,又被打得大败而归,不久就随关羽而去。经此一役,蜀汉已然国力大挫,基本失去了短期内同魏、吴争夺天下的能力。

刘禅:不痴亦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他希望是自己

影视剧中刘禅与诸葛亮

面对这么一个摊子,从客观上来看,不是刘禅不想奋发上进,开拓进取,而是国家的实际不允许。彼时蜀汉最需要的是与民休息,发展国力,以待时机。

但诸葛亮不这么想,复兴汉室是他一生的志向,呕心沥血的五次北伐,是这位老臣与上天最后的博弈。“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刘禅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学识与威望都不如诸葛亮,也劝阻不了诸葛亮,而且诸葛亮不存私心一心为国,所以刘禅放心将政务军务全然交给诸葛亮,自己只负责必须且只能由皇帝自己负责的宗庙祭祀等事务。

将权力全权交给自己的“相父”,同时也保证了权力的统一性,既合情也合理。除了不断远征比较耗费国力,诸葛亮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内百姓的日子过得也还算富足安乐,刘禅自己只需垂拱而治,这也是刘禅的高明之处。

之后诸葛亮北伐未果,于途中含恨而终。消息传到成都后,刘禅悲痛欲绝,并且在第一时间下令实行宵禁,全城戒严,他的反应非常及时且到位,可见是一位有行政能力的君王。

至于没有直接同意给诸葛亮立庙,也并不是因为刘禅一直被诸葛亮打压,权力被架空,导致他跟诸葛亮之间产生嫌隙,在诸葛亮死后进行报复。汉代本身就有制度规定,丞相死后不可立庙,按章办事,并无不妥。

而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厥功至伟,倘若破例设庙也无可厚非。但刘禅内心可能担心的便是这一点,诸葛亮的名气声望在朝堂和民间都实在太大,以至于诸葛亮死后老百姓们常常自发地在路边给诸葛亮焚香烧纸,进行祭拜活动。倘若再在成都设庙,只怕不久的将来世人只知诸葛亮而不知有刘备。所以直到三十年后,刘禅才在沔阳给诸葛亮设了庙。

不过该来的可能总是会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武侯祠并入成都刘备的昭烈庙中,二者合二为一,在百姓的心中,诸葛亮的地位还是超过了刘备。

刘禅:不痴亦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他希望是自己

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是按照他的既定用人方案,任蒋琬为尚书令,接替诸葛亮,但取消了丞相一职。因为蒋琬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刘禅在之后又分别提拔任命了费祎和董允。可以看出到这个时期,其实刘禅已经将人事大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具体政务还是交由这几位大臣,蜀汉在这段时间内发展依旧相对比较平稳。

外有强敌环伺,内有能臣相助,故而刘禅作为一个君王在执政期间,多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没有主动提出要对外征战,对内则发展农业,鼓励生产,刘禅虽无太大功绩,也没有什么大过错,他做到了这个时期他自己能力范围内该做的事。他不是开疆扩土的千古一帝,但对于蜀汉的百姓来说,这样的皇帝,是一个好皇帝。

刘禅作为皇帝的品行

刘禅是个朴素的皇帝,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在位期间也没有为自己建造过大型的宫殿,他对土著士族也十分友善,提拔任用了一批本土人才,不像他的父亲总是对他们怀有戒备之心。也许对于刘禅来说,平平稳稳地护住整个蜀汉,才是自己的职责。

刘禅虽然朴实,却也非常聪明。魏国将领夏侯霸来降蜀国,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当时在定军山一役中身亡,刘禅迎接夏侯霸时宽慰他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亲之手。而我的孩子,却也是夏侯氏的外甥啊(张飞之女为刘禅之妻,张飞之妻为夏侯渊堂妹)。”简简单单两句话,前一句“继往”,后一句“开来”,就化解了夏侯霸的心结,从此死心塌地为蜀汉效力。一手怀柔的帝王之术,被刘禅用的恰当好处。

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后奇袭成都,兵临城下。刘禅当时有几种选择,一是投降东吴,对抗魏国;二是退守南中,以图后计;三是直接投降魏国。

刘禅:不痴亦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他希望是自己

邓艾奇袭的线路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投降东吴实为下策,东吴门阀重臣之间互相争斗,国力日衰,已经完全不足以对抗北面的魏国,迟早要被消灭。在蜀时已经被灭国一次,难道还要到时候在吴国再遭受一次灭国的耻辱吗,史家们又会如何记载?

退守南中,则为中策。南方偏远之地,没有物资储备供给,蛮夷部族又经常会发生叛乱,魏军到时候也必定会穷追不舍。要想在南中立足再图发展,可谓难度颇大。

而直接投降魏国,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天下纷乱日久,百姓早已不堪战乱之苦,当时只有魏国有这能力统一中原,还天下以太平,百姓以安乐。刘禅的儿子刘谌不愿投降,誓要背城一战,同魏军拼个你死我活,才无愧于先帝。刘禅当即喝退了他,厉声骂到:“你想要背后这满城百姓都陪你陷于水火之中吗!”

死战,成全的只有自己的名声,代价却是满城百姓的性命。投降,只牺牲一人名节,却换得满城百姓太平,刘禅是个爱民之人,更是个懂得顺应大势之人。他明白,就算抵住这一时,今后魏国连番的进攻,连年征战而疲弱的蜀国又能撑得住几次,只不过多平添了许多无辜亡魂罢了。

刘禅自缚而降,邓艾约束兵士,对成都丝毫无犯。成都百姓对刘禅一直以来是心存感激的,他们没有责骂过刘禅,在他们心中刘禅不昏庸,却很善良。

之后司马昭宴请投降的刘禅,故意在宴会中设置蜀国的歌舞表演,旁人看到故国舞蹈都悲怆万分,只有刘禅笑得很开心。司马昭觉得竟有人没心没肺到这种地步,真的没救了。

没过几天,他又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

“此间乐,不思蜀”,刘禅轻松地回答说。

至此,司马昭才终于对刘禅放心。有一位君王,在亡国之后日日郁郁寡欢,经常写文章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不久就被赐死了,这个人叫李煜。亡国之君,倘若不示弱装傻,割断对故国的思念,试问哪个皇帝放心让他继续活着。刘禅不是痴傻无情,是将情感都深深地按在心底。

结语

刘禅:不痴亦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他希望是自己

阿斗寨

刘禅受封“安乐公”后和一些原本蜀汉的大臣被迁往洛阳,如今在河南鹤壁刘禅曾经居住的阿斗寨的石门门额之上,还留有着“中山寨”的字样,离阿斗寨最近的两个村子,分别叫做“前蜀村”和“后蜀村”。刘禅从来没有忘记过蜀国,在这个寨子里,寄托着他对先祖和故国深深的思念。刘禅是个聪明而又普通的人,善于忍耐,善于发挥利用臣子的才能,平稳安定地治理国家。当知大势不可逆,天命不可违时,便只好将骂名一个人背在身上。如果命运不安排他做皇帝,也许他能过得更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