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定國,對于了解那段曆史的人都耳熟能詳,這位明末亂世的英雄人物,力抗滿清,“兩厥名王”,打出了明朝末年對八旗軍最輝煌的戰績,他至死力保明朝,甯死不降。
對于這位名将,後世已經進行了無以複加的贊揚,但是,将軍身死之後,他的兒子卻違背李定國“甯可死于荒野,也不能投降清廷”的遺言,主動投降了清朝。
他的兒子叫李嗣興,後來官至清朝陝西總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明末清初曆史上存在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明朝曾經的官軍紛紛投降滿清,成為屠殺自己同胞的急先鋒。而曾經的農民起義軍,卻成為南明的支柱,無論是出身李自成起義軍的夔東十三家,還是出身大西政權的李定國,都是此類人物的代表。
李定國本是張獻忠的部下,張獻忠臨死前托付孫可望李定國等人,讓他們追随明朝,誓死抗清,絕不投降滿洲。
孫可望李定國聯手,在雲貴整軍經武,勵精圖治,打出了“兩厥名王”的輝煌戰績。但随着孫可望野心膨脹,他和李定國走向分裂。最終孫可望投降清廷,而李定國始終保護南明永曆帝,轉戰南疆,誓死不降。
永曆帝被緬甸叛亂勢力出賣,後被吳三桂殺死,李定國率領數千殘部徘徊在中緬邊境,他臨死前囑咐自己的部下“甯死死于荒野,也千萬不要投降清廷。”
但是,李定國的遺囑不久之後就遭到了背叛。
李定國本來是把軍中大權交給了自己的副手靳統武,靳統武曾輔佐李定國在桂林等地大敗清軍,長期以來鞍前馬後,辛勞有功,李定國還讓自己的兒子李嗣興拜靳統武為義父。
但是,李定國死後沒多久,他的表弟馬思良就與靳統武産生了激烈的沖突。
史書在這裡有争議,一種說法是靳統武性格粗暴,導緻衆叛親離,他不久病死,馬思良及部将便率領軍隊投降了滿清。
另一種說法是,馬思良夥同
胡順都、王道亨等将領,先設宴毒殺靳統武,然後率部降清。
至于李嗣興在這場變亂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并沒有明确的說法,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确實投降了,而且是與南明蜀王劉文秀之子劉震一起率部投降清廷的。
康熙元年,李嗣興率領兵馬家屬一千多人,直接向吳三桂所部繳械,随後李嗣興被召入北京。
康熙二十六年被任命為陝西甯夏總兵官,最後善終。
李定國以農民起義軍出身,激戰滿清,效忠南明,最後甯願困頓而死,也不投降清廷。
而他的後輩們,卻在他死後不久便違背了他的誓言,率部投降,不知道李定國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其實,李嗣興的選擇或許是大多數普通人的選擇,在希望破滅,走投無路的時候,隻能向命運妥協,一切尊嚴和榮譽都不再重要,活下去成為唯一的考慮。
但是英雄之是以是英雄,就是因為他們在重要抉擇時刻,選擇了理想而不屈從現實,李定國是英雄,李嗣興隻是一個普通人,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