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沖冠一怒為複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作者:清心緣之經典閱讀

作案時間:公元前506年

  作案地點:楚平王陵墓

  受害人:楚平王

  作案人:伍子胥

  作案手段:挖掘其墳,然後鞭屍三百

沖冠一怒為複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可信程度:《史記》有錄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為了加強外交往來,通常會進行聯姻。公元前518年,楚平王派太子少傅費無忌向秦國的公主求婚。費無忌看秦公主美貌無雙,于是為了讨好楚平王,就把這個本屬于太子的秦國公主偷偷的獻給了楚平王,并說:“秦女天下無雙,王您可自己娶之。”楚平王原本就是一個好色之徒,看到秦國公主果然是美豔不可方物,于是十分高興地采納了費無忌的建議。

  做賊心虛的費無忌害怕自己為了讨好國王而出賣太子的行為日後會遭到太子的報複,惶惶不可終日。為了免除後顧之憂,他暗中聯合秦國公主,鼓動楚平王廢掉太子建,然後立秦公主之子為太子,兩人各懷私欲,狼狽為奸。多次挑撥下,昏庸的楚平王終于決定派人要殺掉太子建。幸虧太子建得人暗中幫助,事先得到消息,僥幸得脫到宋國躲避楚平王的追殺。

  雖然太子逃離了楚國,可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為了使太子能夠東山再起,費無忌把矛頭指向了太子的部下。首當其沖的就是太子太傅伍奢,也就是伍子胥的父親,楚平王欲殺之以絕太子建的羽翼,因而被楚平王所囚。費無忌進言道:“伍奢有二子,都相當有才華和能力,大王何不以其父為餌,把他們兩個引來郢都殺了,這樣才是真正地永絕後患呀。”楚平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指令伍奢寫信召兩個兒子來。

  伍奢心中明白楚平王的真正意圖。寫罷書信後就說道:“我大兒子伍尚為人仁厚,定會前來。小兒子伍員為人堅忍剛強,恐怕不會前來赴死。”

  平王的使臣見了伍尚,說:“你父乃忠信之臣,以前囚禁,平王心中有愧,現已赦免,無以賞賜,現在封伍尚為鴻都侯,伍子胥為蓋侯,請你二人前去領賞。”

  伍尚伍員接到父親的手書後,立即明白了楚平王的用意,伍員對哥哥伍尚說道:“我們去了隻是落入楚平王的圈套,父子三人同死,根本救不出父親來,有何益處?不如你我逃到他國再圖為父親報仇。”伍尚說:“我怎會在乎封侯?隻是十分想念父親,即便是見上一面,死而知足!如果我和父親果真被殺,就由你為父兄報仇。”說完兄弟二人揮淚作别。

  伍奢于牢中得知伍員果然不肯來,不由長歎:“楚國從此有難了……”

  留得青山在:伍子胥出逃

  伍子胥逃出楚國,訪得太子建正在宋國,于是前往宋,打算輔助太子建從宋借兵奪回楚國政權。不料其時宋國正發生政變,内亂不止。借兵無望,伍子胥跟太子建轉投鄭國。鄭定公知道伍子胥的名望,親自出來迎接。

  鄭定公出于本國利益,利用太子建急于借兵的心理,偷偷設計害死了太子建。然後要協助伍子胥滅楚之後平分楚地。伍子胥覺得此舉不義,不願意這樣做。伍子胥保護了太子建的兒子勝乘黑夜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雪上加霜的是,勝畢竟隻是一個少年,經過這段日子的亡命奔波,已經勞累成疾行動不便。

  幾天後,他們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然而,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伍子胥一時難以想到脫身之計。傳說伍子胥是以愁得一連幾夜睡不着覺,連頭發都愁白了。天無絕人之路,在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臯公,東臯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裡。

  東臯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臯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的伍子胥因為頭發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卻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着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現在送給你,也算是略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連這些都沒有放在眼裡,難道會要你這把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别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帶着勝,沿途乞讨,進入吳國棠邑。

沖冠一怒為複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沖冠一怒為複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伍子胥發迹

  吳公子光乃是伍子胥舊識,他将伍子胥引見給吳王僚。吳王僚聽聞過伍子胥的本事,乃封伍子胥為大夫。

  過了一些時日,伍子胥發現吳王僚并沒有真正重用自己的意思。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已不受重用竟然是公子光在吳王僚左右屢進讒言的緣故,原來公子光并不願意伍子胥為吳王所用。明察秋毫的伍子胥進而醒悟公子光有篡位之謀。于是和公子光開誠布公地說:“隻要你答應将來為我出兵發楚國,我可以幫助你順利奪取王位。”公子光一口答應了。随後伍子胥為他策劃奪權的一系列行動。

  伍子胥推薦了大力士專諸來行刺吳王僚。公子光送給專諸一把削鐵如泥的匕首,号魚腸劍,長僅三寸。專諸刺王僚得手後,公子光自立,是為吳王阖廬。

  吳王僚的兒子慶忌,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當吳王僚被刺殺後,他外逃躲藏在衛國,準備借衛國的軍馬來對付阖廬,奪回政權。為了斷絕後患,伍子胥親自物色了東海勇士要離給阖廬,要離成功刺殺了慶忌。

  于是,伍子胥請求阖廬發兵攻楚。吳王阖廬卻推卻說,:“現在,我還缺少一個領兵的大将。”伍子胥說:“我有一個多年的故交,叫孫武,齊國人氏,他行軍布陣,運籌決戰的能力可說當世無雙,我願意請他來為您效命。”

  吳王大喜,禮聘孫武來到吳國。孫武獻上兵法13篇。

  伍子胥建議吳王阖廬讓孫武現場示範一下兵法。吳王阖廬同意了,他有心要讓孫武為難一下,就安排後宮女子假充士兵,說道:“孫先生既然兵法精通,女兵自然也能排程自如。”

  孫武點頭稱是。演習中,衆妃子嬌嗔連連,嬉笑不止,孫武大怒,立時将領頭的兩個妃子就地斬首。衆宮妃看到血光迸現,這才知道不是兒戲,于是肅然謹按孫子号令進退,大顯孫子兵法的奧秘。被殺掉的正是吳王寵妃,吳王心痛不已,卻是以再也不敢輕視孫武。

  周景王四年九月庚申,楚平王病危,召叢集臣托孤:“我死後,由斡即位,他年紀尚小,你們要好好輔助,伍員在吳國始終是心頭大患,護國防吳,切記。”公子轸,乃秦女所生,即位是為楚昭王。

  伍子胥在吳國得到楚平王死訊,放聲大哭。公子光勸道:“楚平王無道,你何必為他傷心?”伍子胥說:“我并不是為他傷心,而是傷心無法為父親兄長報仇啊。”

  阖廬四年,伍子胥多年的經營終于有了結果,阖廬以孫武為帥,伍子胥為将,發兵攻楚。

  大仇得報:伍子胥掘墓鞭屍

  伍子胥回到楚國郢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打探楚平王墓之所在。不知是因為戰亂找不到知情人,還是因為楚平王早有預料而采取了保密手段,墓地一時難以找到。這令伍子胥心情十分遭糕。就在他從卧不甯,心緒難平的時候,他的手下報告說有一個老人家自告奮勇地說自己知道楚平王陵墓的具體位置。但是老人說完就走了,是以隻是知道大體的位置在東門外寥台湖,具體位置就不得而知了。

  “伍子胥聽完士兵的報告,就帶了一支20多人的隊伍來到了郢的東門外寥台湖。隻見寥台湖平原上一片衰草,湖面上大水茫茫。墳在何處,卻沒有一絲一毫的蹤影。伍子胥心急如焚,可這湖面方圓數十裡,怎麼去找?

  一轉眼的工夫,天就要黑了,可是伍子胥和他的部下仍是一無所獲。看着士兵們面露疲憊之态,伍子胥不由得心灰意冷。準備再找一個時辰,如果還沒有消息,就先撤兵明日再來繼續尋找。伍子胥在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能找到楚平王的墓地為自己的父兄報仇血恨,就算把寥台湖掘地三尺,他也在所不惜。

  又是一個時辰過去了,伍子胥仍然沒有找到。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在冥冥之中,他感覺今天就是自己的複仇之日。于是,他指令士兵在湖邊稍作休息。就在伍子胥坐于地上陷入沉思之時,有個老人突然出現在他的視線之中。隻見此人五六十歲的年紀,身體清瘦,目光如炬。伍子胥隐約地感到,此人絕非凡人,一定是來幫助他的。于是他急忙起身,迎上前去。

沖冠一怒為複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不等伍子胥開口,老人率先發問“來者莫非伍子胥将軍?”

  “正是。”

  “你來此處是找仇人之墓吧?”

  “老人家,你怎麼知道的?”伍子胥有些驚奇,問道。

  “你要報殺父之仇在楚國是婦孺皆知,我又怎麼會例外呢?”

  于是老人不等伍子胥說話,就率先帶伍子胥和士兵向另外一個方向走去。走着走着,老人家在一個亂草叢生地方停了下來

  “就是這兒!”随着老頭兒的喊聲,隊伍在一個土堆前駐足。這個圓秃秃的土堆并不高,也不搶眼,上面長滿了雜亂的青草。

  伍子胥下馬,繞着土堆走了一圈。“真的就是這兒?”他的問話不怒自威。

  “千真萬确,現在也隻有我知道了。”老頭兒話語間帶着一種淡淡的悲傷。

  “那好,給我挖!”随着伍子胥的一聲令下,衆兵士拿出工具,挖了起來,烈日炎炎之下,揮鎬掄钺的士兵不一會兒就揮汗如雨了。

  約摸又過了一個時辰,一口棺材終于破土而出。

  “打開,給我打開!”早已疲憊不堪的士兵在伍子胥聲嘶力竭的喊聲中費力地撬着棺木。這棺木乃上好木材所制,且密封極好,是以,士兵們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棺木卻仍是紋絲不動。“走開,我來!”伍子胥生氣地喊道。隻見他“嗖”的一聲從腰間抽出一把寶劍:這寶劍可謂削鐵如泥,乃是伍家祖傳之寶。他舉起寶劍,将一腔悲憤化作無窮力量,砍了下去,原本極為堅固的木材在劍下顯得不堪一擊,劍落之處,木屑亂飛,七劍落完,棺闆盡去。

  “啊!”随着大家的驚叫,伍子胥不禁對天長歎,原來這棺材之中隻有衣帽,卻不見楚平王的屍體。

  “怎麼回事?”大家把疑問的目光一齊投向了老人。

  “不忙,這是一個疑棺,楚平王老奸巨猾,至死還不忘騙人,真是可恨到家了。但是你騙得了别人,豈能騙得了我。大家别着急,真正的棺材在下面。”老人言語間漸露悲憤之意。

  于是衆人移去空棺,果然是真棺。經過一番刀斬斧砍,一具屍體終于呈現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具屍體由于埋了一段時間了,已經開始腐爛,面目也有些模糊。但伍子胥一眼就認出這正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敵:楚平王。

  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伍子胥看到了楚平王的屍體,多年怨恨湧上心頭,不禁怒氣沖天,他從背後抽出九節銅鞭,對着屍體,狂抽起來。

  一下,兩下,三下……三百下。直抽得肉爛骨碎,伍子胥的怒氣還未消。他又用腳踐踏屍體,同時大聲責問道:“誰教你信讒人之語,殺我父兄,你有今天,純是咎由自取!”

  做完這一切,伍子胥已是渾身無力,撲哧一聲,跪于地上,此時,他已是淚流滿面了。

  大仇得報的伍子胥這才想起來還不知道老人的來曆呢!于是就和老人攀談起來。原來老人當年和幾十名兄弟奉命為楚王造墓,可楚王怕人發掘他的墳墓,就卸磨殺驢,對老人和那些負責給他修陵的工匠狠下毒手。那些為楚王修了半生陵墓的人都成了楚平王的刀下之鬼,隻有老人僥幸逃了出來。這些年來,老人一直在想如何為當年那些冤死的兄弟報仇,無巧不成書,就在他快絕望的時候,伍子胥率兵攻回楚國,于是老人知道,自己的大仇可以報了,這才自告奮勇地為伍子胥帶路。伍子胥這才明白,自己和老人原來乃是同病相憐之人。

  掘墓鞭屍,在懲罰或是複仇的手段上可謂是登峰造極了,但這一手段也未免過于殘忍,連一向主持公道的司馬遷也發出了“怨毒之于人甚哉”的感歎。但是關于伍子胥鞭屍楚平王,還有另外的傳說,在《伍子胥變文》有較為具體的描述:

  昭王棄城而走,遂被仵相擒身,返縛昭王。“你父墳陵,今在何處?”昭王啟子胥曰:“我父平王,已從物化,負君之罪,命處黃泉,事既相當,身從脔割,父愆子替,何用屍骸?請快仇心,任從斧越(钺)。”昭王被考,吃苦不前,忍痛不勝,遂即道父墓所。子胥提得魏陵,脔割剜心肝,萬斬一身,并誅九族。子婿喚昭,曰:“我父被殺,棄擲深江。”遂乃偃息停流,取得平王骸骨,并魏陵、昭帝,并悉總取心肝,行至江邊,以祭父兄靈曰:“子婿,深當不孝,父兄枉被誅見戮痛切奈何!比為勢力不加,是以蹉跎年歲。今還殺伊父子,棄擲深江,奉祭父兄。惟神納受。”子婿急了,發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由以上我們可得知,伍子胥是從楚平王的愛子楚昭王的口中知道楚平王墳墓的具體位置并對其位置并對其進行掘墓鞭屍的。

沖冠一怒為複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伍子胥其人

  伍子胥(?—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楚國人,與孫武同為吳國重臣。

  伍子胥出生在一個世代文臣武将輩出的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文韬武略,無所不學。因父親伍奢及兄伍尚遭讒被楚平王殺害,他途經昭關,避難奔吳,投在公子光門下,他參與策劃刺殺吳王僚,為公子光奪得王位,在公子光當上吳王後,伍子胥向阖闾建議,“先立城廓,設守備,實倉廪,治兵革”。阖闾乃令伍子胥重建城廓。伍子胥上觀天象,下測水文地質,在原有吳子城的基礎上,擴建阖闾大城,亦即現在的蘇州城。

  公元前506年,吳王阖闾用伍子胥為謀士,孫武為将,發動了對楚國的進攻,五戰五捷,攻下了楚都郢,楚昭王倉惶出逃。伍子胥掘開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屍三百,以報當年殺父、兄之仇。他自己也是以而被封于申,是以又稱申胥。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戰争中受傷,死在歸途中。夫差即位後,于公元前494年出兵攻打越國,獲大勝。越國以金銀珠寶求和,伍子胥進谏,夫差不聽。

  公元前491年和487年,夫差兩次興師伐齊,伍子胥再次進谏,應先去掉越國這一心頭之患,不宜攻打齊國。但夫差仍不聽忠言,反聽信伯的讒言,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對舍人說:我死後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挂在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見越國入侵,滅亡吳國。于是自刎而死。時在公元前484年。吳王聽後大怒,乃将伍子胥屍體裝在皮口袋内,抛在江中。

  伍子胥的一生,可謂充滿傳奇色彩。司馬遷稱他為烈丈夫,并大列傳中說:“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緻此哉?”所謂君主之怒,流血千裡,布衣之怒,濺血五步。從古到今,在人們眼裡,伍子胥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伍子胥是否掘墓鞭屍

  相傳,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雪恨,曾經挖了楚平王的墳墓,怒鞭平王屍體三百下。對這一傳說,古文獻存在“鞭屍”和“鞭墳”兩種不同記載,而近年又出現一種完全否定“鞭屍”、“鞭墳”的意見。

  一、鞭屍說。《史記·吳太伯世家》雲:“子胥、伯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史記·伍子胥列傳》曰:“及吳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可見,司馬遷記此事應當無誤。揚雄《法言·重黎》也有這種說法,然後批評伍子胥“鞭屍籍棺,皆不由德”。東漢趙晔《吳越春秋·阖闾内傳》,除記有“掘墓鞭屍”的情節外,更增加了“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誰使汝用讒谀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的細節。照此看來,說伍子胥掘墓鞭屍,是有根據的。

  二、鞭墳說。此說首先見于《呂氏春秋·首時》的記載,說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彀梁傳·定公四年》則說,他“撻平王之墓”。《淮南子·泰族訓》和《越絕書·荊平王内傳》也都說伍子胥鞭墳。從古文獻史料價值來看,《呂氏春秋》成書早于《史記》一百多年,所言楚國史事應當是可信的。這樣,伍子胥隻是鞭墳三百,沒有掘墓鞭屍。

  三、否定說。張君在《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三期上發表《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屍》一文,完全推翻“鞭屍”和“鞭墳”兩說。他認為,伍子胥既沒有掘墓鞭屍,也沒有鞭墳洩憤,甚至連破郢之戰都未參加。其主要理由是:

  《春秋》等是記載春秋時期史事最早又最有權威的典籍,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左傳》僅記載楚平王殺伍奢一家的事,用譴責的筆調,而對伍子胥用同情的筆法,屈原也稱贊并自拟于伍子胥。

  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郢都,正是孔子在世的時代。孔子最容不得亂臣賊子,伍子胥引吳入室,掘墓鞭屍,可謂罪大惡極,但孔子言論卻隻字來提。

  《公羊轉·定公四年》明确記載伍子胥忠君,不報私仇的思想:“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複父之仇,臣不為也。”他主觀上也不願做掘墓鞭屍之事,這是十分重要的。

  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被改編成無數戲曲、傳奇、小說,在民間廣泛流傳。但是曆史真相究竟如何,看來隻能存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