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人人都說三邊好,好三邊,塞上明珠那個亮呀麼亮閃閃。”廣袤無垠的毛烏素沙漠與溝壑縱橫的白于山區之間有一塊名喚“三邊”的不息熱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僅有唱不完的信天遊、能道會唱的說書匠,還有能編會做的巧匠。他們靠自身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可湮滅的技藝,正如首屈一指的柳編,怎一個“巧”字了得。

三邊地區的柳編技藝,至今大約有四五百年的曆史。工藝制作的材料就是柳條,沙柳、杞柳、紅柳,樣樣皆可,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當屬沙柳。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據了解,每年的清明或白露前後,沙柳枝條的纖維含量最高、柔韌性最好,最适合采割編織。沙柳采割回來後要即時去皮,如果擱置到第二天,皮就會幹在柳條上去不掉了。去皮之後,需将條子放在太陽下曝曬至幹,其間不能淋雨。開始編織前,則要将幹燥的沙柳條放入水中完全浸濕,然後撈出裝在密封性好的袋子裡,或用塑膠布裹住保持水分,等水分充分滲入條子,柳條變得光滑柔軟就可以編織了。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靖邊柳編産業起源與發展

靖邊地區處于毛烏素沙漠南緣,風沙侵襲嚴重,自古以來就有種植沙生植物防風固沙、保護生态的傳統,沙生植物在老百姓的生産生活中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在防風固沙的同時,還是百姓生火取暖,編制生産生活工具的重要資源。

靖邊柳編産業經年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當時縣民就善用柳條編織油簍、酒簍、簸箕、笸籮、篩子等。民國初期,現甯條梁鎮境内有3家編簍商号,專門經銷柳編制品。上世紀70年代起,“靖邊柳編”産品開始向美國、日本等國出口,并獲得了國家對外貿易部的獎勵。上世紀80年代,靖邊柳編進入鼎盛時期,柳編在全縣普及,從業人員多達2000多人,年均純收入達163萬元,創出柳編新産品400多個,遠銷日本、美國、法國、西德、瑞典、波蘭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1989年的統計資料,全縣當年累計出口柳編制品38.5萬打,柳編成為了柳編戶的主要經濟來源。自本世紀初起,随着國際國内物資的極大豐富,各地人民群衆對各類塑膠制品、鋼制品更加青睐,柳編産品消費者群體逐年遞減,我縣柳編産業遭受重創,一度風靡海内外的靖邊柳編産業,逐漸退出了主流市場,隻有極少數農戶還在編織一些柳筐、簸箕、笸籮等日常用品進行自用,柳編技藝幾乎面臨失傳,柳編産業也基本衰竭停滞。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為了不使傳統技藝失傳,近年來,在靖邊縣委、縣政府重視下,靖邊縣有關部門多次組織柳編戶前往榆林、西安等地參加手工藝品展演賽,并榮獲了多項獎勵。

2016年7月我縣柳編産品參加了靖邊縣婦聯舉辦的首屆婦女手工藝品展演賽獲得“銀獎”;11月參加了榆林市手工藝品創新展演賽榮獲“優秀獎”。

2017年1月我縣“柳編”參加榆林市政府在西安亮寶樓舉辦的陝北工匠-榆林市工藝美術産業化成果展獲得“優秀獎”。

2017年9月“三邊柳編”被陝西省文化廳公布為陝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同時,随着靖邊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龍洲鎮部分柳編匠人開始“重振旗鼓”,編織一些簡單的柳編工藝品在景區展銷,原生态的柳編制品深受外地遊客的青睐。靖邊甯條梁鎮西園則村,曾是遠近聞名的柳編大村,柳編能手衆多,縣紀委監委到西園則村開展駐村幫扶後,立足于建立發展長期産業,先後舉辦了“柳編大賽”、柳編技能教育訓練班等,動員農戶“重操舊業”,發展柳編産業。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靖邊柳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靖邊柳編”就地取材,極具陝北特色,一直是廣大群眾的主要生活器具和生産工具,凝聚着靖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陝北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具有曆史悠久、經久耐用、美觀實用、精巧玲珑、編制精密、樣式新穎、編法多樣等特點,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研究價值。它的産生、發展、興盛始終與農耕文明的産生、發展、興盛同步,對研究陝北農業發展史和手工業文明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靖邊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廣電局主辦

主編:燕昆山 責任編輯:馬金娥

圖文編輯:李娜

靖邊非遺丨三邊柳編技藝 怎一個“巧”字了得

靖邊文旅 /抖音·快手 /微網誌·微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