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人人都说三边好,好三边,塞上明珠那个亮呀么亮闪闪。”广袤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与沟壑纵横的白于山区之间有一块名唤“三边”的不息热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有唱不完的信天游、能道会唱的说书匠,还有能编会做的巧匠。他们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可湮灭的技艺,正如首屈一指的柳编,怎一个“巧”字了得。

三边地区的柳编技艺,至今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工艺制作的材料就是柳条,沙柳、杞柳、红柳,样样皆可,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当属沙柳。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据了解,每年的清明或白露前后,沙柳枝条的纤维含量最高、柔韧性最好,最适合采割编织。沙柳采割回来后要即时去皮,如果搁置到第二天,皮就会干在柳条上去不掉了。去皮之后,需将条子放在太阳下曝晒至干,其间不能淋雨。开始编织前,则要将干燥的沙柳条放入水中完全浸湿,然后捞出装在密封性好的袋子里,或用塑料布裹住保持水分,等水分充分渗入条子,柳条变得光滑柔软就可以编织了。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靖边柳编产业起源与发展

靖边地区处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侵袭严重,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沙生植物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传统,沙生植物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在防风固沙的同时,还是百姓生火取暖,编制生产生活工具的重要资源。

靖边柳编产业经年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当时县民就善用柳条编织油篓、酒篓、簸箕、笸箩、筛子等。民国初期,现宁条梁镇境内有3家编篓商号,专门经销柳编制品。上世纪70年代起,“靖边柳编”产品开始向美国、日本等国出口,并获得了国家对外贸易部的奖励。上世纪80年代,靖边柳编进入鼎盛时期,柳编在全县普及,从业人员多达2000多人,年均纯收入达163万元,创出柳编新产品400多个,远销日本、美国、法国、西德、瑞典、波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1989年的统计数据,全县当年累计出口柳编制品38.5万打,柳编成为了柳编户的主要经济来源。自本世纪初起,随着国际国内物资的极大丰富,各地人民群众对各类塑料制品、钢制品更加青睐,柳编产品消费者群体逐年递减,我县柳编产业遭受重创,一度风靡海内外的靖边柳编产业,逐渐退出了主流市场,只有极少数农户还在编织一些柳筐、簸箕、笸箩等日常用品进行自用,柳编技艺几乎面临失传,柳编产业也基本衰竭停滞。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为了不使传统技艺失传,近年来,在靖边县委、县政府重视下,靖边县有关部门多次组织柳编户前往榆林、西安等地参加手工艺品展演赛,并荣获了多项奖励。

2016年7月我县柳编产品参加了靖边县妇联举办的首届妇女手工艺品展演赛获得“银奖”;11月参加了榆林市手工艺品创新展演赛荣获“优秀奖”。

2017年1月我县“柳编”参加榆林市政府在西安亮宝楼举办的陕北工匠-榆林市工艺美术产业化成果展获得“优秀奖”。

2017年9月“三边柳编”被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为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同时,随着靖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龙洲镇部分柳编匠人开始“重振旗鼓”,编织一些简单的柳编工艺品在景区展销,原生态的柳编制品深受外地游客的青睐。靖边宁条梁镇西园则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柳编大村,柳编能手众多,县纪委监委到西园则村开展驻村帮扶后,立足于建立发展长期产业,先后举办了“柳编大赛”、柳编技能培训班等,动员农户“重操旧业”,发展柳编产业。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靖边柳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靖边柳编”就地取材,极具陕北特色,一直是广大民众的主要生活器具和生产工具,凝聚着靖边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陕北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具有历史悠久、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精巧玲珑、编制精密、样式新颖、编法多样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始终与农耕文明的产生、发展、兴盛同步,对研究陕北农业发展史和手工业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靖边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主办

主编:燕昆山 责任编辑:马金娥

图文编辑:李娜

靖边非遗丨三边柳编技艺 怎一个“巧”字了得

靖边文旅 /抖音·快手 /微博·微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