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飯店,這座如今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繁華地段的花園式飯店,是上海人家喻戶曉的老牌飯店。
而它卻是被譽為“中國的阿信”的奇女子董竹君一手創辦的。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古話,它的精神也始終被世世頌詠,代代相承。

這句話也同樣跟随着董竹君走完她97年的人生,因一次因緣際會下得到的幫助,董竹君便把這份恩情銘記于心,且這一記就是一輩子。
李崇高作為董竹君的貴人,資助她開辦了錦江飯店,
讓董竹君在而立之年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她用她的後半生竭盡所能的報答着有恩于她的李崇高,即使在早已資債相抵後,依然視他為自己貴人,這份忠,讓人感動,
可卻不想她的晚年也卻因為李崇高吃盡了苦頭。
走投無路 臨門識義
董竹君,這名出生于清末年間的女子,出生在上海的一個貧民窟裡,父親以拉黃包車為生,母親勤儉持家,但因生活困苦,整日叫苦連天。
即使如此,父母還是憑借着一己之力把董竹君送去了私塾念書。
可好景不長,由于父親患病,家裡的頂梁柱轟然倒塌,迫于無奈之下,其父隻能在
董竹君12歲時押給了青樓做三年的“清倌人”,賣藝不賣身。
而就在這妓院裡,董竹君認識了她的丈夫夏之時,一名革命黨人,也就是在夏之時的幫助下,董竹君逃出了桎梏了她兩年的妓院,并和夏之時結婚。
兩人随後共赴日本,在那裡,董竹君入讀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在董竹君15歲時,夏之時奉命回了四川,随後的兩年間,她完成了在東京的學業,原想在自己17歲畢業後前往巴黎留學,但不願夫妻長久分别的夏之時執意要她傳回四川合江。
可過上夫妻二人生活的董竹君并不快樂,由于夏家的封閉與落後,讓讀過書留過洋見過世面的董竹君感到無比窒息和壓抑。兩人的思想和步調完全不一緻。
當時,董竹君的大女兒因為出麻疹,董竹君特意騰出了一間房,40多日日夜看護,直到大女兒完全康複,可是對于董竹君的做法,夏之時卻很不高興,在他的封建思想中始終認為,不該為一個女孩子的病而做到這般地步。
就在這一樁樁的家庭小事中,思想開明的董竹君和封閉的夏之時積怨了衆多沖突,兩人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孩子的教育,夏之時認為女孩子無需多讀書,而這遭到了從小便接受良好教育的董竹君的強烈反對。
最終,在1929年,
董竹君帶着四個孩子毅然離開了四川,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母女五人租住在一間小屋内,當時沒有收入的董竹君靠着典當維持生計,但即使如此,對于女兒們的教育問題,她的決心卻從未動搖過。
在一次魯迅先生的學校演講中,董竹君明知四個女兒聽不懂,但依然帶着她們前去聽課,她希望她們能在這樣的書香環境下得到熏陶。
而也就在這段她租住上海最為困頓的時候,她結識了改變她一生命運的貴人,李崇高。
李崇高隻是一名普通的革命者,在四川的時候,他聽說了同為革命者的夏之時的妻子董竹君離家出走,随後在他來到上海期間,就想前去拜訪一下。
可進門後,李崇高卻看到了家徒四壁,生活困窘的母女五人,出于同情,
他決定資助董竹君2000大洋。
這對當時父親離世、貧困潦倒的董竹君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但謹慎的董竹君最初并沒有接受僅一面之緣的李崇高的好意。
對于當時的她來說,2000大洋确實能救她于水火之中,但見過世面的董竹君也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一道理。
而讓董竹君真正決定收下李崇高這份價值不菲的心意是因為他再次登門拜訪時說的一句話:“
這筆錢我是借于你,既然是借就不要有心裡負擔,相信你可以把這筆錢用在刀刃上。
”
這一次,董竹君沒再推脫,因為在她心裡,已經有一個想法悄然而生。
她想開一家飯店,這對于之前靠典當辦過紗管廠的董竹君來說并不是難事,她在經商方面有自己的想法。
1935年,她靠着李崇高這筆2000大洋的資助開設了“錦江小餐”,也就是現在的“錦江飯店”。
而立之年,命運反轉
開設“錦江小餐”的董竹君,此時正好35歲。
而李崇高對于她的幫助并非隻是錢财方面,在人力方面,他也給她提供了幫助。
他将兩名他在四川的學生安排進了錦江小餐,以幫助剛開啟飯店的董竹君。
這兩名學生就是董竹君在她的回憶錄中提及的劉伯吾和溫子研。
對于這兩人,董竹君把他們安排在了關鍵重要的崗位上,
劉伯吳負責出納,溫子研負責采購。
而此時的李崇高因為自己的革命事業去了日本。
董竹君的錦江小廚,因為其菜肴美味,漸漸地,在當時的上海灘有了一席之地。
各界人士呼朋喚友,紛至沓來,吃過錦江小廚的客人都對它的菜贊不絕口,一時之間,樓上樓下竟人滿為患。
就在董竹君因為這一次成功的經商而徹底翻身日漸向好的時候,東渡日本的李崇高的命運卻開始走下坡路。
由于朋友背叛,李崇高人财兩空,而同時,因為政治因素,他的安全在日本也受到了威脅。
無奈之下,李崇高隻得求助于彼時因錦江小廚已聲名鵲起的董竹君。
董竹君沒有忘記李崇高當時的滴水之恩
,毫不猶豫的把錢彙給了他,不僅償還了李崇高的2000大洋,更在之後一直負擔着李崇高在上海的生活。
在上海呆了一年的李崇高想再次回到四川尋找機會,可卻不知,這一别竟成了他和董竹君的永别。
東郭與狼 太過善良 适得其反
董竹君對待劉伯吾和溫子研就如對待自己的親骨肉一樣。
在劉伯吾生病住院期間,董竹君即使再忙于餐廳,每天還是會抽出時間去看望他,在劉的老家來信告之即将斷炊時,她毫不猶豫的出錢讓其置地購田,并在他之後結婚時,她還拿出20兩黃金為他傳遞房錢。
而對于溫子研,董竹君也是掏心掏肺的對待,在他想要離開餐館開設舞廳時,她給了一筆數額不小的資助款項。
即使在之後,因為溫自己的原因和人起了官司,也是董竹君請律師予以解決。
董竹君對于李崇高留給自己的這兩名學生,她無意求回報,可沒想到,最後換來的卻是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年逾半百的董竹君在溫子研因肺病去世後,收到了來自法院的傳票,而原告竟是劉伯吾和溫子研的妻子。
他們狀告的理由是:
董竹君謀财害命溫子研。
對于這一理由,董竹君在幾十年後書寫的回憶錄裡稱作為“
百思不解的誣告
”,直到那時,她都沒有想明白為何她一直以來以善待之的兩人到最後反倒會狀告于她。
為了解決這樁官司,董竹君四處奔波,搜集證據,讓當時已不再年輕的她心力交瘁,吃盡苦頭。
可即使這樣被對待,
在劉伯吾1985年過世時,已85歲的董竹君還是差人發了吊唁的電報。
小結:
錢财可抵,情意難消,即使還清了李崇高當時的錢财救助,但讓董竹君一直銘記于心的卻是這份雪中送炭下的情意,并為了這份難能可貴的心意用自己的一生報答着李崇高,連帶着還把這份恩情移到了他的兩名學生身上。
董竹君對于李崇高的“忠”源于她的飲水思源,莫忘師恩,即使在被人污蔑以後,她依然以德報怨。
但自古以來也有一句話“
一碗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
”,感恩圖報、樂施好善應該有所設限,過分善良不僅沒把自己的善意傳送出去,或許還會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