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吳秀之

中國山水畫中“山水”作為一個象征和隐喻性範疇,自古以來,山和水在人的意識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山和水一靜一動,一陰一陽,一隐一顯,展現了人的辨證思維。山水畫的技法曆經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人們更多的是限于山石樹木的表現手段,而對于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水”的表現技法卻沒有太多的變化。張明遠憑着他對傳統中國山水畫的深層次了解和積澱,經過多年探索,借鑒傳統,融入時代,結合社會因素、自然因素、環境因素、文化因素、技法因素等,巧妙處理山與水的辯證關系,不但拓展了山水畫創作語言圖式,還表達了清新恬靜的現代心理需求,使其作品通過“水”讓人感悟到“景”的美妙,“境”的升華,“情”的表達。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古人畫水多以環境示意的方式處之,如畫山中的瀑布,無論遠景、中景隻留條白線以示作水,當然也取得了賞畫人的認同。張明遠山水中的水,多以留白的方法示之,然後勾幾條線,并略加渲染,不但呈現出明暗效果,還使水的變化更加豐富多彩。張明遠認為,在中國畫中,因為山是靜穆的、沉穩的,相對說來較少有巨大變化,是以,水必須有更加多被表現的機會。但是水是動态的,變動不拘,凡活水,無常态,無定形,透明,變化萬千,時刻在流動的過程中,給表現水的狀态帶來了困難。這無疑也成為了人們疏于畫水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也是張明遠在水字上多下功夫的主要原因。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孔子曾語:“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孟子描述“水”的意象為“源泉混混不舍晝夜”。水不但展現出人的思想,還表現出包容一切的胸懷。這種精神上的體悟,僅僅靠外形上的描述是展現不出來的,必須直接面臨江海湖泊,方能得出意象。張明遠當過記者,參過軍,從文秘宣傳到政法機關,經曆豐富;而且精摹八大,熟追徐渭,拜京津指導,得金陵技法;從祖國邊陲,到水鄉江南,多年的心靈感悟和淨化,使其筆下山水呈現空靈、簡潔之美。他的作品中,點、線、角等構成要素寥寥幾筆,清晰可查,因為他盡量考慮到畫面的簡潔與明快,把那些展現着深刻意義的複雜物象,通過大塊墨來組織成一個有秩序的整體來襯托多變的水,這樣以便令人獲得清心澄懷的藝術效果。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山水畫的虛實結合,構成的畫面的靈動性,這是畫水的靈性必不可少的要素。這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宇宙觀展現。 筆墨既要講求傳承,也應直面其本身的生存狀态與環境,與時俱進。張明遠傳承與創新并舉,用墨上,積墨,破墨,潑墨,宿墨互用,加之特殊的筆墨技巧産生的肌理效果,使山川層次深厚,氣勢磅礴。由于他善于用墨和他對傳統山水畫領悟達到較高境界,在表現大筆觸的“抱石皴”時,皴法大膽,水墨交融,幹濕結合,亂中有序,使人在欣賞到山水雲煙的萬千變化的氣象同時,更領悟到濃郁的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和畫外蕰藏的深邃意境。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張明遠敢于創新,敢于用筆墨喚醒自我與浪漫的想象空間。是他在師法自然造化的基礎上,博采衆家之長,并巧妙地汲取曆代山水大家技法,敏銳地把握傳統精華,結合對自然,對生活,對時代的獨特感受,逐漸形成他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山水意象重疊,賞心悅目;雲霧缭繞朦胧,思緒萬千;流瀑飛泉明澈,清音可聞。這種對景的感悟,對境的表達,是“山川與餘神遇而迹化”的精神結晶,是人生智慧的表達,是他借景抒情的自然流露,如果沒有對文化曆史的深層領悟,沒有對生命精神的認知了解,沒有對當代藝術語境的綜合素養,是難以達到這個程度的。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藝術風格的形成,非一朝一日所就。張明遠山水畫中以水表達出的“景”、“情”、“境”,是在他不斷領悟,不斷創新,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中,才最終形成的。

張明遠:水中自有景情境

張明遠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山水畫創作院畫家,江蘇書畫院副院長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