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确認識“文化産品”“文化精品”“文化經典”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受到高度重視,“文化精品”和“精品力作”成為熱詞。但是,“文化精品”沒有一個明确定義,人們對它的了解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如果不厘清一些模糊認識,在推動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中,就有可能出現一些偏差。

存在将文化精品“庸俗化”“絕對化”這兩種片面看法

關于“文化産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這三個概念,至今尚無權威定義,為便于探讨問題,試做一定義:“文化産品”是指曆史上各個時期由人類創作的、以精神消費為主要價值取向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産品。“文化精品”是經過精心創作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高度統一的文化産品。“精品力作”“優秀作品”指的也是“文化精品”。“文化經典”是世代相傳,受到廣泛社會認同的,具有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标準的文化精品。“不朽作品”指的也是“文化經典”。

從邏輯關系上看,“文化産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三者應當是線性遞進的關系,即:文化産品——文化精品——文化經典。并非所有的文化産品都是文化精品,但文化精品必然是文化産品;并非所有的文化精品都是文化經典,但文化經典必然是文化精品。

從數量關系上看,“文化産品”“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三者呈現出金字塔的形式。“文化産品”是基礎,數量最多,“文化經典”位于塔尖,數量最少。沒有衆多的“文化産品”,就不可能産生“文化精品”,沒有一定數量的“文化精品”,就不可能出現“文化經典”。

現在,存在将文化精品“庸俗化”“絕對化”這兩種片面看法。将文化精品“庸俗化”的看法,其實是把“文化産品”和“文化精品”混為一談,把絕大多數“文化産品”都看作是“文化精品”,将文化精品“泛化”和“庸俗化”了。文化精品“絕對化”看法則認為,現在文學作品多得看不過來,可有哪一部能和《離騷》《紅樓夢》相比?這種看法在坊間廣泛存在、廣為流傳。這種觀點有其針對性和合理性,卻有失偏頗,把“文化精品”和“文化經典”混為一談。

文化經典具有四個特性

文化經典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從形式上看,文化産品都受當時社會發展階段、生産力發展水準、技術條件的限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也決定文化産品的創作和生産。而技術的進步,則直接導緻文化産品生産工具的變革和進步,甚至導緻新的文化門類的出現。從内容上看,文化産品都反映出當時社會主要沖突或受到當時當地社會主流意識形态、審美傾向和哲學觀念的影響,進而打上時代的烙印。很多文學經典都深刻地反映和揭露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沖突,緊貼社會現實。

正确認識“文化産品”“文化精品”“文化經典”

文化經典都具有創新的特性。文化産品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沒有創新的文化産品不可能成為文化精品,更不會成為文化經典。文化産品的内容必須創新。文化産品的創作生産是一種智力活動,是以,所有文化經典作品從内容看都具有獨特的原創性。文學作品自不必言,即使是工藝美術品,也沒有兩件是完全一樣的。對文物進行複仿制,其技術再高,價值也無法與文物相比。“山寨”作品永遠不能成為精品,更不會成為經典。

文化經典都具有精心創作生産的特性。在我們今天看到的衆多文化經典當中,有很多是經過作者長時間創作才最終完成的,很多“驚世之作”曆經了“十年磨一劍”的艱辛。也有一些經典作品的創作過程雖然看似短暫、随意,但也總有着“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秘辛。即使是曾經創作出經典名作的文化産品生産者,其作品也并非件件經典。曆史上大量的應酬之作、應景之作甚至是遊戲之作,也都不是經典之作。沒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深入的生活體驗和精心的創作,隻是閉門造車,粗制濫造出來的文化産品,是不可能成為文化精品,更不可能成為文化經典的。

文化經典都具有必須經過時間檢驗的特性。現代科學常識告訴我們: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那明星的光芒是早在幾光年前甚至更長時間發出來的,而不是當下。文化經典也是如此。隻有經過歲月的淘洗,經過若幹代人的評判和選擇,才能讓後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經典名作的魅力。而一些曾經流行一時的文化作品,卻在時間的長河中煙消雲散。一些流傳至今的文化經典在其誕生之初的命運也并非一緻。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文化經典就無從談起。時間越長,我們對文化經典的判斷就越準确。

關于文化精品的标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文化經典産生于文化精品,按照“法乎上者得其中,法乎中者得其下”的思路,把握曆史上文化經典的特征及要素,或許有助于衡量和把握今天文化精品、優秀作品創作生産的标準。

當今文化産品創作生産的趨向

随着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類社會的文化産品的品種越來越豐富,數量越來越多,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文化産品的創作和生産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向。

商品化趨向。文化産品的商品化本無可厚非。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文化産品既然能夠成為商品,一些優秀文化産品自然也就能夠成為文化品牌,給創作生産者和投資者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而且,商品化有利于文化産品的傳播,使一些從前“小衆化”的文化産品能夠被更多的人接觸和欣賞,這是時代的進步。但是,絕不能認為文化産品隻有通過市場才能衡量其價值。商品經濟和市場并不一定能夠造就文化經典。創作生産文化精品力作,文化市場隻是“可能”,絕不是“萬能”的。

大衆化趨向。曆史上,掌握文化的往往是少數“文化人”,創作文化産品的是文化人,能夠欣賞文化作品的往往也是文化人。雖然也有白居易創作出的能讓老妪聽懂的詩歌,但絕大部分文化作品還都是“陽春白雪”。文化作品的創作生産和消費都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内,是少數人的特權。随着社會的發展,文化的普及,科技的進步,特别是随着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産品要商品化,必然要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審美需求和水準,因而必然走上大衆化的道路。在這種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文化産品能夠為公衆所接受,越來越多大衆化的文化産品成為精品。面向大衆的作品有可能是精品,也可能成為經典,但絕不能反過來說:所有受大衆歡迎的文化産品就一定是文化精品,更不一定是經典。極而言之,比如“三俗”文化産品就不可能稱為精品,更不可能成為經典。

流行性趨向。今天流行的文化産品是各領風騷數十年,甚至是數年。文化産品的商品化趨向、大衆化趨向,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速,使很多文化産品如同過眼雲煙,呈現流行性、短命化趨向。這一方面與文化産品生産者的浮躁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文化産品消費者的浮躁有關。

技術依賴趨向。當今文化産品的生産創作,大量地依賴科技手段,在生産過程中依賴科技手段,再現這些文化産品也更多地依賴科技手段,如電影。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古以來,文化産品的生産創作都與當時的科技進步密不可分。但是,過分依賴科技手段,往往就會忽略:科技隻是一種手段。文化産品本身必須是人的思想的結晶,是由人來創作生産的,必須直指人性、直指人心。再先進的科技手段,如果不與深刻的内容相适應,隻能給人造成感官的刺激,而不能打動人心。

(作者機關: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