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講述“雜交水稻之父”的傳奇人生?編劇宋方金這樣說

如何講述“雜交水稻之父”的傳奇人生?如何塑造袁隆平先生的性格特點?如何打磨故事的厚度?近日,宋方金做客人民網“文藝星開講”,講述《袁隆平的夢》的創作故事。“在劇作中,我們努力表現袁先生豐富的性格特點。”宋方金表示,“在認真嚴肅的背後,他有诙諧幽默的一面;在枯燥的科研背後,他有浪漫多情的一面。”

聊劇本:表現人物豐富的性格特點

人民網:編寫劇本的時候,您曾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實地采訪了袁隆平先生,那次采訪您有哪些收獲?

宋方金:那次采訪,重點不是了解袁先生的科研事迹。科研事迹可以查到,最大的收獲是面對面地感受到了他的本色,幫我們找到了人物形象。

三亞的南繁基地是間20多平米的小屋,非常簡樸、陳舊,一個小卧室加一個小客廳。我一進去眼淚就流出來了,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樸素。問他:袁先生,我們準備拍一部關于您的電視劇,您有什麼要求?他說:我隻有一個要求,就是找一個帥一點的演員來演我。他既是一個偉大的人,也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

人民網:除了實地采訪考察之外,您為編寫劇本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宋方金:關于袁隆平先生的書面資料浩如煙海,包括寫他的書、采訪資料、演講、論文集等等。在去采訪袁先生和他的團隊前,我跟導演和演員,做了大量的案頭研究工作,從中找出有價值、有資訊量的材料。

人民網:怎樣在劇本中表現袁隆平的性格特點呢?

宋方金:之前,一家媒體希望袁先生寫一句寄語,内容是“祖國是一粒種子,年年收獲幸福的果實”。袁先生看了寄語說有一個詞用得不是很準确,這句話應該是“祖國是一粒種子,年年結出幸福的果實”。這是科學家的嚴謹之處,他非常在乎自己的用詞是否準确。

在《功勳》中,我們努力表現袁先生豐富的性格特點。在認真嚴肅的背後,他有诙諧幽默的一面;在枯燥的科研背後,他有浪漫多情的一面。

人民網:在創作中,您如何把握人物真實和影視虛構之間的關系呢?

宋方金:我們拍的不是完整的傳記片。因為篇幅有限,一共隻有6集,沒有辦法表現他的整個人生,是以我們就是截取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我們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生活事實、科研事實、人生事實我們不能改動,但在細節方面,可以适當地進行一些戲劇化的處理。

人民網: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事?

宋方金:最深刻的印象還是在采風階段。真正寫劇本時,我很有感觸的是,如果編劇選取的題材或人物有一定藝術高度,編劇的寫作境界也會提高。在這次劇本的創作過程中,我覺得我去寫袁隆平先生,是袁隆平先生的人生境界把我的寫作境界帶高了。

人民網:劇中多次出現袁老站在母親墓前講述自己科研經曆的畫面,您當時是如何想到以自述的口吻,以此為線索來展開叙事呢?

宋方金:最早的結構,我想通過一位記者對他不斷采訪、不斷拉近距離來講述這個故事。在看資料時,我發現他在80歲生日那天給母親寫了一封信,他站在母親墓前講述的所有事實都是由袁先生寫的那封信展開的。

這封信寫得非常深情,回溯了他一生的科研經曆,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恩。我突然覺得,在袁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科研曆程中,他母親對他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後來我們就把記者采訪的結構變為他對母親的傾訴,用到了整個劇的結構裡。

聊創作:下功夫打磨故事的厚度

人民網:受限于單元劇的體量,劇集主要講述了袁老攻克雜交水稻關鍵技術的故事。編寫的時候,如何讓這個故事主次分明呢?

宋方金:劇中表現了他攻克雜交水稻三系法的關鍵時段,還融入了袁先生童年時期,他媽媽對他的教導和鼓勵,具有一定的人生厚度。

袁隆平有一句話,“種子是種子,人也是種子”,這是他非常有價值的一句話。我們把握住他人生中的關鍵事件,一是雜交水稻被毀,二是他把種子貢獻給全國的科研工作者,三是他和他媽媽的關系。

人民網:這是您和閻建鋼導演的第三次合作,這次合作碰撞出哪些新的火花呢?

宋方金:我和閻建鋼導演合作了三次。閻建鋼是我在中戲的師哥,我們都是學戲劇出身,在溝通交流上幾乎是零成本,我們對一場戲、一個人物的認識往往有一種驚人的默契。在領取《功勳》創作任務中,他問我選擇哪位功勳,因為我們都有種地的經曆,是以一拍即合選擇了袁先生。

籌備期間,我和閻導、飾演袁先生的黃志忠一起聊對袁先生的了解和認識。這次合作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如果演員能夠提前體驗生活或者聊劇本,對創作會有更好的幫助。

人民網:劇集和您之前設想的一樣嗎?

宋方金:和我想的一樣。在我過去的創作經曆裡,《袁隆平的夢》的完成度是我認為最高的。當然,這不光取決于劇本,還取決于導演的叙事功力和演員的表演功力,我覺得非常滿意。

人民網:有沒有喜歡的情節和我們分享一下?

宋方金:我最喜歡的一個情節是黃志忠在現場自我發揮的。當時他的千斤稻失敗了,尋找原因時他發現稻子遵循了3:1的遺傳學規律,意味着實驗并沒有失敗。我在劇本裡描寫袁先生“很興奮”,開拍後,黃志忠做了一個拉小提琴的動作來表現袁先生的興奮。因為袁先生最大的業餘愛好就是拉小提琴,當他在發現一個科研規律在現實中竟然成真的時候,他做了一個虛拟的拉小提琴的動作。我覺得這證明演員真的是和故事、人物融為一體了。

人民網:通過編寫這段故事,希望帶給觀衆哪些思考呢?

宋方金:我在劇中想表現兩點:一是一個人一生隻專注于一件事,而且這件事非常遼闊、壯美。袁隆平這一輩子,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更好地發明雜交水稻。

二是生命不息,勞作不止。我去采訪袁隆平先生時,90歲的他還在下田,還在指導論文,還在參加演講。見到袁先生的時候,他非常瘦,但是卻有那麼大的能量。我覺得這是今天的年輕人需要傳承和學習的。

如何講述“雜交水稻之父”的傳奇人生?編劇宋方金這樣說

結語: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認同英雄,銘記曆史,主流價值綻放着奪目光芒;追随英雄,共築未來,真善美帶給人民前進的力量。時代經典,緻敬開創!由泸州老窖1952獨家冠名播出的“文藝星開講·《功勳》系列訪談”, 将為大家揭秘 “功勳人物”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