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末第一個起義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終得以善終

很多人說元朝末期第一個起義領袖是劉福通或者徐壽輝,甚至有人說是郭子興,其實這些人都算不上第一人,因為有一個人起義時間比他們都要早,這個人就是方國珍,他比劉福通和徐壽輝起義早兩年左右,比郭子興更是早了四年。

就是這樣一個元末最早的起義軍領袖,在曆史上的知名度卻并不高,與後來的朱元璋等人完全不在一個級别,不過方國珍還有一個特殊之處,那就是與曆史上大多第一個起義的首領結局都不一樣,比起那些慘死的起義首領來看,方國珍的結局實在太好了。

元末第一個起義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終得以善終

元末亂局中占據一方勢力

方國珍的出身不算差,隻是元末的政治環境比較腐敗,經常有各種冤假錯案出現,方國珍就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開始起義的,當初方國珍的仇家打算趁着元末的亂局誣陷方國珍,讓他永遠無法翻身。

經過仇家的一番操作後,朝廷官員果然開始通緝方國珍,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處于這種特殊的曆史背景下,方國珍與自己的幾個兄弟仔細商量後,打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仇家殺掉,随後帶領一千多人逃亡海上,成為一方海盜,至少可以保證榮華富貴。

當海盜的日子裡,方國珍等人雖然擁有暫時的榮華富貴,可是畢竟海盜這種職業不是長久之計,于是方國珍等人在行省參政朵兒隻班率軍征讨自己的時候,巧妙使用計謀将其生擒,并且威脅逼迫朵兒隻班回去請奏元朝皇帝封他為定海蔚的官職。

當時元廷實際上對方國珍這群人的勢力并不重視,也沒有真正看在眼裡,朵兒隻班回去之後,一切就悄無聲息了,方國珍等人越想越不舒服,最終決定帶領手上的人馬正式起義反抗元朝,畢竟隻有先下手為強,才能保證自己的切身利益。

看着方國珍等人開始造反,元廷終于引起重視,專門派大将軍勃羅帖木兒前去平叛,兩軍對戰之中,方國珍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現,他使用各種計謀将勃羅帖木兒打敗,最終直接生擒了這個元朝大将軍。

元末第一個起義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終得以善終

當然了,畢竟雙方實力差距比較大,方國珍靠着智慧取得了最終勝利,自己卻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經此一戰之後,方國珍一夥人的實力明顯下降,要是元廷繼續加大火力集中對付方國珍,恐怕他們就吃不消了。

好在元朝當時也是内憂外患,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收拾方國珍,經過内部協商之後,打算以招降的方式去與方國珍談判,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方國珍自然也就答應下來,不過他并非真心接受元朝的招降,而是暫時投降赢取時間休養生息而已罷了。

方國珍投降元朝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隊伍實力基本恢複了,這個時候方國珍也就絲毫沒有猶豫,再次反叛元朝,誘殺了元朝大将,随後繼續逃亡海上,過着從前恰似海盜一般的生活。

元朝内部對方國珍的反叛特别不爽,決定派大軍去征讨方國珍,結果内部過于腐敗,很多朝中大員接受了方國珍的賄賂,幫着方國珍說話,極力阻止朝廷征讨方國珍,這樣一來,方國珍再次得以安定。

元朝内部的腐敗以及猶豫不決,讓他們錯失征讨方國珍的最佳機會,等到他們恍然大悟想要征讨方國珍之際,卻發現自己早已無能為力,元朝已經被郭子興、張士誠等人的起義弄得支離破碎,沒有辦法朝廷隻能再次招降方國珍。

元末第一個起義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終得以善終

這次招降的條件比上次好很多,方國珍接受招降之後,被元廷任命為海道漕運萬戶的職務,擁有了不錯的地位以及待遇,方國珍等人也打算安穩下來過日子,後來元廷派方國珍去征讨張士誠,方國珍還義無反顧前往,七戰七捷挫敗張士誠,讓張士誠隻能暫時歸降元廷,雖然這次歸降時間不久,但是方國珍的功勞還是不可忽略的。

随着元朝内部起義軍的勢力越來越強,元廷不得不越來越重視方國珍,不斷拉攏方國珍,希望借助方國珍在海上的勢力保證海運的通暢,以此穩固北方政權,在元廷的不斷重視下,方國珍地位不斷提高,手上的人馬越來越多。

也就是在這種關鍵的曆史轉折點上,張子善開始勸誡方國珍率軍溯江而上,以謀求坐擁全國的大業,面對張子善的勸誡,方國珍一笑而過,他明白自己幾斤幾兩,以自己的能力以及志向,隻要能夠坐鎮一方就已經足夠,至于說問鼎全國,他還是不敢想也無能為力的。

方國珍與朱元璋的周旋

方國珍拒絕了溯江而上穩定全國,朱元璋卻将這樣的目标當成自己的志向,後來的日子裡,朱元璋不斷南征北戰,向着終極理想奮鬥,方國珍卻錯過了最佳機會,等到自己恍然大悟之際,朱元璋勢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這個時候的方國珍更加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當朱元璋派人去拉攏方國珍的時候,他想都沒想就接受了朱元璋的好意,不僅如此,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方國珍還将手上的地盤洋裝送給朱元璋,親自派出一個兒子去朱元璋那裡當人質。

元末第一個起義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終得以善終

看到方國珍如此有誠意,朱元璋很是高興,答應封方國珍為福建省平章事,可是你以為方國珍的舉動真的是誠意的麼?從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其實并非如此,方國珍之是以那樣做,主要就是為了不得罪朱元璋,而非他想要追随朱元璋,因為他一邊和朱元璋交好,接受朱元璋的冊封為其辦事,另外一面也在暗地裡接受元廷的冊封為其辦事,可以說方國珍當時就是多方投資,左右逢源,不管是元廷取得勝利還是朱元璋取得勝利,方國珍都不會被針對。

随着朱元璋的實力增強之後,朱元璋也看出了方國珍心中那點小九九,于是朱元璋向方國珍提出必須站隊的要求,朱元璋叫方國珍隻能選擇自己和元廷雙方當中的一方臣服,不能腳踏兩條船,方國珍聽完朱元璋的要求後,選擇按兵不動,還想再觀望一番,結果朱元璋絲毫沒有給他等待的機會,直接派出大軍攻取方國珍手上的台州以及溫州兩地。

1367年,在朱亮祖的進攻下,方國珍領土台州以及溫州都失陷,方國珍到了必須站隊的時候了,看着眼前的這番場景,實際上方國珍早已沒有選擇的餘地了,他立即選擇明哲保身,投身于朱元璋懷抱之中,朱元璋看在方國珍迷途知返的份上,也就沒有收拾方國珍,還封他為廣西行省左丞(隻享食祿不需上任)。

接受了朱元璋的冊封之後,方國珍徹底安分下來,從此以後一心一意過自己的安穩日子,再也沒有産生什麼非分之想,靠着自己的堅持,方國珍得以善終,于1374年去世,去世後朱元璋親自設祭,命大學士宋濂親自為其題寫碑文,整個葬禮十分隆重。

元末第一個起義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終得以善終

方國珍為何能夠得以善終?

通過對方國珍一生的講解,我想我們其實已經不難明白他得以善終的本質原因了,總結下來主要就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方國珍有自知之明,不管是當年他和元廷抗争,還是後來他和朱元璋周旋的過程中,方國珍都保持了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他有自知之明,不會幹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

與元廷對抗的過程中,自己雖然戰勝了勃羅帖木兒,但是卻選擇接受元廷的招降,這就是方國珍的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自己的實力,當時自己剛剛經曆了一場激戰,就算取得勝利,實力也嚴重受損,要是不暫時接受招降,自己可能會被元廷直接殲滅,為了長久之計考慮,方國珍的決定是十分正确的。

當張子善勸誡他溯江而上問鼎全國的時候,方國珍也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幾斤幾兩,也明白對手幾斤幾兩,以自己的實力,坐鎮一方還行,問鼎全國就算了;當朱元璋拉攏方國珍的時候,他更加把自知之明展現得淋漓盡緻,他深知自己不能得罪朱元璋,主動派出次子當人質,以讨好朱元璋,這才保證了自己在元廷和朱元璋的夾縫中生存下來。

方國珍得以善終的第二個因素就是明白急流勇退,看得清形勢,不會盲目自大,比如朱元璋派朱亮祖攻克台州以及溫州之後,方國珍明白自己已經沒有任何資本和朱元璋周旋了,進而立即臣服于朱元璋。

當時方國珍的臣服是真心實意的,在後來的歲月中,他再也沒有産生過任何非分之想,急流勇退,乖乖回家明哲保身,靠着這樣的優點,方國珍不僅保證自己得以善終,還保全了子孫後代,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大智慧。

元末第一個起義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終得以善終

結語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充滿野心的人不少,反而是那種始終能夠有自知之明,高度警惕之人少之又少,方國珍身為元末的第一個起義軍首領,卻能夠始終保持清醒,這是相當難得的,他能夠得以善終,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