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终得以善终

很多人说元朝末期第一个起义领袖是刘福通或者徐寿辉,甚至有人说是郭子兴,其实这些人都算不上第一人,因为有一个人起义时间比他们都要早,这个人就是方国珍,他比刘福通和徐寿辉起义早两年左右,比郭子兴更是早了四年。

就是这样一个元末最早的起义军领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并不高,与后来的朱元璋等人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不过方国珍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与历史上大多第一个起义的首领结局都不一样,比起那些惨死的起义首领来看,方国珍的结局实在太好了。

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终得以善终

元末乱局中占据一方势力

方国珍的出身不算差,只是元末的政治环境比较腐败,经常有各种冤假错案出现,方国珍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起义的,当初方国珍的仇家打算趁着元末的乱局诬陷方国珍,让他永远无法翻身。

经过仇家的一番操作后,朝廷官员果然开始通缉方国珍,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方国珍与自己的几个兄弟仔细商量后,打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仇家杀掉,随后带领一千多人逃亡海上,成为一方海盗,至少可以保证荣华富贵。

当海盗的日子里,方国珍等人虽然拥有暂时的荣华富贵,可是毕竟海盗这种职业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方国珍等人在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自己的时候,巧妙使用计谋将其生擒,并且威胁逼迫朵儿只班回去请奏元朝皇帝封他为定海蔚的官职。

当时元廷实际上对方国珍这群人的势力并不重视,也没有真正看在眼里,朵儿只班回去之后,一切就悄无声息了,方国珍等人越想越不舒服,最终决定带领手上的人马正式起义反抗元朝,毕竟只有先下手为强,才能保证自己的切身利益。

看着方国珍等人开始造反,元廷终于引起重视,专门派大将军勃罗帖木儿前去平叛,两军对战之中,方国珍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使用各种计谋将勃罗帖木儿打败,最终直接生擒了这个元朝大将军。

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终得以善终

当然了,毕竟双方实力差距比较大,方国珍靠着智慧取得了最终胜利,自己却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经此一战之后,方国珍一伙人的实力明显下降,要是元廷继续加大火力集中对付方国珍,恐怕他们就吃不消了。

好在元朝当时也是内忧外患,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收拾方国珍,经过内部协商之后,打算以招降的方式去与方国珍谈判,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方国珍自然也就答应下来,不过他并非真心接受元朝的招降,而是暂时投降赢取时间休养生息而已罢了。

方国珍投降元朝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队伍实力基本恢复了,这个时候方国珍也就丝毫没有犹豫,再次反叛元朝,诱杀了元朝大将,随后继续逃亡海上,过着从前恰似海盗一般的生活。

元朝内部对方国珍的反叛特别不爽,决定派大军去征讨方国珍,结果内部过于腐败,很多朝中大员接受了方国珍的贿赂,帮着方国珍说话,极力阻止朝廷征讨方国珍,这样一来,方国珍再次得以安定。

元朝内部的腐败以及犹豫不决,让他们错失征讨方国珍的最佳机会,等到他们恍然大悟想要征讨方国珍之际,却发现自己早已无能为力,元朝已经被郭子兴、张士诚等人的起义弄得支离破碎,没有办法朝廷只能再次招降方国珍。

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终得以善终

这次招降的条件比上次好很多,方国珍接受招降之后,被元廷任命为海道漕运万户的职务,拥有了不错的地位以及待遇,方国珍等人也打算安稳下来过日子,后来元廷派方国珍去征讨张士诚,方国珍还义无反顾前往,七战七捷挫败张士诚,让张士诚只能暂时归降元廷,虽然这次归降时间不久,但是方国珍的功劳还是不可忽略的。

随着元朝内部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强,元廷不得不越来越重视方国珍,不断拉拢方国珍,希望借助方国珍在海上的势力保证海运的通畅,以此稳固北方政权,在元廷的不断重视下,方国珍地位不断提高,手上的人马越来越多。

也就是在这种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张子善开始劝诫方国珍率军溯江而上,以谋求坐拥全国的大业,面对张子善的劝诫,方国珍一笑而过,他明白自己几斤几两,以自己的能力以及志向,只要能够坐镇一方就已经足够,至于说问鼎全国,他还是不敢想也无能为力的。

方国珍与朱元璋的周旋

方国珍拒绝了溯江而上稳定全国,朱元璋却将这样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志向,后来的日子里,朱元璋不断南征北战,向着终极理想奋斗,方国珍却错过了最佳机会,等到自己恍然大悟之际,朱元璋势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时候的方国珍更加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朱元璋派人去拉拢方国珍的时候,他想都没想就接受了朱元璋的好意,不仅如此,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方国珍还将手上的地盘洋装送给朱元璋,亲自派出一个儿子去朱元璋那里当人质。

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终得以善终

看到方国珍如此有诚意,朱元璋很是高兴,答应封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可是你以为方国珍的举动真的是诚意的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其实并非如此,方国珍之所以那样做,主要就是为了不得罪朱元璋,而非他想要追随朱元璋,因为他一边和朱元璋交好,接受朱元璋的册封为其办事,另外一面也在暗地里接受元廷的册封为其办事,可以说方国珍当时就是多方投资,左右逢源,不管是元廷取得胜利还是朱元璋取得胜利,方国珍都不会被针对。

随着朱元璋的实力增强之后,朱元璋也看出了方国珍心中那点小九九,于是朱元璋向方国珍提出必须站队的要求,朱元璋叫方国珍只能选择自己和元廷双方当中的一方臣服,不能脚踏两条船,方国珍听完朱元璋的要求后,选择按兵不动,还想再观望一番,结果朱元璋丝毫没有给他等待的机会,直接派出大军攻取方国珍手上的台州以及温州两地。

1367年,在朱亮祖的进攻下,方国珍领土台州以及温州都失陷,方国珍到了必须站队的时候了,看着眼前的这番场景,实际上方国珍早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他立即选择明哲保身,投身于朱元璋怀抱之中,朱元璋看在方国珍迷途知返的份上,也就没有收拾方国珍,还封他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不需上任)。

接受了朱元璋的册封之后,方国珍彻底安分下来,从此以后一心一意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再也没有产生什么非分之想,靠着自己的坚持,方国珍得以善终,于1374年去世,去世后朱元璋亲自设祭,命大学士宋濂亲自为其题写碑文,整个葬礼十分隆重。

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终得以善终

方国珍为何能够得以善终?

通过对方国珍一生的讲解,我想我们其实已经不难明白他得以善终的本质原因了,总结下来主要就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方国珍有自知之明,不管是当年他和元廷抗争,还是后来他和朱元璋周旋的过程中,方国珍都保持了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他有自知之明,不会干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

与元廷对抗的过程中,自己虽然战胜了勃罗帖木儿,但是却选择接受元廷的招降,这就是方国珍的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当时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激战,就算取得胜利,实力也严重受损,要是不暂时接受招降,自己可能会被元廷直接歼灭,为了长久之计考虑,方国珍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当张子善劝诫他溯江而上问鼎全国的时候,方国珍也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几斤几两,也明白对手几斤几两,以自己的实力,坐镇一方还行,问鼎全国就算了;当朱元璋拉拢方国珍的时候,他更加把自知之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深知自己不能得罪朱元璋,主动派出次子当人质,以讨好朱元璋,这才保证了自己在元廷和朱元璋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方国珍得以善终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明白急流勇退,看得清形势,不会盲目自大,比如朱元璋派朱亮祖攻克台州以及温州之后,方国珍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和朱元璋周旋了,从而立即臣服于朱元璋。

当时方国珍的臣服是真心实意的,在后来的岁月中,他再也没有产生过任何非分之想,急流勇退,乖乖回家明哲保身,靠着这样的优点,方国珍不仅保证自己得以善终,还保全了子孙后代,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大智慧。

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人是他,靠着自知之明,最终得以善终

结语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充满野心的人不少,反而是那种始终能够有自知之明,高度警惕之人少之又少,方国珍身为元末的第一个起义军首领,却能够始终保持清醒,这是相当难得的,他能够得以善终,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