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288篇原創文章

話說,晉在麻隧之戰中大敗秦軍後,基本上解除了南進的後顧之憂,又由于吳對楚不斷進擾,使楚不能全力北進。對晉楚争霸的形勢來說,晉國在戰略态勢上已處于優勢地位,隻待機會與楚決戰。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麻隧戰後的第一年(前577年),鄭成公使公子喜攻許,被許擊敗,鄭成公遂親自率軍攻許,進入其都城的外郭城。許割地求和,鄭方退兵。許是楚的盟國,楚本欲出兵救許,但内部意見不一,又見許已與鄭和,是以暫未出兵。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第二年,楚共王還是出兵伐鄭,進至暴隧(今河南原陽西),又轉而攻衛,至于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鄭成公派公子喜反擊楚國,攻占新石(今河南葉縣境),威脅楚軍的後路,楚自行撤退。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當年八月,宋共公去世,其子平公繼位。國内親楚與親晉兩派發生内讧,左師主帥魚石、大司寇向為人、少司寇麟朱和大宰向帶、少宰魚府投奔楚國。與此同時,晉國内部亦發生内變,伯州犁也投奔了楚國。楚司馬子反認為晉國内亂,将無力顧及中原。但實際上晉正積極準備,等待戰機與楚決戰。當年冬,晉士爕又會同宋、齊、魯、衛、鄭等國的大夫與吳王壽夢會盟于鐘離(今安徽鳳陽東)。這是吳與晉建交後第一次與中原國家的大夫接觸,晉的目的是為了對付楚國。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周簡王十一年(前575年),楚國為誘鄭國背晉親楚,派公子成至鄭,許割楚汝陰之田與鄭,以求結盟。鄭成公遂派公子驷與楚共王結盟于武城(今河南南陽附近)。當年四月,派公子喜率軍攻宋。宋軍先勝于汋陂(今河南甯陵東),因勝而驕,疏于戒備,被鄭軍反擊全殲。晉得知鄭叛晉附楚及進攻宋國資訊後,決定出軍伐鄭,并召集齊、魯、衛派軍來會。楚聞晉出兵後,亦迅速出兵北上援鄭。當年六月,晉、楚發生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之戰。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六月二十九日,楚軍直抵晉軍營前列陣,企圖在齊、魯等軍未到之前先破晉軍。晉中軍元帥栾書認為:“楚帥輕佻,固磊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新軍主将郤至說:楚軍有六個弱點:“二卿(指子反、子重)相惡;王卒以舊(楚王的親兵皆為貴族子弟);鄭陳而不并不整(鄭軍布陣不齊不整);蠻軍而不陳(蠻族軍人擺不成陣勢);陳不違晦(布陣不避開晦日);在陳而加嚣(陣中大聲喧嘩,沒有軍紀)。合而加嚣(交戰後軍紀會更加渙散)。各顧其後,莫有鬥心……我必克之。”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晉軍于是塞井平竈,在營地内列陣。晉軍已了解楚軍的精銳都在中軍,決心先集中主力精兵攻擊楚之右軍及鄭軍,俟将其擊破後,再集中兵力合擊楚中軍。部署完畢後,晉軍開營壘為道,向楚軍進攻。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戰鬥開始後,楚共王被射傷左眼,負傷後退。楚軍聞知楚王受傷,軍心動搖,楚右軍又受晉精銳部隊攻擊,支援不住,也往後退,進而影響了中軍及左軍的士氣,亦随右軍後退。楚共王率其親衛部隊據穎水北岸收容敗軍退過穎水。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晉軍追至穎水時,天已入暮,遂停止追擊。楚左軍在退卻時鼓勇再戰,直到夜間,雙方才停止戰鬥。本來晉、楚兩軍都準備次日再戰,但當楚共王召中軍元帥子反研究次日作戰規劃時,子反竟因醉酒不能前來。楚共王見元帥如此,戰恐亦難勝,遂下令連夜撤軍返楚。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鄢陵之戰,晉軍雖勝,但楚軍實力并未削弱多少。而晉國因内部沖突顯露在外,諸侯們多知晉将内亂,不肯真心依附。如魯大夫叔孫僑如說:“今晉政多門,不可從也,甯事齊、楚,有亡而已,蔑從晉矣。”是以晉楚争霸的戰略格局,并未因鄢陵之戰的晉勝而有大的改變。鄭國仍堅持附楚,因而楚在中原仍控制鄭、許、陳、蔡諸國;宋國仍堅決附晉,是以宋國以北的魯、衛、曹、齊諸國都附于晉。

晉楚争霸第三戰,晉國打了勝仗,中原格局卻絲毫未變

晉、楚兩國仍處于相對均勢的形勢之下,所不同于從前的隻是秦因麻隧之戰實力大減,對晉的後方威脅大為減少,而吳國卻日益強大,對楚的側背威脅大為增加,對爾後争霸局勢的發展,影響甚大!

你如何看待晉楚争霸

評論區交流一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