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景仁梅花詩緻敬林逋: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賞讀黃景仁緻敬林和靖的梅花詩:一枝梅折孤山麓,變現花前貌如玉

”一枝梅折孤山麓,冷浸銅瓶汲朝渌。

即此便是逋仙魂,變現花前貌如玉。

妻梅謾語如可憑,清供家山問誰錄。

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清 · 黃景仁《臘月廿五日飲翁學士寶蘇齋題錢舜舉畫林和靖小像用蘇韻》節錄

黃景仁梅花詩緻敬林逋: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黃景仁,當代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有句詩很多人都聽過,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就是黃景仁的創作,脍炙人口,描寫現實中讀書人落魄的狀态,和世人對讀書人的嘲諷。但是這位詩人生平很不幸,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時代,家境貧寒,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于三十四歲的人生盛年病逝。

正是他聰慧的天資和貧寒的家境,使得他的文字和詩有着特殊的美,被認為是清朝難得的天才一樣的詩人。而正是這樣的敏感,他往往詩裡會有自己對曆史對人物的另一番敏感洞徹。

比如這首詩,是緻敬文學曆史上著名的人物林逋。

27歲左右的黃景仁此時在北京,結識了書法家和收藏家翁方綱大學士,翁方綱的藏書樓叫作“寶蘇齋”,因為此人特别喜歡蘇轼和宋代的曆史。樓中就收藏了一幅宋朝畫家錢舜舉畫的林逋人物圖。

實際錢舜舉并沒有見過林逋,他出生的時候,林逋已經謝世。但是林逋的名氣卻在死後擴大,成為一種清高的象征。不過這是最靠近林逋生活年代的畫圖,對于喜歡宋朝詩人林逋的讀者來講,肯定是無價之寶。

林逋是宋朝一位隐士,以詠梅花和簡樸的生活而聞名,其中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就是寫梅花的經典名句,寫出了梅花的清瘦芬芳,寫出了梅花的魂魄。而宋朝的人也最贊歎這兩句,于是在許多梅花詩詞裡,都會引用和化用。

正是林逋清寒的生活,在西湖孤山默默隐居,将自己和梅花融為一體,成為陶淵明後又一個被廣泛推崇的人物,成為士大夫文人心中高尚的寄托。

幾乎人人都想象林逋那樣梅花作伴,梅妻鶴子,過着一種閑雲野鶴曠達高傲的山林生活。

黃景仁作為邀請觀賞的客人,也有幸目睹了這樣一幅圖畫。

而且在這幅圖畫面前,還有特地從孤山采摘過來的梅花,以表示大家對林逋的祭奠和緻敬。

當時肯定很多人都有感想,來看看同樣喜歡林逋和梅花的黃景仁,有哪些奇麗不同的文字。

黃景仁梅花詩緻敬林逋: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即此便是逋仙魂,變現花前貌如玉。“

黃景仁自然是看到過圖畫,作為宋朝錢舜舉的林逋圖,本身就是古董,價值不菲。但是同樣聰明的黃景仁,自然知道這不過是後世的寄托,是以他并不談畫,隻是開筆談從孤山采集的梅花。如果從現實的角度,孤山梅花更靠近埋在這裡的林逋,而不是後人憑借想象的做出的圖畫。

從孤山采下的梅花,放在銅壺裡,早晚換水,讓它幹淨開花。

這,就是林逋的魂魄,變作眼前如花似玉芬芳的梅花。

”此花祇合先生詩,便著言诠都絕俗。

玉潭妙手為寫真,五百年前閱風燭。“

這梅花香氣就是林逋的詩,再要寫什麼東西贊美林逋,一說就俗氣了。

這裡可以看到黃景仁對林逋的喜愛和推崇。

真的喜愛一個前朝的詩人,最好的方式也是心緻,而不是洋洋灑灑的不着邊際筆墨吧。

然而這裡轉寫了大家看到的圖畫,說,錢舜舉給林逋畫圖,這是五百年前的作品,畫出了林逋風燭殘年的樣子。

黃景仁梅花詩緻敬林逋: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石幾生雲氣尚溫,吟眸點漆神逾足。

一童一鶴猶依依,讵是無情抛骨肉。“

那畫上,石頭茶幾上仿佛茶水尚溫,林逋在畫中神氣精神非常足,身邊有個童子,有隻仙鶴,仿佛仙人逍遙在山水之間。這樣的狀态,怎樣能想象他是抛開了自己的骨肉。

實際黃景仁是點出了這幅圖畫的虛假。

這是後人想象的林逋,一幅仙風道骨,身邊還有童子,過着一種顯示的修真生活。

而的确,林逋死後被士大夫文人渲染,這樣悠閑的生活狀态,可能已經不是林逋真實的狀态。

那麼黃景仁是如何知道這幅圖畫的不足呢?

在于他博覽群書,并有自己對林逋最深刻的了解。他認為林逋不是後世文人想象的那種狀态。

”妻梅謾語如可憑,清供家山問誰錄。

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世人都說林逋梅妻鶴子,但是這樣的話,真的出自他的口嗎?如果他說過這樣的話,那麼他還有真正的妻子兒子,他曾經為了家人四處奔波,這樣的記錄又是誰寫出來的?

黃景仁認為所謂林逋梅妻鶴子,純粹是後人附會在他身上的想象,而黃景仁也是認真研究過林逋的,他并非沒有家室,沒有後代,并非是真正在孤山過着休閑的日子,被後人看作神仙。

後人隻知道欣賞疏影橫斜這樣的美句,想象林逋就是一個世外高人,但是我知道,他來到孤山避世的原因,他不是無情,恰恰是心中有巨大的悲哀和痛苦,因為他寫了一首刻骨銘心的相思曲,

這首相思曲寫的是什麼呢?

黃景仁梅花詩緻敬林逋: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争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林逋 (宋)

黃景仁很敏感的推測出林逋隐居孤山的原因,他是為一生情感的失意和心中的女子,來到這個地方,那個他心愛的女子,不是遠嫁到此地,就是在此地謝世。他是為了心中的懷念,才遠離家人,在這裡隐居。黃景仁很明白林逋晚年在孤山的狀态,他寫詩,但是很多被他自己撕掉,流傳下來的詩作的流麗證明林逋并非精神病人,而撕掉詩作,一來代表他心中有巨大的苦悶,二來,證明他是在不斷用詩文祭奠一個已經離世的人,無需流傳,隻憑心緻。

這是黃景仁天才而聰慧敏感的解讀。

他沒有把林逋當成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神仙,一個清高到有自我圓滿的隐士,他看到的是林逋内心的殘缺,以及他隐居孤山的内在原因。

”老去高情寄托深,幾株留伴墳前竹。

何當喚起圖中人,茗話寒宵瀹甘菊。“

林逋一生愛梅花,無非是他心中有梅花一樣的往事和人。

是以老了他才将愛寄托在梅花上,甚至要後人種了梅花在自己的墳頭。

我隻是想喚起畫圖中林逋,一起在這寒夜喝茶,不談傷心往事,隻是用茶煙菊香,陪伴你的滄桑和憂傷。

黃景仁梅花詩緻敬林逋: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黃景仁以特有的詩人的敏感,在熟讀了關于林逋各種傳聞傳記後,得出了他自己的關于林逋為什麼隐居的結論。

而這個結論,是有黃景仁自己人生的悲苦和情感經曆做底子的,因為他同樣有一位愛而不得的夫妻,在人生的困境裡,他也時常心境悲涼癫狂,林逋是安置了自己妻子家人後,在孤山用這樣的方式撫平自己内心的缺口和痛苦,而黃景仁還做不到,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女,等待他拿回養家糊口的錢。但是内心那種悲怆和向往,是真實的。他願意像林逋一樣,為愛守候或者消磨。

隻是黃景仁沒有林逋幸運,他一直掙紮的生存的艱辛裡。此後八年,為了家人的生存,到處颠沛,最終在三十四歲謝世。

他一生有太多的遺憾。他也别有相思曲,那是繼李商隐之後的唯一有着李商隐式的深沉綿密的感情,在他的《绮懷》裡。

他是清朝康乾盛世裡的風雪寒梅,一生沒有走出風雪。明月梅花一夢。

當大學士翁方綱知道黃景仁謝世的消息,他蓦然發現,他們的人生失去了一個難得的天才詩人。當時隻道是尋常。

黃景仁梅花詩緻敬林逋:後人但賞疏影詩,誰知别有相思曲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