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戰争,從未改變”,變得是戰争中的人們。不論古代還是近代,死在從戰場上的人都是不計其數的。杜甫在其詩作《兵車行》中寫道:“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雖然這句詩為了表現戰争的殘酷而以等待夫君歸來的妻子為視角,但也側面表明了古代戰場上的屍骨幾乎沒有妥善的處理手段。

接下來筆者将結合史料詳細分析古代與近代是如何打掃動辄戰死幾十萬人的戰場,這個問題放在古代,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因為答案就是:完全無法處理。

因為古代既缺乏防腐爛的技術,也缺乏機械來運輸屍骨,是以将所有陣亡将士收殓埋葬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由于這樣的原因,能夠真正享受“入土為安”的,也隻有王侯将相了。普通士兵,也隻能任其暴屍荒野。這樣的屍體堆積極易導緻疫病流傳,進而對軍隊造成更大的傷亡。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但如果在戰場上,尤其是攻城戰,有些指揮官會指令士兵将陣亡的士兵屍體搶回并焚燒。比如明朝末年,後金軍首領皇太極在進攻甯遠的時候就下過這樣的指令。

其目的,是為了防止給後續攻城的士兵過大的壓力。如果士兵在攻城的時候看到大量己方的屍體,必然會産生畏敵情緒。後金軍往回搬運時,城頭上的明軍也不會過度為難他們。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此外,還有一種非常殘忍的處理方式。這種處理方式首見于漢桓帝時期,東漢官軍剿滅黃巾軍時。當時皇甫嵩等将領率兵将黃巾軍最後的老巢攻陷,張梁、張寶戰死,十餘萬黃巾軍将士被屠殺。

而這些将士的頭顱,被放置在洛陽城牆邊,堆成金字塔的形狀,稱為“京觀”。這種震懾性質的行為不僅中國古代有之,國外也有。比如奧斯曼帝國攻打拜占庭帝國時,守軍就将奧斯曼人在城頭留下的屍體以絞刑的方式懸挂在城頭上,用以震懾敵軍。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接下來,筆者來談談近代戰争。在交戰很激烈的地區,比如來回拉鋸的凡爾登戰役等,一般來講兩軍的戰壕之間稱為“無人區”。按照這種作戰方式,如果有一方想要取得勝利,那就必須跳出戰壕發起沖鋒。但當時機槍已經被廣泛裝備,是以沖鋒的傷亡必定是巨大的,無人區勢必會堆積大量雙方的屍體。

但如果一次進攻得手,勝利方占據了對方的戰壕,那麼無人區就會成為勝利方的“後方”。這樣的話,無人區中的傷員首先會得到救治,會被送往野戰醫院等。屍體也會得到比較妥善的處理。敵軍屍體一般會被丢入戰壕中集體掩埋。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然而,絕大多數情況下,戰壕沖鋒隻是白白犧牲,無法取得戰果。是以雙方還是隻能在戰壕中對峙。當己方的沖鋒部隊撤退後,傷員是必定無法跟随傳回的。重傷員難以移動,一般隻能等死。

輕傷員則可以在夜幕掩護下悄悄逃回己方的戰壕。當然,夜間軍隊也會組織擔架隊悄悄摸進無人區搶回傷員。但戰場上密布的鐵絲網和地雷可能會讓他們蒙受更大的損失。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來就開始的不明不白,或者說隻是一次帝國主義之間的陰謀罷了,但卻帶來了無數的普通百姓為之送命。是以即使是敵對雙方的普通士兵,也有可能在戰場上達到默契。白天象征性的交火,到雙方的補給時間就休戰。在無人區中搶救傷員或搬運屍體也不會遭到襲擊。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然而以上說的隻是并不重要的陣線才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在重要的交戰區,或者精銳部隊把守的戰壕,那麼戰鬥幾乎是不會停下來的。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如果發現無人區有敵方人員出現,那麼放冷槍就是必然的了。

雙方交戰過後顯然不可能放任醫務人員前去搬運傷員,這樣的情況下,處理屍體就是更不可能的了。比如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就貫徹了“冷槍冷炮”戰術,極大的消耗了美軍的有生力量,保證了最終的勝利。

古代士兵動辄戰死幾十萬人,那屍體要怎樣處理?

總結:戰争中的人們往往會和普通人産生一定的差別,尤其是在生死觀上。不論獲勝方還是失敗方,士兵們在戰場上都處于一種麻木的狀态。

因為他們很清楚即使今天自己活的好好的,明天可能就變成一具屍體。抗日戰争這種保家衛國的戰争或許還能使人振奮精神,那麼一戰這種對百姓毫無意義的戰争就隻能帶來麻木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