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金第一次入侵北韓的丁卯之役,八旗軍已打到平壤城下,為何選擇和談撤兵?

後金第一次入侵北韓的丁卯之役,八旗軍已打到平壤城下,為何選擇和談撤兵?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九魚亭

字數:2310,閱讀時間:約4分鐘

編者按:前幾年,南韓電影界連續拍攝好幾部描寫17世紀滿清入侵李氏北韓的古代戰争電影,比如《最終兵器·弓》、《南漢山城》等。不過這些電影主要描寫的,是皇太極第二次入侵北韓的“丙子之役”或稱“丙子胡亂”。而後金時代,皇太極第一次入侵北韓的“丁卯之役”或稱“丁卯胡亂”,被介紹得相對較少。本文就來聊聊曆史上著名的“丁卯之役”。

公元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阿敏等幾個貝勒出兵北韓,其中有兩個目的,第一個,就是解決東江的毛文龍,因為毛文龍對後金的威脅實在太大,第二,便是順手解決北韓問題。

然而,由于毛文龍在海島之上,後金軍沒有水軍難以登陸,是以阿敏便隻能将主要目标定在北韓。此一役,表面上看起來并不複雜,但實際上,三方勢力都被牽扯其中,并在戰場、外交、政治上互相博弈,戰事的結果也是波詭雲谲,頗具傳奇色彩。

袁崇煥假意議和,皇太極出兵北韓

在甯遠大捷之後,袁崇煥派出使者和後金議和。當然了,袁崇煥也告知了朝廷,朝廷對議和的事雖說也是有所猶豫,但最終還是同意了。

之是以袁崇煥要和後金議和,為了就是修城築堡,由于之前不靠譜的薊遼經略高第,除了甯遠以外,大多數城池都被焚毀,袁崇煥需要時間再次修繕,是以,跟後金議和隻是權宜之計。

後金第一次入侵北韓的丁卯之役,八旗軍已打到平壤城下,為何選擇和談撤兵?

史料記載“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谕。”是時,努爾哈赤剛死,皇太極即位不久,不僅政權内部沖突重重,就連軍兵百姓的生活都成了問題,饑荒不僅僅在明朝發生,在遼東同樣如此。

皇太極既然立足未穩,跟大明暫時議和,對後金更有利。在明朝這裡,後金軍暫時讨不到便宜,便将目光投向了北韓。不論北韓如何弱小,這個國家畢竟是明朝的附屬國,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令其歸附是對後金十分有利的,而且就算無法攻滅北韓,從北韓掠奪物資來解決本國的困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經過仔細謀劃,在和袁崇煥談妥議和後,皇太極決定出兵北韓。

大明表面要出兵救援,事實上效果十分有限

後金軍的戰鬥力毋庸置疑,在進攻北韓的過程中,幾乎是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史料記載“十七日,賊兵陷郭山淩漢山城,同郡守樸惟建、定州牧使金榗等降。”正月十五攻下定州,十八日攻破郭山,盡管在進攻安州時遭遇一定程度的反抗,但最終還被後金軍輕松攻下,直至攻到平壤、昌城。

是時,北韓局勢也是錯綜複雜,公元1623年,李倧發動政變推翻了光海君李珲,朝廷也是一地雞毛,在後金入侵的時候,北韓也沒有實力抵抗。北韓被後金入侵,當然會求助于明朝,明廷也決定出兵救援,但以當時明軍的實力,着實是捉襟見肘。萬曆有實力救援被日本入侵的北韓,但到了天啟朝,明軍已經是自顧不暇,哪裡還有精力去救援北韓呢。

後金第一次入侵北韓的丁卯之役,八旗軍已打到平壤城下,為何選擇和談撤兵?

救援北韓的任務終歸還是落到了袁崇煥和毛文龍身上,袁崇煥的政策是和後金議和,争取時間修築城池,是以他不同意出兵救援,但礙于朝廷的指令,袁崇煥還是派趙率教出兵了,隻不過等援兵快到之時,戰事都已經結束了。

毛文龍孤懸海外,經濟、軍事所有權都在自己手中,對于朝廷的指令,毛文龍時常是敷衍了事,虛報軍功也是常有的事,對于北韓的戰事,毛文龍并沒有太在意。北韓的一位觀察使還曾譴責毛文龍:“毛将持兵在島中,不敢窺賊左足,而隻以日獻僞捷,厚罔天朝。”

事實上,其中的主要問題還是由于明軍實力受限,換言之,明廷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阿敏被迫答應議和,北韓松了一口氣

阿敏是舒爾哈齊的次子,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合稱四大貝勒,盡管皇太極即位大汗,但實際上,其他三個貝勒同樣實力雄厚,在上朝理事之時,四人是平起平坐的。換言之,阿敏也是皇太極潛在的競争對手。派阿敏出征是沒有問題的,但皇太極也會擔心,如果阿敏攻滅了北韓,并在北韓自立為王,那就成了大麻煩。

北韓和後金接壤,皇太極絕對不想在如此複雜的形勢下,再多出一個敵人。是以,在阿敏率軍強力推進中,皇太極便暗中給阿敏施加壓力,逼迫其不要繼續擴大戰争,而是盡量見好就收。

後金第一次入侵北韓的丁卯之役,八旗軍已打到平壤城下,為何選擇和談撤兵?

起初,阿敏給北韓的議和要求一共有七條,其中就包括斷絕和明朝往來,借兵給後金等苛刻條件,但由于很多将領勸說阿敏盡快議和,是以,最終雙方達成的協定隻有斷絕和明廷的書信往來,其他條款一并取消。當然了,給錢、給東西那是不可避免的。

在這其中,也包括明軍給後金施加的壓力,畢竟明軍也是象征性地派出了部分兵力,甚至還有“圍魏救趙”企圖,這也是皇太極要求阿敏盡快撤軍的原因之一。

至此,北韓國王李倧才松了一口氣,畢竟北韓是個小國,後金他惹不起,明朝他也惹不起,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好的辦法就是騎牆。

大明得到喘息,後金緩解了局勢,最倒黴的就是北韓

戰事結束後,最大的獲利者就是後金,阿敏從北韓搶走了大量的物資,而且每年北韓還要給後金歲币、布匹等衆多好處。他們的困難得到了暫時緩解,随即他們才有實力再出兵南下,和明軍開戰。

後金第一次入侵北韓的丁卯之役,八旗軍已打到平壤城下,為何選擇和談撤兵?

與此同時,袁崇煥也得到了他需要的時間,正是因為和後金的暫時議和,錦州、中前所、大淩河、右屯等城壘才得以修築完成,并備足糧草辎重,是以,甯錦大捷才能得以實作。

三方中,最倒黴的就是北韓,戰死了大量士兵,也有大量平民被殺,财産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正所謂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在北韓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地驗證。

大明和後金考慮的,都是利用北韓來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在緊要關頭,那些所謂的盟約、協定根本毫無意義,由于北韓實力太弱,隻能淪為兩方大佬的附庸。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續雜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九魚亭,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檔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