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战争,从未改变”,变得是战争中的人们。不论古代还是近代,死在从战场上的人都是不计其数的。杜甫在其诗作《兵车行》中写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虽然这句诗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而以等待夫君归来的妻子为视角,但也侧面表明了古代战场上的尸骨几乎没有妥善的处理手段。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史料详细分析古代与近代是如何打扫动辄战死几十万人的战场,这个问题放在古代,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因为答案就是:完全无法处理。

因为古代既缺乏防腐烂的技术,也缺乏机械来运输尸骨,所以将所有阵亡将士收殓埋葬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由于这样的原因,能够真正享受“入土为安”的,也只有王侯将相了。普通士兵,也只能任其暴尸荒野。这样的尸体堆积极易导致疫病流传,从而对军队造成更大的伤亡。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但如果在战场上,尤其是攻城战,有些指挥官会命令士兵将阵亡的士兵尸体抢回并焚烧。比如明朝末年,后金军首领皇太极在进攻宁远的时候就下过这样的命令。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给后续攻城的士兵过大的压力。如果士兵在攻城的时候看到大量己方的尸体,必然会产生畏敌情绪。后金军往回搬运时,城头上的明军也不会过度为难他们。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此外,还有一种非常残忍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首见于汉桓帝时期,东汉官军剿灭黄巾军时。当时皇甫嵩等将领率兵将黄巾军最后的老巢攻陷,张梁、张宝战死,十余万黄巾军将士被屠杀。

而这些将士的头颅,被放置在洛阳城墙边,堆成金字塔的形状,称为“京观”。这种震慑性质的行为不仅中国古代有之,国外也有。比如奥斯曼帝国攻打拜占庭帝国时,守军就将奥斯曼人在城头留下的尸体以绞刑的方式悬挂在城头上,用以震慑敌军。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接下来,笔者来谈谈近代战争。在交战很激烈的地区,比如来回拉锯的凡尔登战役等,一般来讲两军的战壕之间称为“无人区”。按照这种作战方式,如果有一方想要取得胜利,那就必须跳出战壕发起冲锋。但当时机枪已经被广泛装备,因此冲锋的伤亡必定是巨大的,无人区势必会堆积大量双方的尸体。

但如果一次进攻得手,胜利方占据了对方的战壕,那么无人区就会成为胜利方的“后方”。这样的话,无人区中的伤员首先会得到救治,会被送往野战医院等。尸体也会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理。敌军尸体一般会被丢入战壕中集体掩埋。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战壕冲锋只是白白牺牲,无法取得战果。因此双方还是只能在战壕中对峙。当己方的冲锋部队撤退后,伤员是必定无法跟随返回的。重伤员难以移动,一般只能等死。

轻伤员则可以在夜幕掩护下悄悄逃回己方的战壕。当然,夜间军队也会组织担架队悄悄摸进无人区抢回伤员。但战场上密布的铁丝网和地雷可能会让他们蒙受更大的损失。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来就开始的不明不白,或者说只是一次帝国主义之间的阴谋罢了,但却带来了无数的普通百姓为之送命。所以即使是敌对双方的普通士兵,也有可能在战场上达到默契。白天象征性的交火,到双方的补给时间就休战。在无人区中抢救伤员或搬运尸体也不会遭到袭击。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然而以上说的只是并不重要的阵线才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在重要的交战区,或者精锐部队把守的战壕,那么战斗几乎是不会停下来的。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如果发现无人区有敌方人员出现,那么放冷枪就是必然的了。

双方交战过后显然不可能放任医务人员前去搬运伤员,这样的情况下,处理尸体就是更不可能的了。比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就贯彻了“冷枪冷炮”战术,极大的消耗了美军的有生力量,保证了最终的胜利。

古代士兵动辄战死几十万人,那尸体要怎样处理?

总结:战争中的人们往往会和普通人产生一定的区别,尤其是在生死观上。不论获胜方还是失败方,士兵们在战场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因为他们很清楚即使今天自己活的好好的,明天可能就变成一具尸体。抗日战争这种保家卫国的战争或许还能使人振奋精神,那么一战这种对百姓毫无意义的战争就只能带来麻木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