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買了台智能微投,我後悔了”

“買了台智能微投,我後悔了”對于智能微投,單身獨居的“後浪”小王是這麼說的。“就是莫名其妙地花了2000多,看網上說的那麼好,想起經常搬家這東西友善,沒想到一點不香。”

從2015年開始,微投産品逐漸進入消費者視野,然而多年以後年銷量還是不過300萬台左右,“小衆産品”的标簽依然死死地貼在智能微投身上。

即便前不久傳出消息,行業龍頭極米科技向上交所遞交科創闆上市申請,但微投産品的春天似乎依舊看不見。

01行業越來越擠,卻難見出頭之日

“買之前,在網上看了很多對比,品牌太多了,不好做選擇,最後選擇的極米,但也沒驚喜。”小王無奈的告訴“智能相對論”。

關于微投品牌,據洛圖科技資料顯示,目前市場在售的智能微投品牌數量已經接近200個,僅2019年一年就新增了48個,要知道2018年才增加30家。

從極米、堅果、小米、當貝、微果等網際網路品牌;到硬體制造商聯想、LG、明基;還有像京東、天貓這樣的平台玩家;當然也不缺乏如創維、康佳等傳統電視廠商;甚至如愛奇藝、騰訊等内容服務商也都有涉足。

行業競争越來越充分,也難逃同質化的趨勢,在亮度、清晰度對比之後,多年來也就多了點智能互動、内容生态這些,甚至于實在比無可比後,就開始不停地靠“市場教育”做推廣了。

說到亮度,小王告訴“智能相對論”這是他後悔的原因之一,“白天基本就看不了,除非你把窗簾都拉上,還得是不透光的那種,不然體驗太差,跟電視比不了。”

這不是一個品牌的問題,就在網上看的相關回報,整個行業基本都有這樣的問題。大小“毛病”太多使得微投市場看不到岸,即便身處頭部,也可能“說死就死”。例如“神畫”早兩年在微投圈裡,一個早已走到頭部的品牌,卻也突然就這麼“消失”了。

曾經号稱創造了微投界神話、颠覆了整個行業的“神畫”,從2018年開始宛如“人間蒸發”一般,據曾經任職于神畫科技的相關人員告訴“智能相對論”:“目前神畫許多項目都已停滞,針對市場的營銷投放基本都撤了,電商業務好像也都停了,包括公司内部,除了保留了生産線和必要崗位,許多人都轉到了集團,或是需要兼任集團業務了。”

從TO C到TO B,家用到辦公、商業,想盡辦法也沒走出去。也許所謂的市場剛需,不過是行業的意淫而已。

為什麼會動心思買智能微投?小王的答案很有意思,他說“手機我要用來打遊戲,電腦是工作本,沒裝娛樂軟體,我喜歡的綜藝要開播了,是以就買了微投。”

選擇你卻“與你無關”,這是多麼尴尬的事實。

“營”旺、“銷”冷一直是微投行業痛點所在,然而在多年市場“教育”之後,還是得到這樣的結果,多少讓整個行業看起來像個笑話。

02代替品虎視眈眈,微投隻是過渡品?

智能微投在紛亂的内部競争外,還有許多“天生”替代品不斷應運而生。

僅這兩年,像智能電視、智慧屏、社交電視、智屏、AI娛樂電視等一衆的“大屏”紛紛投向市場,有意無意都在擠壓智能微投的市場空間,更過分的是連智能音箱也在“大屏化”。

與微投産品同期,甚至更晚入市的智能音箱,算是狠狠的一個嘴巴,比較微投300多萬年銷量,帶屏智能音箱今年國内一季度就超過了220萬台,這還是受疫情影響。

“不考慮智能微投的便捷性,與其他螢幕産品相比它基本已經不具任何優勢了。”不願公開的一位行業内部人員如此認為。

智能微投,像不像90年代-2000年初期的VCD、DVD産品?最終隻是昙花一現的過渡品,也許還不如VCD,至少VCD還大賣過,幾乎走進了“家家戶戶”,微投卻始終停了在了自嗨層面。

原因很多,價格占很大一部分。

在什麼值得買上面,有一篇《智能微投選購攻略》的文章,顯然作者很用心,用各種實測告訴你選購智能微投,需要避開哪些坑,不過,文章結尾的一句話很有意思,“如果你是想買一款還不錯的微投,3500元的預算是你需要準備的。”

再看其他大屏裝置,一台活動價的75寸智能電視,最低價格可以低至2000多元,70寸、65寸或更小一點的,2000多元的價格能讓你挑花眼,再對配置、品牌、功能要求沒那麼嚴苛點,數百上千元也能滿足。

是以智能微投的便捷性就這麼被價格所幹掉了。

“微投品牌其實都在被上遊供應商挾持,為什麼産品價格高居不下,晶片是一個關鍵,智能微投品牌缺乏晶片自研的能力,是以價格打不下去,再看電視行業,一方面他們的供應鍊體系非常成熟了,另一方面這兩年企業自研能力都在全面提高,在價格這一塊就把智能微投壓得死死的。”行業人士告訴智能相對論。

何況智能微投的便捷性不是沒有替代方案,“我買台3000左右電視,再買台幾百的智能音箱,其實也能解決我在家裡的便捷性需求,感覺還更劃算。”小王在買了智能微投後,覺得所謂“躺着看大屏”的概念,其實也就那樣。

“自視甚高”或許也是智能微投遲遲打不開市場的原因所在。有傳言之前京東等一些資本大佬對于神畫本來都是有想法的,但最終在投資股權占比方面沒有達成一緻,神畫認為自己的身價還得再高些,然後就沒有了然後。

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也是現在行業整體的一個盲點,即便是極米、堅果,占據市場頭部又如何?這麼多年了,市場該狹小還是狹小,就是全占了也隻有這麼多。

更何況,極米和堅果的市場佔有率,說難聽點都是資本所堆砌出來了,沒有了背後的阿裡、百度、芒果TV以及那些明星投資人的光環,行業自身的價值真的能經得起考驗?

03上市不等于上岸,頭部玩家也有太多槽點

“極米科創闆上市,其實更多的也是幕後資本的推手,就極米本身而言可能并不是一個非常優質的标的。”關于極米上市的問題,有行業人士如此對“智能相對論”說。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目前整個行業在“技術瓶頸”上的缺口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

極米尋求上市,早兩天不少看衰的文章就已經頻見報端,總體而言,都是對極米的研發能力提出質疑,例如界面新聞就釋出了《資産狀況存疑 重營銷輕開發 想在科創闆上市的極米科技還缺顆“芯”》,提出缺“芯”、非“硬科技”等等都是極米的問題所在。

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告訴“智能相對論”:“當然極米上市,對于行業的幫助肯定有,畢竟上市企業的曝光度肯定要高一些,不過,這還需要看極米上市後的動作,若是能将資本的力量再次轉化成技術優勢,例如提高行業瓶頸解決能力、加強自身核心研發能力、加速産品更新換代等等,這個對于行業來說是喜聞樂見的,但如果隻是來資本圈轉一圈,意義不大。”

而前神畫的從業人員則表示“極米其實即便上市,我也并不太看好,不可否認極米現在“聚光燈效應”很強,但無法為行業起到帶頭作用。”

并以技術更新舉例,神畫對于技術更新的投入可以說很大,可以說是行業最先研發出自動聚焦、4D自動矯正等技術的品牌,但依舊“消失”在了主流市場,原因何在?

因為聚焦錯了方向,自動聚焦也好,其他也好對于智能微投而言都是“錦上添花”,而消費市場最關注的其實還是亮度和清晰度,這兩個核心關鍵點才是風向标,然而各個品牌在這方面的提升都很有限,這麼多年未見提升也使得行業始終沒能迎來大的爆發。

包括極米也是,像亮度就是由晶片在把控,受制上遊供應鍊技術以及自身研發能力,消費者想買台“好”的産品,就得花費4、5千以上,這就又回到了價格問題。

另外,智能微投的更新換代,顯然跟不上市場,從極米H1開始,到現在H3還是那個“飯盒”,就是在顔色、攝像頭位置等無關緊要的地方做了些小調整,核心部分還是一樣。

像智能手機,去年換個全面屏、今年在攝像能力上搞颠覆、明年又圍繞晶片做文章,這些圍繞核心競争力的突破就給市場帶去了很大的變量。

是以,上市不等于上岸,智能微投還要太多軟肋需要彌補。

04總結

“買都買了,就這樣吧,沒有用閑魚的習慣,不然挂上面賣了再買台智能電視。”小王最後告訴“智能相對論”。

“智能相對論”認為,智能微投其實并不是沒有一戰之力,最終的勝負點,還是要回到“便捷性”上,并且要抓住新世代的年輕使用者群體,那麼還有故事可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