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早已投降,隻有戴高樂領銜的自由法國運動組織,其實并無多大軍事力量,英國人卻非常想搶在俄國人前面打進柏林,卻被盟軍最國指揮官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将所阻止。
柏林戰役,蘇軍傷亡36萬人,德軍傷亡45萬人,盟軍沒有參與本次戰役,艾森豪威爾在戰後表示,之是以把柏林讓給蘇軍去打,是因為他知道攻打柏林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從軍人的角度考慮,艾森豪威爾擔心攻占柏林,會給西線盟軍帶來難以承受的巨大傷亡,是以就做了個順水推舟的人情,讓斯大林的蘇聯紅軍去攻打德國首都。
但艾森豪威爾并未透露另外一細節,那就是1945年初,橫掃東歐的蘇聯軍隊在匈牙利戰役中取得勝利,東線戰場的最終勝利指日可待,斯大林與西線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經過協商,确定攻占德國首都柏林的任務将交由蘇聯紅軍負責。
于是,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舉行的雅爾塔會議确定,蘇軍與盟軍對德國的占領以易北河為界,易北河以東由蘇軍攻占,這就意味着蘇軍将承擔攻克柏林的任務。
攻克伯林,是赢得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的重要标志,雖然蘇、美、英三國有約在先,但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沒有人能阻擋喜歡出風頭的英軍蒙哥馬利元帥進攻的腳步。
此時,蘇軍大軍還沒出動,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第21集團軍已從易北河以西沖到通往柏林最近的道路上,而跨過了萊茵河的美軍也向東急速挺進,其前鋒已在易北河開辟了直指柏林的登陸場。
值此關系到東西方戰後政治利益瓜分的關鍵時刻,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将軍緻電莫斯科,闡明盟軍的軍事行動僅限于切斷德軍南北的聯系,這等于告訴莫斯科,同時也告訴了蒙哥馬利,盟軍并沒有攻克柏林的打算。
至于英國人想攻打柏林,是準備以此限制蘇聯在歐洲的擴張,使得英國在歐洲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是以德國戰敗後,丘吉爾就準備和蘇聯開火,卻又被美國人所阻止。
事實上,美國人的視野和大局觀遠超英國人,二戰結束前,就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協定》,讓美元與黃金挂鈎;戰後建立聯合國、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等,操控國際事務和金融體系等大手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就隻配給美國提鞋了。
當時,攻下柏林,對美國來說利益并不大,隻能算為英國和歐洲國家做嫁衣,反倒不如讓蘇聯占領,如此一來,就能讓整個西歐國家聽命于美國。
占領柏林,美軍起碼會付出10萬人以上的生命代價,獲得一個解放者的虛名,對美國這個十分重視士兵生命的國家來說并不值得,即使占領柏林,等到談判時還要重新劃撥給蘇聯,這種買賣老美絕不會幹,不如讓蘇聯人去充當英雄,果然,蘇聯紅軍經過浴血奮戰,把紅旗插到柏林國會大廈,同時也傷亡30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