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退休後,為什麼别再回原機關了?

退休後,就别再回原機關了。

你所經曆的一切,都隻存在于你的記憶裡,與其他人毫無關系,這幾點原因也很現實。:

退休後,為什麼别再回原機關了?

01

人走茶涼。

一個機關就是一個“營盤”,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誰走了都一樣,照樣要運轉。

退休之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在某個崗位,就有相應的職責、義務和權力,就會因為分工合作而與上司、同僚産生交往和交流。

不管是上下級之間的服從與被服從,還是平級之間的互相配合,都因崗位而起,也應脫離崗位而消失。說白了,就是利益的勾連與紛争。

每個人其實都戴着一副面具,在維系着同僚關系。上司刻意威嚴,下屬刻意巴結,根據身份地位差別對待,已經成為職場人下意識的反應。

真正地欣賞一個人,被其出衆的才華、高尚的人品所折服,這樣的惺惺相惜實在少之又少。

是以,同僚之間,隻有利益的交換,隻有利用和被利用,鮮有真情實意,更無法發展成朋友。

在各為其主,各行其道的職場生涯中,能夠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得罪人,也不被人得罪,就是很高明的修行了。

及至退休,就意味着從這種利益的博弈中全身而退,手中再也沒有用于利益交換的資源,上至上司、下至同僚,第一時間就把你當成了“外人”。你所有的輝煌、所有的不堪,都成了明日黃花,回不去昨天,也到不了未來。

退休後,為什麼别再回原機關了?

02

自找沒趣。

不同年代的人,對于工作的感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有一份正式工作,吃上“國家糧”,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是分派到能夠穿制服的機關,每次回老家,隻要穿上這身制服,路人都會投來無比羨慕的目光。

工作帶來的榮耀感,自然也就催生了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哪怕條件再艱苦,工作再繁忙,也不會有絲毫怨言,隻求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極緻、做到完美。

我的大伯是一名老教師,他從教的時候,每次給學生印制考試卷,都是自己先用蠟紙貼在一塊鐵闆上刻好,再在一個滾筒油印機上,油印在一張張白紙上。

雖然手上不時會沾上油墨,但能夠幫助學生們提高成績,那種滿足感和幸福感卻也是大伯常常念叨的。

退休之後,大伯也會每年回學校看一看。他說校園越來越漂亮了,老師們的教學條件也改善了很多,再也不需要用油墨印刷試卷了。

但老師們對待學生們,似乎也不再如同他們那一輩,那樣心心念念地想要幫助孩子們跳出“農門”了。

在大伯看來,這其實是“不負責”的表現。隻是,那些曾是他的學生的學生,早已經跟他有了不一樣的觀點,他每每想要說點什麼,卻又覺得無從開口了。

退休之後,原機關肯定也有了新發展,這些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舉措,甚至是對過去某些觀點、某些措施的否定和改正,并不是每個老員工能夠坦然接受、充分了解的。與其親眼目睹,觸景傷懷,不如“眼不見為淨吧。”

退休後,為什麼别再回原機關了?

03

心理落差。

“見不得别人好”,是人性中最顯而易見的弱點。

退休之後,心無挂礙,走到哪裡都笑逐顔開,自然讓人心生羨慕。

當然,有的人本來就不乏炫耀之心,每每回原機關,就是想要傳遞一個信号:“我終于過上了有錢有閑的好日子了。”

不管推開誰的辦公室大門,都熱情地打招呼,問候着近況。而别人,也不得不出于禮貌,端茶倒水讓座,陪着寒暄幾句。

還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叮囑他們“好好幹,加油幹。”

殊不知,還在上班的人最讨厭被人說教。由于對方是“過來人”,自己的尴尬處境似乎一覽無餘,想要儲存最基本的體面,都“無處藏身”。

另一種情況,則是讓自己感到巨大的落差。比如,從前的下屬,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主要負責人,擺出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客客氣氣的話語中帶着無盡的冷漠和疏離。

又或者,自己“主政”時倡導的一些做法,如今已經蕩然無存,甚至被當作反面“教材”,人人諱莫如深,這樣的場景,隻會讓人感到無邊的落寞和失望。

退休後,為什麼别再回原機關了?

04

結束語:

退休之後,學會讓過去翻篇,盡量減少和以往工作中的同僚的聯系,也不要再回原機關了。

你要明白,屬于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你要帶着這些故事悄悄地離開,這才是對後來人最好的尊重與成全。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