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尚書升大學士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基本上穩賠不賺

清代内閣大學士是正一品文官,按例大學士出缺,從協辦大學士、各部尚書、左都禦史中補授。按說尚書晉升大學士屬于升遷,可有的時候卻又是一筆虧本的買賣。一個空頭的大學士有時往往不及一個手握實權的尚書,尤其是吏部和戶部。

尚書升大學士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基本上穩賠不賺

大學士一定要有兼差

清代的中樞機構有幾次重大的變化,最早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後又是内閣,到了雍正八年以後,軍機處又取而代之,内閣隻是名義上的中樞,實際上已被架空。

清代不設宰相,但大學士隻要兼任軍機大臣就可以視為宰相。不過以性質而言,軍機大臣屬于“差”,大學士屬于“職官”,故而軍機大臣若是沒有大學士一職,也會低人一等。

同理,如果大學士不兼軍機大臣,則手中就無實權,隻是一個虛銜而言。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軍機大臣、大學士往往要管某個部務,位列尚書之上。這麼看來,衡量大學士含金量高低的标準,就是看他是否兼任其他差事。

一般而言,大學士若不兼軍機大臣,往往也會奉旨管理某一部務。除非是那些資曆老上了年紀的部院大臣,皇帝往往隻給他一個大學士的虛銜,而不讓他參與具體的政務,這類情況也是有的。

尚書升大學士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基本上穩賠不賺

劉墉升任大學士就是個特例

劉墉是乾隆朝名臣,又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以才具而言,劉墉也屬上乘。但乾隆皇帝似乎對他的總體評價并不高,認為他為人模棱兩可,不實心辦差。有人認為這是劉墉的一種為官政策,時不時地犯上一些小錯誤,來達到明哲保身的目的。此論真假與否,禦史不想讨論,但基本可以認定,劉墉在乾隆朝的地位比較尴尬,一線算不上,二線又有餘。

劉墉的仕途很豐富,既當過地方官,幹過知府、學政、巡撫、總督,又于乾隆後期擔任過左都禦史,工部、吏部尚書,及至乾隆晚年,以吏部尚書兼任協辦大學士。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清代實行的是滿漢雙軌制,各部尚書都有滿漢皆設,正常情況下,滿尚書地位比漢尚書要高,但劉墉因為資曆老比同是吏部尚書的和珅地位高,吏部實際當家做主的還是劉墉。

尚書升大學士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基本上穩賠不賺

然而遺憾的是,比劉墉晚出道的王傑、董诰等,都先後出任大學士、軍機大臣,唯獨資曆最老的劉墉一無所獲,在從一品的位置上蹉跎感歎。

嘉慶二年二月,大學士董诰丁憂回籍,内閣中就空出了位置,太上皇乾隆在人選問題上頗為猶豫,滿朝大臣數了一個遍,發現能補大學士的也隻有劉墉了。可是乾隆對劉墉多少有點成見,于是便下了一道頗具意味的上谕:

“大學士缺出已屆匝月,現在各尚書内劉墉資格較深,着補授大學士。但伊向來不肯實心用事,行走頗懶,茲以無人,擢升此任。朕既加恩,務當知過,倍加感激,勿自滿足,勉除積習,以副恩眷。”

尚書升大學士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基本上穩賠不賺

按照慣例,官員晉升皇帝一般都要表彰一番,偏偏乾隆反其道而行之,一邊升了劉墉的官,一邊又對他加以指責,還列出了不少的毛病。

其實對于乾隆來說,讓劉墉補大學士一缺,多少是有些不情願的。一方面是看在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面子上,二是劉墉本人的品德是沒問題的,最主要的還是朝中沒有适合的人選。就這樣,劉墉就這樣“勉為其難”晉升為體仁閣大學士了。

晉升大學士前,劉墉是掌權的吏部尚書,值得注意的是,升任大學士後,乾隆并沒有讓劉墉進入軍機處,同時也沒有宣布讓劉墉繼續兼管吏部。這樣問題就來了,一個大學士既不管部務,也沒有進入軍機處,這無疑就是被乾隆給閑置了。

尚書升大學士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基本上穩賠不賺

上谕中沒有宣布讓劉墉兼管吏部,那麼他原先的吏部尚書一職就由原兵部尚書沈初接任了。但是這個沈初剛上任不久,又被調任戶部,旨意由嘉慶帝的老師朱珪接替吏部尚書。

按照人事制度,如果沈初擔任吏部尚書,排名自然是在和珅之後。可朱珪就不同了,他的資曆深又是嘉慶帝的老師,當時他還在安徽巡撫任上,如果調到京城擔任吏部尚書,則會壓和珅一頭。

是以和珅背後使陰招,在太上皇乾隆面前挑唆,緻使朱珪有名無實,以安徽巡撫兼任吏部尚書,但不能進京任職。這樣一來,吏部的實權就被和珅牢牢把控。實際上,劉墉沒有兼吏部尚書,背後的操盤手也是和珅,說到底就是為了争奪吏部的實權。

尚書升大學士未必就是好事,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基本上穩賠不賺

嘉慶二年的這次重大人事調動,劉墉名義上升了官,但卻丢了吏部的實權,而且還被乾隆奚落了一番,這筆買賣實在是不劃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