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8歲”小搖床成了新疆旅遊“網紅”!背後都是故事

“58歲”小搖床成了新疆旅遊“網紅”!背後都是故事

近日,在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九間樓鄉詹家村,最後一張“别斯克”(哈薩克語,意為小搖床)成了旅遊“網紅”。一張小搖床究竟有什麼魔力,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觀衆呢?

兩年前,經過幾個月的家庭争論,村民居拉提将祖傳三代的小搖床捐贈給九間樓鄉農耕文化園的民俗館。“現在生活富裕了,家家戶戶都用不上它了。我把祖傳小搖床放在民俗館,既可以永久保藏,還可以讓人牢記我們的國家是民族團結大家庭。”居拉提說。

58年來,這張裝滿歡樂和希望的小搖床,在各民族家庭裡被當作“寶貝”傳借。30名不同民族、不同血緣的孩子曾在這張小搖床裡享受兒時的歡樂。

據介紹,小搖床是新疆很多少數民族家裡必備的嬰兒用品,“别斯克”在民間流傳至少有數百年的曆史。新生兒媽媽産後40天就開始忙着幹農活喂養牲畜,一張小小“别斯克”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媽媽把嬰兒放入搖床,并在這天舉行“别斯克托依”(哈薩克語,意為搖床上的喜事)儀式,直到嬰兒學會走路才脫離小搖床。但是,搖床不是誰都會做,也不是家家都有。在上世紀60、70年代,“别斯克”一“床”難求。

詹家村是烏蘇市東北20公裡處的一個小村莊,這裡生活着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民族共345個家庭1089人。1963年夏天,居拉提的哥哥木拉提呱呱墜地,父親托依百克精心制作了這張色彩豔麗的小搖床。從此,一家六個兄弟姊妹以及他們的孩子都在這張小搖床上長大。

這張小搖床用白桦木制作,長100厘米、寬50厘米、高60厘米,底部帶弓腳可左右搖擺。床闆中間有洞,闆下放有尿便器。搖床兩側設有兩塊較寬的綁帶,床身帶有哈薩克族特色的紋飾。

“58歲”小搖床成了新疆旅遊“網紅”!背後都是故事

“那時候,男人要在外面上工勞作,女人大多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可是抱了孩子就挪不開手做家務。于是,誰家需要搖床了就會來我家裡借用,我父親都會慷慨地送過去。就這樣,你家用一年,我家用一年,58年來這個小搖床陪伴了4個民族30個孩子的嬰兒時期。其中,漢族15名,哈薩克族6名,維吾爾族4名,回族5名。每個孩子用完以後,他的父親都會在搖床扶手上刻一個記号。”居拉提說。

1979年初,居拉提的弟弟海拉提不到一歲,漢族村民王具珍的雙胞胎兒子周海洋兄弟出生了。“我父親說,雙胞胎更需要小搖床,于是弟弟被我父親抱出小搖床,小搖床送到王具珍家,成了王家雙胞胎的‘寶貝’。”居拉提回憶道。雙胞胎有了小搖床,母親王具珍省了不少事。海拉提與周海洋兄弟年齡相近,又先後用過同一張搖床,他們三個長大後成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有一年夏天,10歲的海拉提像往常一樣來到周海洋家玩。王具珍回憶:“看到他大熱天穿着一雙橡膠鞋,鞋子不透氣,孩子的雙腳一塊塊脫皮,讓人心疼。”于是王具珍從櫃子裡拿出一雙嶄新的布鞋給海拉提。海拉提穿上布鞋,感受到久違的舒适,當即認了王具珍當幹媽。每年冬閑時節,王具珍都會多做兩雙布鞋給海拉提,一共做了20雙。

同一張小搖床上長大的30名孩子感情逐漸深厚:誰家打馕了,都會多打幾個,送到兄弟或姐妹家裡;誰家有了好吃的,也不會忘記叫大家來家裡分享美食……在他們樸素的認知裡,睡過一張床,就是一家人。

而兒時各族孩子吃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長在一起的記憶,也深刻地影響着他們,童年時手足相親、心心相連的感情,轉化成為踐行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行動:發現煽動性的言論,他們主動站出來抵制;面對破壞民族團結的事,他們主動上前制止……他們用實際行動诠釋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

攝影:張立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