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8岁”小摇床成了新疆旅游“网红”!背后都是故事

“58岁”小摇床成了新疆旅游“网红”!背后都是故事

近日,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九间楼乡詹家村,最后一张“别斯克”(哈萨克语,意为小摇床)成了旅游“网红”。一张小摇床究竟有什么魔力,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观众呢?

两年前,经过几个月的家庭争论,村民居拉提将祖传三代的小摇床捐赠给九间楼乡农耕文化园的民俗馆。“现在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都用不上它了。我把祖传小摇床放在民俗馆,既可以永久保藏,还可以让人牢记我们的国家是民族团结大家庭。”居拉提说。

58年来,这张装满欢乐和希望的小摇床,在各民族家庭里被当作“宝贝”传借。30名不同民族、不同血缘的孩子曾在这张小摇床里享受儿时的欢乐。

据介绍,小摇床是新疆很多少数民族家里必备的婴儿用品,“别斯克”在民间流传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新生儿妈妈产后40天就开始忙着干农活喂养牲畜,一张小小“别斯克”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妈妈把婴儿放入摇床,并在这天举行“别斯克托依”(哈萨克语,意为摇床上的喜事)仪式,直到婴儿学会走路才脱离小摇床。但是,摇床不是谁都会做,也不是家家都有。在上世纪60、70年代,“别斯克”一“床”难求。

詹家村是乌苏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共345个家庭1089人。1963年夏天,居拉提的哥哥木拉提呱呱坠地,父亲托依百克精心制作了这张色彩艳丽的小摇床。从此,一家六个兄弟姊妹以及他们的孩子都在这张小摇床上长大。

这张小摇床用白桦木制作,长100厘米、宽50厘米、高60厘米,底部带弓脚可左右摇摆。床板中间有洞,板下放有尿便器。摇床两侧设有两块较宽的绑带,床身带有哈萨克族特色的纹饰。

“58岁”小摇床成了新疆旅游“网红”!背后都是故事

“那时候,男人要在外面上工劳作,女人大多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可是抱了孩子就挪不开手做家务。于是,谁家需要摇床了就会来我家里借用,我父亲都会慷慨地送过去。就这样,你家用一年,我家用一年,58年来这个小摇床陪伴了4个民族30个孩子的婴儿时期。其中,汉族15名,哈萨克族6名,维吾尔族4名,回族5名。每个孩子用完以后,他的父亲都会在摇床扶手上刻一个记号。”居拉提说。

1979年初,居拉提的弟弟海拉提不到一岁,汉族村民王具珍的双胞胎儿子周海洋兄弟出生了。“我父亲说,双胞胎更需要小摇床,于是弟弟被我父亲抱出小摇床,小摇床送到王具珍家,成了王家双胞胎的‘宝贝’。”居拉提回忆道。双胞胎有了小摇床,母亲王具珍省了不少事。海拉提与周海洋兄弟年龄相近,又先后用过同一张摇床,他们三个长大后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有一年夏天,10岁的海拉提像往常一样来到周海洋家玩。王具珍回忆:“看到他大热天穿着一双橡胶鞋,鞋子不透气,孩子的双脚一块块脱皮,让人心疼。”于是王具珍从柜子里拿出一双崭新的布鞋给海拉提。海拉提穿上布鞋,感受到久违的舒适,当即认了王具珍当干妈。每年冬闲时节,王具珍都会多做两双布鞋给海拉提,一共做了20双。

同一张小摇床上长大的30名孩子感情逐渐深厚:谁家打馕了,都会多打几个,送到兄弟或姐妹家里;谁家有了好吃的,也不会忘记叫大家来家里分享美食……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睡过一张床,就是一家人。

而儿时各族孩子吃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的记忆,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童年时手足相亲、心心相连的感情,转化成为践行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行动:发现煽动性的言论,他们主动站出来抵制;面对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他们主动上前制止……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摄影:张立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