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效應之延遲滿足效應

延遲滿足效應指的是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以及在這個等待期間所展示出來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遲滿足實驗是發展心理學中一個經典的實驗,也叫棉花糖實驗,提出者是美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 米歇爾。

心理學效應之延遲滿足效應

這個實驗的過程非常簡單:米歇爾帶着研究人員來到一所幼稚園,随機挑選了幾十名幼兒,讓他們待在一個小房間裡。房間裡隻有桌椅,沒有其他玩具、書本等,不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每張桌子上都放着托盤,托盤裡有孩子們最喜歡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員在離開房間之前,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我們回來再吃。那時候如果你的棉花糖還在,我們就會再獎勵你一顆。”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棉花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克制自己的欲望,進而獲得更豐厚的獎勵。

心理學效應之延遲滿足效應

跟蹤觀察發現,在實驗中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個棉花糖的孩子學習成績相對較好,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強,成年後在工作中的表現也較為出色。相反,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常常表現得缺乏耐心,注意力也不夠集中,在壓力面前容易出現逃避行為,導緻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孩子,成年後在事業、人際關系方面也常會出現問題。

米歇爾由此得出結論,延遲滿足能力越強,說明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越強,因而越容易在工作、學習中獲得成功。

心理學效應之延遲滿足效應

但是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的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隻經曆風雨而不見彩虹。是以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一些主動選擇的權利,使他們能夠體會到自我控制的好處,之後孩子才會自覺地延遲滿足不合理的需求,這才是延遲滿足效應真正的意義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