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德戰争後期,孤懸海外的北方軍團為何沒被希特勒調回國内參戰?

1945年的春天,徹底粉碎了德軍進攻的蘇聯人集結了三個方面軍,共260萬部隊,開始向德國首都柏林發起進攻。大勢已去的納粹黨人在戰争狂魔希特勒的上司下孤注一擲,決定在柏林實施焦土政策,寸土必争,與蘇聯進行最後的決戰。

蘇德戰争後期,孤懸海外的北方軍團為何沒被希特勒調回國内參戰?

兵力嚴重不支的希特勒為了自己最後的瘋狂,發動了幾十萬并未受過多少訓練的民兵參戰,事實證明,上帝這一次并沒有眷顧他。1945年4月30日,蘇軍徹底攻占了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在絕望中飲彈自盡。5月9日0點30分,德國政府在柏林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蘇德戰争就此結束,也标志着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蘇德戰争後期,孤懸海外的北方軍團為何沒被希特勒調回國内參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蘇軍進攻柏林前,當時德軍在波羅的海地區還有一支幾十萬人的集團軍群。這支軍隊原本屬于北方集團軍群,後根據作戰地域,改名為“庫爾蘭集團軍群”,是一支由老兵組成的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然而在柏林的危局出現後,希特勒卻沒有召回這支部隊,仍讓他們駐守原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蘇德戰争後期,孤懸海外的北方軍團為何沒被希特勒調回國内參戰?

首先是因為交通的斷絕。早在1944年,蘇軍為了吃掉這支90萬人的北方集團軍,就動員了90萬大軍,發動了“庫爾蘭戰役”,雖然最後以德軍的勝利而告終,但這支駐守于波羅的海地區的德軍也被蘇軍切斷了與德國本部的聯系,無法從陸路回國參戰。

蘇德戰争後期,孤懸海外的北方軍團為何沒被希特勒調回國内參戰?

第二點就是希特勒對海軍的不信任。雖然當時的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明确表示可以把這些精銳德軍從海路運送回國,且德國海軍早先也有過成功的案例(著名的“漢尼拔行動”,在15周的時間裡,德軍通過海軍轉移了80多萬難民和30多萬士兵),但希特勒認為與其冒風險去運送兵力,不如把這些士兵留在波羅的海,牽制一些蘇軍。

蘇德戰争後期,孤懸海外的北方軍團為何沒被希特勒調回國内參戰?

第三點就是希特勒破釜沉舟的勇氣了。在蘇德戰争前中期的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人用他們頑強的意志赢得了戰役的勝利,這在德軍不斷退敗的同時,也給了希特勒另一種啟發。在希特勒看來,蘇聯人能夠堅壁清野,孤注一擲地坐守孤城,絕地反擊,那麼強大的德意志陸軍在守衛德國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的時候,同樣能夠辦到。隻要德軍能将蘇聯人阻擋在柏林城外,那麼剩餘的北方集團軍群就可以成為捅進蘇軍背後的一把尖刀。這樣一來,百萬蘇軍會在腹背受敵中潰敗,而德軍也由此能夠再次獲得東線反攻的機會,徹底盤活全局。

蘇德戰争後期,孤懸海外的北方軍團為何沒被希特勒調回國内參戰?

當然,曆史的車輪并沒有因為希特勒個人的意志而轉移,固守柏林,期待絕地反擊的納粹黨人也并沒有等來和蘇聯人一樣的奇迹,這場大決戰還是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

如果說希特勒當時從海路把這支精銳的北方軍團調回了國内,是否能帶來他期待的絕地反擊呢?可惜,曆史并沒有如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