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手機的2022:一場“自我”與“超我”的和解?

國産手機的2022:一場“自我”與“超我”的和解?

文丨摩根頻道

轉眼間進入2022,一邊是蘋果公司一躍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破3萬億美元的公司,一邊是國内手機廠商們整裝待發、箭在弦上,步入國産手機3.0時代。

那麼,在今年誰又能突出重圍,替代華為與蘋果有一戰之力;又或者說,對于國産手機而言,在後智能手機時代,脫離内卷,與“自我”和解,可能才是品牌方新的“解藥”。

後智能手機時代,沒有“天花闆”?

2021年國産手機的戰争跟随着時光落幕。從2007年到2022年,15年光陰,全球手機行業已經從“低下限”的智能手機新時代,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新技術的落地、成熟與普及,帶領着行業步入了“高下限”的後智能手機時代。

然而,對于國内手機廠商來說,正是因為下限過高,才使得自身在最近的距離卻難以觸及行業的天花闆。

曾經的智能手機新時代,似乎從任何的一個“點”突破,都能帶動品牌與行業的快速發展。比如,引領了一個新時代的,把音樂、拍照、智能、網際網路、藍牙與GPS導航等各種功能融為一體的諾基亞N95;又或者說,作為第一個将NPU內建到手機CPU中,使得手機拍攝功能産生質的飛躍,進而迎來了自己“口碑”時代的華為。

然而對于現在的國産手機廠商來說,在所普及産品已經趨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當下,已經很難由“點”到“面”的進行突破與革新,都或多或少的陷入“同質化”的漩渦,難以“面面俱到”。

而且這種“同質化”不僅展現在産品上,還展現在整個國産手機行業的“困境”上。

1.品牌價值不足。

在華為深陷晶片困境後,國産手機品牌紛紛走向“高端化”,尤其是去年一整年,小米、OPPO、vivo、榮耀在旗艦與次旗艦機型上紛紛瞄準定價高于600美元的高端市場,去擷取更高的利潤率與更進階的品牌形象。

然而,從一年“實戰”來看,各大品牌戰績并不樂觀,甚至有些廠家高端機型短期内價格“跳水”過于嚴重,反而蠶食了原本“高成本效益”的形象,也傷害了第一批對其給予支援的消費者的感情。

究其原因,首先是國内手機廠商所發行高端機,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堆砌硬體,從晶片、攝影模組、到螢幕、揚聲器和機身材質,卻忽略了手機自身的流暢度與體驗感才是消費者真實的需求導向。

其次是,在消費者在有蘋果、三星與華為做高端基準的對比下,很難接受以華而不實的“高配置”作為嘗鮮的“品牌溢價”,自然就會對其品牌産生“負面評價”。

2.核心研發力不足

在“科技興國”的當下,國産手機行業依舊被晶片“卡脖子”,國内手機廠商旗艦機的“噱頭”大部分仍舊來自于自身的“供應鍊”,而與自身技術無關。

就正如2021,作為國産手機廠商集體沖擊高端市場的一年,卻因為高通骁龍888系列性能不如預期,發熱嚴重,間接使得多個品牌旗艦機溫控情況不如預期,令國産手機廠商們上演了一場“馴龍大戰”,這場“大戰”不僅葬送了後華為時代高端市場空白化的快速路,還拉低了部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品牌力。

《淮南子·覽冥訓》中又有“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華為正是因為自研麒麟晶片系類以及對于系統流暢度打磨的成功度,才使其脫離“中華酷聯”,并且在高端市場一度與蘋果不相上下,自然使得國内手機使用者對于其他手機廠商也有着更高的期許。

而華為曾經的輝煌也見證了,全球手機行業内,誰擁有者最先進最核心的技術與研發力,則未來誰就能在一衆廠商中突出重圍。

3.線下管道依舊為王

在網際網路與網絡購物普及的今天,線下管道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依舊是不可小觑的點。

由2021年中國移動端實驗室公布的《2020第二期5G終端消費趨勢報告》來看,我國手機使用者換機周期平均達到25.3個月,比2019年第一期報告加長了1個月。

可見,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手機作為一個長周期、高頻率使用的産品,能否給其一個直覺的感受與購買前的試用體驗感尤為重要,這也就凸顯了線下管道的優勢。并且,對于絕大數消費者來說,線下店面的密度更是代表了其品牌知名度高低、維修售後是否友善等等。

尤其是從銷量來看,據CINNO Research 每月手機銷售資料顯示,主打線下的OPPO與vivo2021年度前11個月,分别以約6057萬部和5390萬部的銷量位居國内智能機市場銷量排名第一與第二。

而當年與小米同定位為網際網路品牌的榮耀,脫離華為後,憑借着現有股東中包含着30多家管道商,在2021年第三季度中,市場佔有率短暫地超越了小米,排國産手機廠商第三名,由此可見線下管道的重要性,或許這也是小米近兩年為什麼如此大力度發展線下門店的原因。

是以說,後智能手機時代,在整個國産手機行業的困局裡,品牌力、研發力與管道方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小米、OPPO、vivo與榮耀,無論誰先邁出去那一步、完善全鍊條,都将代表着國産手機行業一個新的開始與标杆。

“反内卷式”進階,國産手機揮别“青春期”?

經曆了2021年國内手機行業内卷、挫折與大洗牌,國産手機廠商逐漸從盲目跟風的沖動到自尋價值的沉穩。正如少年揮别青春期,由“理想原則”的着重堆砌走向“現實原則”體驗流暢度,去完成一場“超我”與“自我”的和解。

小米或許是這場和解中最具代表性的那個。作為曾經把智能手機價位拉下來的品牌,把内卷發揮到極緻或許是小米一貫的作風,“成本效益”自然是很多使用者對于其根深蒂固的影響。

然而,成也與此敗也與此。當“高端”與“成本效益”挂鈎,小米隻能本着“理想主義”在沖刺高端的機型上瘋狂堆料,以以往拉下智能手機價位的方式,想把價位拉上去。然而,卻忽略了現實中配置本就拉滿的高端手機使用群體們的真正訴求,是體驗上的流暢性與生态的和諧度。

就正如iPhone X之前的蘋果手機用的并不是最好的螢幕、成功拿下高端的華為mate40系類,也因螢幕受人诟病,但是對于蘋果與華為的使用者來說,兩家的系統生态與自研度才是使用者選擇的原有。反而小米用最好的螢幕、最新的高端晶片、頂尖的影像模組、揚聲器把使用者期待拉到最高點時,使華為/蘋果首次跳轉到小米的高端機型使用者再一次拉大了心理落差。

不過小米是聰明的,不被現實所接納就去接納現實,把挫折變成經驗,正如愛默生所說:“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着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從小米11系列的釋出會到近期小米12的釋出會足以看出來差别,當釋出會上在講完索尼傳感器後,開始講起來了自己的計算攝影、首發自研充電晶片小米澎湃P1、小米MIUI 13系統蛻變,說明小米已經擺脫用供應鍊來定義産品、用供應鍊在宣傳産品,開始講述自身的技術與能力,從小米12X與小米CiVi 的釋出,也可以看出小米逐漸放下堆料至上的“内卷時代”,開始滿足于使用者自身對于現實體驗感的需要。

當然小米與自身的“和解”隻能算是國産手機成長道路上的一個縮影,努力活下來的華為是如此、想重回大衆視野的榮耀是如此、想揮别曾經使用者刻闆印象的OPPO與vivo亦是如此,國産手機都在青春成長的路上蛻變着、各自熠熠生輝。

未來的黃金時代:一場“自我”交涉的長途?

在成長裡的“良性”自我審視中,國産手機品牌想要開啟屬于自身未來的黃金時代,需要去完成自身品牌力的進階,更要鞏固好自身競争力與護城河的建設,這将是一場與“自我”交涉的長途拉鋸。

随着消費者對于手機體驗感與手機廠商自研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智能手機的疊代已經不是前些年短期比拟像素的提升、快充的進階或換上一套最優秀的螢幕與攝影模組那麼簡單,尤其是面對于常年被冠以“組裝廠”的國産手機廠商們,這就需要各家長期的技術累計與研發投入,去造就屬于自有生态,把“特點”做到極緻,才會有未來。

就像OPPO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永明所說:“一個科技公司,如果沒有底層核心技術,就不可能有未來。沒有底層核心技術的高端産品,更是空中樓閣。”

雖然,路程長遠;所幸,國産手機廠商們都已經在路上。

一個月前,OPPO在未來科技大會上釋出了首個自研晶片MariSilicon X,交出了自己曆時3年耗資500億“造芯”的初步成果。從技術上看作為NPU晶片,MariSilicon X有着強大的AI計算能效、HDR、實時RAW計算和最大化傳感能力的RGBW PRO,這些無疑能将OPPO的影像系統提升一個質的飛躍。

對于OPPO來說MariSilicon X晶片也隻是一個開始,圍繞着晶片的技術特性,要配适不同的SoC平台,不同的CMOS與第三方軟體等,去建構自身完整的應用生态,還要不斷的市場投放,經過不斷的市場回報與修改,才能讓OPPO的自研體系走向一個良性循環的造血,畢竟先進科技力的創造與保持是一個長期主義的事情。

另一邊,作為消費者眼中“藍綠兄弟”的vivo也釋出了oriain OS 原系統,使用原子動效引擎,使得讓更多的應用實作背景常駐,做到多任務無縫切換,對手機體驗感方面進一步更新。并且,在這個充滿着網絡安全的時代,人性化的把安全與隐私為使用者落到了實處。

當然,或許作為NPU晶片無法比拟SoC的複雜性與難度,oriain OS 原系統也同iOS、鴻蒙OS等有所差距,科研沒有一蹴而就的案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無論是小米、OPPO、vivo、榮耀,在這個過程中,都會出現許多質疑。就像是華為海思麒麟晶片的研發,K3V2的梗,至今都還在流傳,但是K3V2的班底與經驗,也造就了樹立起來華為研發能力的麒麟9000晶片。

是以說,無論是在質疑聲中的那些,還是在贊美聲的那些,他們都在時代洪流中以自身最好的姿态去推動與完成新一輪的變革,去往成為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的路上。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在那個令人憧憬的黃金時代裡,除了華為海思與紫光展銳,手機編年史裡會出現更多國産廠商的名字。當然,不僅僅包含于晶片,是國産廠商從未登頂的所有高地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