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江萬裡:皆知文天祥,誰識愛國相

宋末那段逐漸走向亡國的曆史讀來很是慘痛,特别是最後的崖山戰敗,十數萬人投海,甯死不降,誓死不當亡國奴,于是,屍漂千裡,讓一路屠人屠城而來,殘忍無比的蒙古人都驚得目瞪口呆。

這其中有著名的“宋末三傑”被大家所熟知,陸秀夫背小皇帝投海,張世傑于第二天獨自駕船自沉風暴中,文天祥三年後在北京被戮柴市;但是,在他們之前有一位丞相,能走不走,率全族人丁投水死節,這便是被稱作宋末愛國丞相的江萬裡。

現在知道江萬裡的人着實不多,江西有些地方有“萬裡路”,但那是紀念江西著名詩人楊萬裡的,畢竟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太知名了,而這江萬裡的詩文傳世不多,曆朝在宣傳上也有欠缺,是以使得這為國盡忠的一代宗師聲名不彰。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江萬裡,字子遠,号古心,南康軍都昌人,即今江西九江都昌人,進士出身,是南宋著名愛國丞相和民族英雄。他是南宋末年的士林領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三次為相,宦海幾度沉浮,他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直言敢谏,憂國愛民;在國破家亡之際,毅然率全家赴死,誓不折節,時恭帝聞之,辍朝志哀,并诏贈太傅、益國公,後加贈太師,谥文忠。

史載他家學淵源,從小就“神隽有鋒穎”, 他從父教,學《易經》,連舉于鄉,18歲赴白鹿洞書院深造,師從朱熹的弟子林夔孫學習程朱理學。

及貢入太學,當時還是太子的宋理宗趙昀對他就很是賞識,特書“江萬裡”三字于幾硯間;他登進士第,應殿試所作策論為《郭子儀單騎見虜》,文中抒發了他對郭子儀不顧個人安危,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操的景仰之情,主考官閱卷為之動情,欣然批道:“立意新而措詞妙,高古文也。”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江萬裡生性耿介,剛直不阿,從不趨炎附勢,他踏上仕途後便在宦海中沉浮不定,多次為小人所算;但無論是位高權重之時還是貶谪為民之期,皆本色不移,始終是憂國憂民,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這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釋。

在我們的印象中,宋自秦桧以後,擔任宰相的不是投降派就是奸臣,無論是湯思退還是丁大全,無論是賈似道還是史彌遠,即使是那主戰的韓侂胄,也是因個人道德方面種種的欠缺而被世人非議,唯有這江萬裡和他的弟子文天祥,被後世奉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官方稱其這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之楷模。

文天祥是江萬裡的再傳弟子,江萬裡作為著名的學者,他一生都在興辦教育,提攜後進,史書稱江萬裡“問學德望,優于諸臣”,“議論風采,傾動一時”。

他在教育上最大的功績,是創辦了延續千年的白鹭洲書院等三個書院,在曆朝科舉中,共培養出包括文天祥在内的17名狀元和近三千名進士,其他名士學者不計其數,所取得的業績實為中國古代書院之最。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文天祥對他這位老師那是相當地尊敬,賞贊有加,說他是同範仲淹和司馬光齊名的學問大家,即“修名偉節,以日月為明,泰山為高;奧學精言,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

江萬裡作為正色立廟堂的直臣,在他周圍是一堆圍着皇帝轉的奸佞小人,而他是以“君子隻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為行為準繩,必然會得罪這些趨炎附勢之徒。

在宋理宗朝時,他母親病危,然而他因公務繁忙,實在是脫不開身,于是便讓其弟弟返鄉看望,及他回家時母親已病逝。于是,有人便上奏參他是“不忠不孝”之無名節之人,加上原本很賞識他的理宗也覺得他太過于剛直,對他也有所疏遠,于是他被削職為民,在家賦閑竟達12年之久。

及至宋度宗即位他才被重新啟用為相,他力主抗元,但不幸的是,此時正是權臣賈似道權傾朝野之時,以江萬裡的為人和處事風格如何能與其共事,是以不久他又被罷官回鄉。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等到了襄樊被圍,國之将亡之時,這皇帝才又想起了他,又聘他任丞相并持兵權,卻又受賈似道掣肘而無力回天,并被再度罷相,而此時的他已是高齡之人了。

随着襄樊淪陷,臨安不保,蒙人鐵蹄漸近,很多号稱國之棟梁的文臣武将紛紛尋找出路,一時投降之人多多,江萬裡抱着必死之決心,對前來探望的學生文天祥道:“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囑予國事并寄予殷切的希望。

後宋末砥柱戰将張世傑專程前來拜訪并求教江萬裡:“國事如此,丞相何如?”江萬裡答道:“力不能報朝廷,惟有死耳!”張世傑聽其言,頓首道:“丞相之言是也。”乃把酒對天盟誓:“吾當盡職。如國不保,自當盡忠報國!”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襄樊一失,臨安屏障皆無,江萬裡知他所處的饒州亦難幸免,他不是脫逃隐居,而是“從容坐守以為民望”,他在家的後園挖了一口大水池,池亭名曰“止水”。

“止水”即為停止流動之水,江萬裡此時面對亡國在即,無力回天,空悲切,徒怅然,他靜如止水的表面其實是難掩心中憤然之波濤,他所掘之“止水”池,乃是他即将為國盡忠的葬身之地,表示的是他與國共存亡之決心。

蒙人攻破饒州,元兵将進宅時,江萬裡方才起身,“大勢不可支,餘雖不在位,當與國共存亡!”他攜子從容赴水而死,時年78歲;随後家族之人共180餘人皆投水而亡,史載:一時“屍積如疊”, 其弟江萬頃被捕後,大義凜然,至死不降,遭肢解遇難。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這是怎樣的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幾乎是崖山十數萬人蹈海殉難的先聲和預演,每每想着這一場景,後脊便滲出汗來,不能卒讀。

對江萬裡死難後人所論甚多,因為他的故鄉都昌山高林密,地僻荒遠,為何他不退而隐之,反而去通衢之饒州為之所,後世對此是百思不得其解,對此,我覺得明太常寺少卿王世懋的話最有說服力,他在《濟忠祠碑記》中曰:

“方公之左相于朝也,知宋事已不可為,而權相賈似道實撓之政,度非公所能勝,始以其身而退。退而不之乎深山窮谷,海上無人之境。而就夫所謂四達之饒而室焉。蓋公既以免其身為誤國之臣,而又恥其身為亡國之臣,鑿池而亭之,命曰‘止水’,而公之意必一死自靖也審矣。”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江萬裡早就做好了死的準備,作為一名理學的重要領袖,在亡國之時,隻有以死報國,别無它途,他雖老邁,無力去征戰禦敵,但是,他是絕不會在異族的高壓下苟活的;在國破家亡,無力回天之時,他是希望以自己的死節去喚醒群眾,繼而達到“天下忠義節烈之士聞風而起,聚集萬千衆人之力,保江山社稷不移腥膻,道德文章不堕宇内”之目的。

江萬裡之死,朝野聞知皆為之震驚。“餘朝大夫其所識與不識者,聞之莫不傷心流淚”;當文天祥知道詳情後,曾集杜詩句以為奠,“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與天遠,屈注滄江流。”

兄宰相,弟尚書,聯璧文章天下少;

父成仁,子取義,滿門忠孝世間稀。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這是一幅寫在江萬裡家鄉老屋門前的楹聯,上聯反映了當年江萬裡兄弟皆朝廷重臣,士林魁首的地位;下聯是說江家全族人丁,投水赴死的慘烈。

江家在當地是大族,望族,江萬裡死後,其家族在外的子孫中,秉江萬裡忠勇之志,奮力抵抗蒙人入侵,雖力微勢薄,但其心九死而不悔,在後來的抗争中,号稱“十二齋”的12位子侄俱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滿門忠烈。

江萬裡的氣節,正是集中展現在内憂外患國難當頭的關鍵時期所表現出的這種民族大義上,這是一股甯死不屈的浩然正氣。八年後,在北京獄中鬥争三年的文天祥,從容向南而拜,引頸受戮,其大義凜然之氣,同老恩師江萬裡如出一轍,我想,如果江萬裡九泉有知,當含笑瞑目了。

被譽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對江萬裡是欽佩有加,他在《止水亭銘》中贊揚道:“江公之名,與水同清;江公之節,與水同潔。水則清清,人則英英。千古此人,千古此銘。”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江萬裡為官清廉,為人坦蕩,豁達耿直,無論為地方官抑或是在朝堂,都嚴于自律,他曾作有《船經臨江風浪大作以詩投之》一詩,我們從中便可以看出他為官的準則:

萬裡為官徹底清,心中行止甚分明。

生平若有虧心事,任向波間深處沉。

江萬裡的道德文章名重一時,《宋史》稱其曰:“器望清峻,論議風采傾動于時”,但可惜的是,他的詩文和文集未能流傳于世,幾乎全部佚失,以至于我們現在無法窺見其風采,這也在很大程度影響了後世對他的了解,畢竟,認真讀《宋史》之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有時我在想,自古皆言“文以載道”,其實也可以說是“文以載名”,如果江萬裡也有如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樣的詩作傳世,亦當不輸其名!

江萬裡:南宋亡國之際率全族投水赴死的愛國丞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