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最近

湖南省博物館重磅推出兩大原創展覽

王者歸來——中國古代青銅器巡禮

至純至美——湖南省博物館藏單色釉瓷器展

其中,“王者歸來”展更是彙集

10多家文博機關的

280件青銅重器

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

典藏青銅瑰寶

從中可以窺見商周青銅器的莊重典雅

以及漢至明清青銅器的傳承和變化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01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中國青銅時代是一個輝煌而獨特的時代。在這一時代,青銅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器體莊重古雅,器形千姿百态,紋飾奇谲瑰麗。尤為重要的是,青銅器的銘文筆法雄奇,結體嚴正,記載了天子祭祀、賜土封王、諸侯交往、開疆擴土等國家大事,正與文獻典籍互相印證。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青銅禮器與兵器直接應用于商周禮制中、參與國家政治的狀況:古人以青銅器祭祀祖先神靈,建構禮樂制度,差別尊卑貴賤,并以青銅兵器強力維持秩序。青銅器見證了中華文明之初的秩序大建構,也奠定了此後三千年中國皇權社會的禮制根基。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青銅時代結束之後,青銅器及其代表的宗法、禮樂文化依然在中國社會占據着重要的地位。青銅鑄造工藝繼續向前發展。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自漢至唐,青銅器延展了日用功能,同時廣泛地運用了鑲嵌工藝、大小焊等新的技術,并緊随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思潮,發展出新的特征。宋元明清都曾再現“三代”的禮樂制度,朝廷大量鑄造仿古銅器,完備祭祀制度。又結合“膽銅法”煉銅、琺琅等新工藝鑄造輕巧美觀的新型青銅器,将造型藝術、生活實用、時代理念融入到青銅精品之中,推動青銅器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展覽共分為“王的時代”“國之大事”“廟堂之下”“古典餘輝”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王的時代

“王的時代”,表現了随着合範法等鑄造工藝的發展,青銅禮器日漸規範化、規模化,到商周之際成建制出現,這不僅是“青銅時代”的崛起,也是中國社會儀禮、儀軌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西周早期發展了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禮樂制度及井田制等制度,周王為天下共主,依次下行形成“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家國同構”的穩定結構就此成形。

青銅器在實際運用中展現并記錄了這些制度。到了西周中後期及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勢力漸漸衰弱,“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僭禮用器、造器屢見不鮮。各諸侯國都發展出了具有本土藝術特色的青銅器,出現了青銅冶鑄的再度繁榮。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獸面紋單柱爵——飲酒循禮 商代早期 高17.9厘米,長15.8厘米 征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人面紋方鼎——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的瑰寶 商代晚期 高38.5厘米,長29.3厘米,寬23.7厘米 1959年湖南省甯鄉縣(今甯鄉市)黃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三星堆青銅人頭像——謎一樣的男子 商代晚期 高41.5厘米,橫徑20厘米,縱徑17.3厘米 三星堆遺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 (lù)”簋 ——對周王朝冊命儀式及制度的記錄 西周中期 高19.5厘米,口徑22厘米,座高6.5厘米 傳陝西省寶雞市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動物紋提梁卣——“卣王” 春秋 通高50厘米,口徑24.4厘米,腹徑38厘米 1988年湖南省衡陽市赤石出土 衡陽市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錯金銀鎏金雲紋鼎——歲月流金 戰國 高21厘米,口徑16厘米 征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第二部分

國之大事

祀(祭祀)與戎(戰争),是邦國、王國乃至皇朝政治的重大事件。第二部分“國之大事”通過一系列反映祭祀和征戰的器物,說明了“禮”與“兵”是早期青銅器的主要功用。

自商周時代始,逐漸确立了以鼎、鐘為核心禮器的“列鼎制度”和“樂懸制度”,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政體。即使後世青銅器功能不斷延展,青銅器依然具備超乎器物之上的制度文化意義。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司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镂空人面紋钺——遠古威嚴的表情包 商代晚期 長31.8厘米,寬35.7厘米 1965年山東省益都縣(今青州市)蘇埠屯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象紋獸面紋大铙——“铙王” 商代晚期 高103.5厘米,甬長36.3厘米,銑寬69.4厘米,重221.5千克 1983年湖南省甯鄉縣(今甯鄉市)黃材鎮月山鄉轉耳侖出土 長沙市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天亡”簋——銘記武王伐纣的重器 西周早期 高24.2厘米,口徑21厘米 傳清道光年間陝西省眉縣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逨(lái)”鐘——弘揚天子美德的樂器 西周晚期 高62厘米 1987年陝西省眉縣楊家村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許公”簠(fǔ)——許國公主的嫁妝 春秋中期 高18.4厘米,長34厘米,寬21厘米 征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越王州句”劍——王者之劍 戰國 長56厘米,寬4.5厘米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廟52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三部分

廟堂之下

“廟堂之下”主要展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禮器和展現貴族日常生活的佩劍、銅鏡、銅印、銅車馬飾等青銅飾品。春秋戰國時期,随着諸侯、士大夫、家臣及新興軍功貴族勢力的不斷壯大,青銅器的使用制度也向前發展,禮器原有的神聖性與專屬性被打破,青銅器除了應用于廟堂、國事,也更為廣泛地出現在貴族階層的家族祭祀、宴飲、射禦、畋獵等諸多場合。與此同時,青銅小件等日用品也流行于世,進一步延伸了青銅器的世俗用途。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鳥形蓋瓠壺——“尚禮”之用 春秋中期 高34厘米 征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獸首銅匜(yí)、蟠虺紋銅盤 ——沃盥之禮的展現 春秋中期 匜長22.6厘米,高11厘米;盤口徑37厘米,通高13.6厘米 1986年湖南省嶽陽市鳳嘴形山1号墓出土 嶽陽市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王子臣”俎——楚國王子用器 春秋晚期 高22厘米,長30厘米,寬13—15.5厘米 征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蠶桑紋尊——古越人田園生活的記錄 春秋 通高21厘米,口徑15.5厘米,重2.75千克 1963年湖南省衡東縣霞流市(今霞流鎮)湘江岸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蟠虺紋銅鑒——臨鑒照影 春秋 高14.3厘米,通寬38.3厘米 1965年湖南省湘鄉縣(今湘鄉市)牛形山27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羽狀紋地八葉四山紋鏡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 戰國

直徑4.4厘米,邊厚0.4厘米 征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燕客”銅量——楚國标準量器 戰國 通高13厘米,口徑15厘米 1984年湖南省長沙市征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第四部分

古典餘輝

“古典餘輝”着重展現了自漢至唐,青銅器制造技術繼續向前發展,青銅器也一直緊随時代思潮,融合發展出新的特征,例如展現漢代神仙思想的博山爐,反映民族融彙及東西交流、具有異域風情的青銅器,還有青銅造像等。

到了宋代,随着以“再現三代”為目的的文化複古運動興起,确立了仿古銅器為宗祠祭祀用器,再次出現了銅器制造高峰。經過元、明、清的傳承和發展,新出了宣德爐等銅器品類,銅制日用器及清玩小件也更為普及。“吉金”穿越古典時代的輝光映照,為中華文化增添了絢爛的一筆。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彩繪雁魚釭(gāng)燈 ——2000年前的環保燈 西漢

高52.5厘米,長33厘米 征集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胡人牽馬銅俑——東漢民族融合的見證 東漢 胡人俑高43.7厘米,重6千克 馬俑高51.5厘米,長45厘米,重12.15千克 湖南省衡南縣道子坪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磚座舞蹈人物青銅俑——自帶光芒的靈魂舞者 南朝 通高27.5厘米 1983年湖南省津市市孽龍崗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黃鐘清”鐘——皇家編鐘 北宋 殘高25.0厘米,舞修16.5厘米,舞廣14.5厘米 征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鎏金銅佛像——無畏之印 遼 高37厘米 征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陶澍(shù)家祠禮器 ——湖湘宗祠之禮的展現 清道光六年(1826)征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笾:通高26厘米,口徑15.8厘米

爵:通高22厘米,流長15.5厘米

豆:通高28.2厘米,口徑10.9厘米,足徑16厘米

铏:高17.9厘米,口徑15.2厘米

簋:高15.9厘米,口徑21.7×16.1厘米

四季流轉,如人面紋方鼎不動聲色的臉孔;

祖先的功德,镌在青銅上便刻骨銘心,雨打風吹也未曾湮滅。

鼎、簋、尊、罍、觥、爵……酹山川歲月,敬宗親貴客,定天地人間之秩序;

戈、矛、钺、刀、劍……将士們擺開陣仗,先禮後兵。沙場寒光凜凜,金鼓聲聲震天動地,西風獵獵,纛旗飄飄,最終有道者勝。

铙、鼓、鐘、磬……傳華夏之音,亘古的長歌,至今仍在耳邊依依回響。

那是長達兩千年的中國青銅時代,是中華文明之初的禮制大建構。

它們是青銅,也是王者。

似歸來,卻未曾遠離……

展覽資訊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展覽日期:2021年12月30日-2022年5月18日

展覽位址:湖南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

全價票:50元/人

主辦機關:

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

協辦機關: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衡陽市博物館、嶽陽市博物館、湘潭市博物館、株洲市博物館、甯鄉市炭河裡遺址管理處、雙峰縣文物局

02

從古至今,單色釉瓷一直是中國瓷器的重要品類,代表了中國最傳統的審美觀念。純淨素雅的單色釉瓷,深受中國古代皇家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展覽精選館藏單色釉瓷器200多件,分為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褐瓷、綠瓷、紅瓷、黃瓷、藍瓷九個部分,為觀衆講述瓷器釉色裝飾的發展曆程,展現瓷器釉色裡的中國色彩。

雨過天青 翠峰春水——青瓷

青釉瓷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劑的高溫單色釉瓷。一般來講,釉中氧化鐵的含量在1%-3%。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已出現原始青瓷。經過漫長的探索,至東漢時期,長江中下遊地區創燒出成熟青瓷,以浙江越窯、湖南嶽州窯、江西洪州窯等為代表。三國兩晉南朝時期,南方青瓷獨領風騷,其燒制技術在南朝晚期傳入北方。隋唐時期,南方青瓷繼續發展,越窯在晚唐創燒出秘色瓷,代表了唐代青瓷的巅峰,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宋元明時期,南北方青瓷并駕齊驅,交相輝映,北方有陝西耀州窯、河南汝窯等,南方有浙江龍泉窯、南宋官窯、湖南衡州窯等。至清代,景德鎮青瓷一枝獨秀,仿燒曆代名窯青瓷,集前代之大成。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東漢嶽州窯青瓷四系罐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南朝嶽州窯青釉刻蓮瓣紋碟

類銀類雪 潔素瑩然——白瓷

白釉瓷是在改進青瓷燒造技術的基礎上創燒的,胎釉中的雜質比青瓷更少。一般來講,白瓷釉中氧化鐵的含量低于1%。目前最早的白釉瓷發現于東漢時期的湖南地區,北方地區北朝後期少量燒制,隋代出現成熟白瓷,邢窯、定窯、鞏義窯是白瓷燒造的典型代表。宋元明清時期,白瓷燒制技術進一步傳播,南方地區景德鎮窯、德化窯等成為燒制白瓷的名窯。白釉瓷的創燒、發展與成熟是中國古代瓷器的一項重要技術革命,為色釉瓷的多元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對世界範圍内制瓷業的生産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東漢白釉豆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南宋定窯白釉三足爐

饒玉之美 似白還青——青白瓷

青白釉瓷是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的色釉瓷,又稱影青瓷,創燒于五代,是南方地區仿燒北方白瓷的結果。以景德鎮窯産品最負盛名,其特點是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色白中泛青,溫潤如玉,有“饒玉”之稱。青白瓷屬于典型的堿鈣釉或鈣釉,燒成後釉層透明度高,玻璃質感強。五代至宋,南方地區生産青白瓷的窯口有江西景德鎮窯、白舍窯、吉州窯、七裡鎮窯,安徽繁昌窯,湖南醴陵窯、益陽羊舞嶺窯,福建德化窯、南安窯等,形成了大規模的青白瓷生産體系。元明清時期,青白瓷繼續生産,産品技術與品質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元湖田窯青白釉牧童騎牛水注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清光緒景德鎮窯青白釉蓋罐

黛似蒼穹 玄英增華——黑瓷

黑釉瓷是以富含氧化鐵及少量錳、鉻等氧化劑為呈色元素的單色釉瓷。一般來講,釉中氧化鐵的含量高達8%以上。黑釉瓷最早創燒于浙江德清、上虞一帶,東晉時的德清窯已能生産色黑如漆的雞首壺、盤口四系壺等。至隋唐五代,長沙窯、壽州窯、邛窯等均燒造黑釉産品。宋元時期的黑釉瓷,以南方地區建窯、吉州窯為代表,因“茶色白,宜黑盞”的鬥茶之風而興盛,産品品質上乘,釉色烏黑锃亮,北方則以定窯黑釉瓷最為出色,陝西、河南等地均有仿燒。黑釉瓷是中國古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至今仍備受推崇。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唐長沙窯黑釉瓜棱執壺

褐貴淳厚 拙藏其輝——褐瓷

褐釉瓷是一種以鐵為主要呈色劑、介于青瓷和黑瓷之間的高溫單色釉瓷。一般來講,釉中氧化鐵的含量在3%-6%。褐釉瓷與成熟青瓷同時出現,創燒于東漢時期,如湖南湘陰窯、浙江德清窯等均有褐釉産品,且品質較高,技術成熟。後來的每個曆史時期,全國各地都有褐釉産品的燒造,因制釉原料的不同,褐釉呈現出不同的色階。唐代長沙窯出現了褐釉與青釉疊加使用的雙層釉工藝,使褐釉更加明亮。宋代定窯的褐釉産品,俗稱“紫定”,釉層較薄,釉色凝潤,技藝精湛。清代名品紫金釉瓷,以宮廷禦用瓷為上品,制作精良,釉色深沉靜穆,代表了褐釉瓷發展的又一個高峰。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唐長沙窯褐釉葫蘆形執壺

苑綠幽奇 意趣秒生——綠瓷

綠釉瓷是一種以銅為主要呈色劑的單色釉瓷,一般在氧化氣氛中燒成。早在漢代就出現了低溫鉛綠釉陶,大多作為随葬明器,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出高溫綠釉瓷。目前最早的産品為唐代長沙窯和邛窯綠釉瓷器,呈色瑩潤,乳濁感強,多為日常用器。宋代定窯的綠釉産品,俗稱“綠定”,彌足珍貴。明代中期出現瓜皮綠釉,如西瓜皮之綠,顔色純正,勻潤鮮嫩。清代綠釉瓷進一步發展與創新,出現很多新品種,如郎窯綠、松石綠、秋葵綠等,集前代之大成。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清雍正綠釉暗八寶紋盤

雨後霁霞 精琢紅玉——紅瓷

紅釉瓷分為以氧化銅為着色劑的高溫紅釉瓷和以鐵為着色劑的低溫紅釉瓷,高溫紅釉瓷一般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目前發現最早的高溫紅釉瓷出自唐代長沙窯,邛窯亦有燒造,宋代廣西永福窯繼承了高溫銅紅釉工藝。金代河南鈞窯燒出了窯變鈞紅,釉色紅中閃紫。明早期景德鎮創燒出寶石紅釉,呈色鮮豔,極為珍貴。明中期以後,高溫紅釉瓷燒造工藝逐漸下降,至嘉靖時,宮廷不得不下令以低溫礬紅釉取代。至清代,紅釉品種更加豐富,技藝更加精湛,如郎窯紅、豇豆紅、霁紅、珊瑚紅、胭脂紅等,開一代未有之奇。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明宣德寶石紅釉盤

黃承天德 最盛醇美——黃瓷

黃釉瓷分為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黃釉瓷和以氧化銻為呈色劑的低溫黃釉瓷。目前發現最早的高溫黃釉瓷出自唐代壽州窯,宋元時期發展低迷,明代黃釉瓷再次興起,宣德黃釉發色沉穩,常作為青花的底釉使用,弘治時期出現“嬌黃”釉瓷,釉色嬌嫩,為一代名品。“嬌黃”等低溫黃釉瓷器均為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白瓷,然後再施黃釉,入窯低溫焙燒而成。由于采用澆釉手法,是以又稱“澆黃”。至清代,黃釉瓷器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濃淡不一的黃釉,如鳝魚黃、鵝黃、檸檬黃等。黃釉是明清宮廷專用的一種釉色,且宮廷内部又因身份不同而使用不同品種的黃釉瓷,等級森嚴。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清康熙黃釉罐

洗淨鉛華 藍韻流香——藍瓷

藍釉瓷分為以氧化钴為呈色劑的高溫藍釉瓷和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低溫藍釉瓷,早在唐代就出現了以氧化钴為呈色劑的低溫藍釉陶,唐三彩中亦有低溫藍彩,元代才出現了高溫藍釉瓷,钴料均為西亞進口青料。這種高溫藍釉瓷數量較少,有些用描金裝飾,極為珍貴。金元時期出現了低溫藍釉瓷,如孔雀藍釉、琺華釉等品種,常見于北方窯場。明清時期的藍釉瓷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現了灑藍、寶石藍、天藍等新品種,有些使用了西方顔料,工藝新穎,制作考究,品質上乘。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明嘉靖藍釉暗龍紋碗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清乾隆霁藍釉爵杯

單色釉瓷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才形成今天色彩斑斓的局面。東漢時期,中國南方創燒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随後,白瓷技藝斷裂,黑瓷在褐瓷基礎上創燒,青瓷蓬勃發展,并在南朝晚期傳入北方。北方改進青瓷技術創燒成熟白瓷,逐漸形成隋唐時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唐代還出現了綠釉、黃釉、紅釉瓷,其後綠釉持續發展,黃釉技藝斷裂,直至明代發展出新的黃釉工藝。紅釉為偶然燒成,元代才掌握燒造技術。明清時期,單色釉瓷器迎來發展高峰期,釉色品種層出不窮,成就非凡。

縱觀單色釉瓷的發展史,燒制技藝有傳承創新,有倒退斷裂,過程複雜曲折,展現了中國制瓷工匠推動釉色演進的智慧與艱辛。至純至美的釉光裡,閃爍着中華文明的璀璨和輝煌。

湖南省博重磅大展,王者歸來!至純至美!

展覽時間:2021年12月30日起

展覽地點:湖南省博物館(三樓陶瓷專題展廳)

參觀前請提前預約登記并做好個人防護

資料來源:湖南省博物館(吳小燕 郭三娟)

-END-

文博圈投稿:[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