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株連三族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為什麼魏延死後家族會受此極刑?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将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将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将,鎮守漢中十年。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将軍。随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之後,他曾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

但是,魏延此舉卻遭到了向來謹慎的諸葛孔明的反對。建興十二年(234年),孔明病故五丈原後,因為某些未知的原因,魏延決定接過蜀軍主力的指揮權。然而,諸葛亮臨終之前,已做好了後續的部署,以至于,在其病故後蜀軍主力由楊儀帶回蜀國,魏延無法實作自己的計劃。

株連三族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為什麼魏延死後家族會受此極刑?

盛怒之下的魏延,帶領自己的嫡系部隊焚毀棧道,堵在蜀軍主力的必經之路上,截住了楊儀。魏延以諸葛孔明的喪事作為借口,向楊儀興師問罪,并将沖突進一步激化。魏延此舉激怒了蜀軍衆将,在這場沖突中馬岱殺掉了魏延。在魏延死後,他的行為被定性為謀反,按照蜀科律法,其三族被誅滅。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托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陷害,是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并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是以,隻逃不戰,最後終于被追殺。

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相比之下,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更為可信。初看《三國志》時,這一段内容讓我覺得雲裡霧裡。按理說,株連三族是十惡不赦的大罪,自古以來隻有篡權謀逆或裡通敵國才會被判處這種極刑。

株連三族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為什麼魏延死後家族會受此極刑?

那麼,魏延究竟犯了什麼罪呢?為什麼普遍認為魏延是反賊呢?

這裡,必須要申明一點,後腦長有反骨是小說中的說法,正史裡并沒有相關的記載。魏延究竟是謀反還是通敵,我們隻能從一些細節中推敲他的立場。在魏延本人看來,丞相一命嗚呼後,他便成為蜀軍中的頂梁柱了,作為蜀國最後一道屏障的他理應掌握所有兵權。

隻不過,魏延做夢都沒想到丞相臨終之前早已做好了安排,蜀軍的指揮權被交接給了楊儀。更讓魏延難以接受的是,地位不低的他竟然淪為楊儀的“斷後将軍”。然而,接下來魏延的行為就非常耐人尋味了。如果他僅是不願意屈居人後的話,完全沒必要燒毀蜀軍主力的後路,堵在楊儀的必經之路上興師問罪。

不論如何,魏延此舉雖然是針對楊儀本人,但是,他已煽動了身邊的将士違抗上命,這種情況在古代已屬于“亂軍之罪”。試想,若魏延的計謀得以實施,那麼,蜀漢所損失的,恐怕不止楊儀一人,連蜀軍的主力也要死傷慘重,幸好楊儀早已做好了準備。

株連三族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為什麼魏延死後家族會受此極刑?

魏延率兵焚毀山路時,楊儀就已經開始準備鑿山通路了,魏延根本沒機會與楊儀發生生面沖突。故此,這起内亂中蜀軍并未出現折損。客觀來看,不論是魏延煽動麾下的士兵,還是阻擋了蜀軍主力的行進路線,這些行為都已足以将其以軍法處決,這是不可饒恕的。

換句話說,不論魏延有沒有謀反,他的行為都已将他推向了萬劫不複的境地。這一點,與魏延是否針對楊儀并無直接關系,因為,他已影響到了蜀漢的安危。像魏延這種因為一己之私,而拿國家的利益當作籌碼的行為,放到任何朝代任何政權中都是不會得到寬恕的。

更何況,當時魏延謀反的流言已傳遍了蜀國,他的行為無疑成了坐實流言的證據。以魏延的軍事能力來說,解決掉楊儀根本不存在難度,可是,他為什麼仍敗在了楊儀手裡呢?

株連三族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為什麼魏延死後家族會受此極刑?

這就是他政治嗅覺方面的問題了。

魏延單純地認為,自己的對手隻有楊儀一人,卻忽略了繼諸葛亮之後另一位行使權力的大臣蔣琬。其次,在諸葛亮過世之後,魏延并沒有為丞相治喪,沒有将這件事當成要務優先解決。畢竟,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力不言而喻,若不先讓丞相入土為安,魏延勢必會失去主動權。

故此,魏延在與楊儀對壘時,王平隻用了一句話,便讓魏延的部衆作鳥獸散了。王平說的是這樣一句話:“丞相剛剛過世,屍骨未寒,你竟然敢做出如此叛逆之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已讓被魏延煽動的士兵們變得清醒起來。就這樣,失去了先機的魏延,處處受制于人,最後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中。

魏延的軍事能力是值得承認的,他對蜀漢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那麼,既然他并沒有做出通敵叛國的勾當,僅因為與其他大臣發生了暴力沖突,就将這樣一位功臣誅滅三族,是不是有點殘忍了呢?

株連三族是十惡不赦的大罪,為什麼魏延死後家族會受此極刑?

如果,用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待這件事,的确是這樣的。不過,我們卻不能用今天的标準來衡量前人。魏延的所作所為,對于蜀漢來說意義重大。可以說,諸葛亮之死與魏延謀反接連發生,讓蜀國蒙受了巨大的打擊,諸葛亮與劉備締造的基業由此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饒是諸葛孔明深謀遠慮,可畢竟他沒有未蔔先知的能力。想來,諸葛亮在九泉之下目睹接下來蜀漢發生的種種後,定是難以瞑目了。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