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國際形勢風雲突變,清王朝的統治更是岌岌可危。面對内憂外患的窘境,清政府不得不大力重用漢人大臣。在亂世争鋒又被委以重任的大背景下,着實湧現出了一大批漢臣能人、名人,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曾(曾國藩)、左(左宗棠)、胡(胡林翼)、李(李鴻章)。
雖說這老四位同為“中興名臣”,對于清王朝甚至對于當今中國來說,所立下之功績又各有千秋,但是他們幾位在後人的口碑評價之中卻不盡相同。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理由:
1、秀才與兵的理念不同
李鴻章24歲就中了進士,而左宗棠直到臨死都隻是一個舉人,從學曆的角度來看李鴻章略勝一籌。可是古往今來,從來不是讀書厲害就了不起的。
不過這也确實成為兩人的差別所在,李鴻章是秀才當官,左右逢源;左宗棠是仕人從軍,決勝千裡。李鴻章是當官的才,左宗棠是打仗的料。其實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李鴻章和左宗棠并無高下之分,隻是擅長的領域不一樣。但是下面的故事就會明顯看出兩人的差別,也會明白為什麼李鴻章不被看好了。
左宗棠是個暴脾氣,點火就着的那種,但是這種暴脾氣并不讓人反感,因為國家和人民需要這種暴脾氣。有一次,英國領事館在上海的租借上樹立了一塊牌子,牌子上寫着“華人與狗不許入内”。左宗棠知道了,不多廢話,直接帶人過去把牌子砸了,把人打了一頓,把管事的人抓走了。端坐在八擡大轎中間的左宗棠威嚴無比,身穿黃馬褂,頭戴寶石頂戴,三眼花翎,手執鵝扇 ,着實把外國人吓到了。這就是軍人的血性,這要換成了李鴻章去應對這件事,做事肯定沒有這麼莽!
這裡,我想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你是喜歡暴脾氣的李雲龍,還是好脾氣的趙剛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李雲龍吧!
當然李鴻章這個秀才當得着實有些荒唐,這也是他一直為人們所诟病的原因。1885年,他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這是中國軍隊在與法國的戰争中取得勝利之後,簽訂的一個地道地道的喪權辱國條約。打赢了還被欺負,這是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聞。對此,左宗棠領銜反對說“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将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他還說:“李鴻章誤盡蒼生,将落個千古罵名”。正如左宗棠所言,這個條約是李鴻章洗不淨的恥辱。
綜上所言,這個秀才遠遠不如這個兵。
2、當官的理念不同
在當官這條路上,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起點差不多,都是跟随曾國藩當幕僚,在消滅太平天國的戰争中立下戰功進而平步青雲的。可是之後兩人的從政方向卻截然相反:李鴻章當的是自己和朝廷的官,而左宗棠當的是百姓和華夏的官。
李鴻章事業騰飛之後,除了自己吃香喝辣,部下們也是平步青雲。而跟随左宗棠的官員無心争鬥卻受排擠,大多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愛國商人胡雪岩就是這樣的下場。
在中法戰争的時候,李鴻章忙着鬥倒左宗棠,因為在他看來這是左宗棠最虛弱的時候,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他成功把左宗棠打倒,最後成為朝中獨樹一幟的力量。這就是李鴻章當官做的事情。
左宗棠當官并非隻是為了簡單的名利,而是有着更遠大的追求。184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曾經和當時還是平民的左宗棠有過一次談話。對話中,林則徐看出這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于是将自己在新疆伊犁的所見所聞整理成資料托付給了左宗棠。後來1875年,林公早已作古,俄國侵犯伊犁,左宗棠擡棺出征收複新疆,保全了我國的邊疆領土,這件事也是左宗棠被稱為“民族英雄”的緣由。這是左宗棠當官做的事情,兩人對比,高下立判。
在官場上,李鴻章和左宗棠最大的分歧在于,李鴻章認為大清朝的敵人在海上,是以需要大力投錢到海防中,而左宗棠則是認為威脅在陸地上,認為大清朝精力有限,需要大量投錢到邊疆守衛中。海防重要還是疆防重要?這是個政治、軍事、曆史問題,我才疏學淺,着實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左宗棠他重視疆防,因而他早年曾經收複過新疆,守衛過祖國領土,而李鴻章口口聲聲投資海防,大力建設北洋艦隊,結果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最近幾年,在網上總有一些給李鴻章洗白的言論,在這裡,我想說,對比左公的所作所為,李鴻章真的差得太多了。
3、留下的财富
李鴻章他給我們留下的财富是……額,他沒有給我們留下财富。但是他給後人留下了确确實實的财富,中國留學生之父容說:“我估計,李鴻章死的時候,留下了大約四千萬兩白銀給後人。”
還有圖中的這些财富:
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辦公室裡就挂着其中一幅左公的字:
這八句話了解了真的很受用,與君共勉。
最後,我覺得奇怪的是,李鴻章是文人出身,必然文采飛揚,做了一輩子官,卻沒有隻言片語給後人,留下的卻隻是金銀财富;而左宗棠是一個帶兵打仗的莽夫,卻有着八句名言傳世。是以,得出結論:有的官忙着救國,有的官卻隻是忙着當官。
總結一下:有些人死了,會流芳百世;有些人死了,卻隻能遺臭萬年!
這都取決于當時人物的所作所為,怨不得曆史,也怨不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