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北人有一句俗語叫作“不服周”,與楚人自封為王有什麼關系呢?

湖北人有一句俗語叫作“不服周”,與楚人自封為王有什麼關系呢?

“不服周”是湖北人、特别是武漢及周邊地區人們的口頭禅,含有“不服氣、不認可”的意思在裡面,而這句話起源于西周時期,反映出楚國先人對周朝的不服心理并做出反抗的行為。

湖北人有一句俗語叫作“不服周”,與楚人自封為王有什麼關系呢?

話說姬昌當年帶着數萬兵馬,一個月就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後來他就成了人們熟知的周文王。周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在分封時,中原的沃土都被周王室分給了名門望族。楚國作為一個子國,當時得到的地盤方圓不足50裡,楚人對于周王室的做法非常不滿意(這就是不服周的由來)。

湖北人有一句俗語叫作“不服周”,與楚人自封為王有什麼關系呢?

周夷王在位期間,王室衰弱,各大諸侯都開始不朝見周王室,并且諸侯之間開始互相讨伐。楚王熊渠在江漢一帶深得民心,于是進軍攻打中原諸侯,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号谥。”

于是,楚王熊渠就将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到了周厲王的時候,據史書記載周厲王暴虐而好攻伐。熊渠害怕王室攻打自己,于是就将原來封的王都給撤回了。

湖北人有一句俗語叫作“不服周”,與楚人自封為王有什麼關系呢?

地方方言作為我國地域傳統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非常值得考證的,附之我國三千多年的文明傳承,任何一個地方方言的産生都是真實曆史事件的縮影,甚至可以代表地域思想文化特色,在這裡,最典型的就是河南人三句不離的“中”字了。雖然推廣國語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地方方言在文化傳承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希望各地青年将地方方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和推廣國語并不沖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