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寺塔步行街工地挖出文物?專家說……

陳先生:磚塊有網狀格紋 很像東西寺塔上的磚塊

陳先生表示,9日,他在施工地附近閑逛,偶然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磚塊。“這些磚塊是施工方挖管道的時候挖出來的,因為我是一個考古迷,我就特别留意了一下,越看越覺得這些東西可能大有來頭。”

東西寺塔步行街工地挖出文物?專家說……

施工工地挖出的磚塊

陳先生認為,這些磚塊有一些網狀格紋,和東西寺塔上的很多磚塊的花紋很像。“我找了幾位朋友看了,大家覺得可能真的是一些古物,如果是的話,那肯定得保護起來。”陳先生說,為此,他向施工方和西山區文物管理所反映了情況。

此後,施工方就停工了。“我們9日接到市民的反映後,就立即停止了施工,配合相關研究人員考證,如果真的是挖到了文物的話,我們最重要的工作肯定是配合保護文物。”施工方項目經理李經理說。

東西寺塔步行街工地挖出文物?專家說……

挖出的磚塊被堆在一旁

李經理介紹,該施工地正在鋪設雨污分流的管道,項目手續齊全,但突然停工給他們增加了時間和經濟成本。“原本預計1月20日拆除圍擋,現在停工耽誤了兩天,時間就更加緊張了,并且在停工期間,工地仍需支付勞工工資以及相關維護費用,預計會損失8萬—10萬元。”李經理說。

專家:磚塊的制作工藝比較現代

10日下午3點,昆明市博物館館長陳浩和西山區文物管理所從業人員一起來到東西寺塔步行街的施工地考證。“這幾塊磚塊是青磚,是明代的,比較厚實,但這些都已經破碎了,而這幾塊是紅磚,差不多是近100年的東西,比較新。因為不同時期的磚塊制作工藝和特點都不一樣,是以能判斷出來。”陳浩說。

東西寺塔步行街工地挖出文物?專家說……

專家在現場考證

施工地排設管道下挖深度不到1米,大緻分布着界限清晰的3個土層。“從挖出磚塊的土層來看,混雜着很多年代的磚塊,從明代到民國年間的都有,是以這個土層屬于擾亂層。”西山區文物管理所一名從業人員觀察土層後介紹。

東西寺塔步行街工地挖出文物?專家說……

土層中不同年代的磚塊分布混亂

陳浩對出土的磚塊紋路進行了分析:“這個磚塊的網狀斜方格紋紋路清晰,從制作工藝上看,應該是比較現代的。”

經過幾位專家的認真分析,大家一緻認為:“這些磚塊都沒有早于明代的,而且可能是因為之前東西寺塔步行街經曆了多次重建改造,将這些碎磚塊用來回填,使得這個區域的磚塊分布情況變得複雜,就現場情況來看,這塊磚是不具備考古價值的。”

東西寺塔建于唐代南诏時期

昆明是一個曆史文化名城,建立于唐代南诏時期的東西二寺的兩座佛塔就被老昆明人引以為傲。

在東寺街的東西兩側,曾建有兩個寺廟,東邊的叫常樂寺,西邊的叫慧光寺。東寺塔原在常樂寺内,名常樂寺塔,西寺塔原在慧光寺内,名慧光寺塔,都是南诏弄棟節度使王嵯巅所建,由工匠慰遲慕韬組織施工。

西寺塔位于東寺街,形體比東寺塔略小,高36米,底邊長6.95米,塔身厚度2.5米。昆明自古地震頻繁,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昆明地震,西寺塔傾倒過半,十六年(1503年)仿東寺塔式樣重修。清康熙六年至十二年(1667年—1673年)又加修葺。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塔刹毀,塔身傾斜。鹹豐六年(1856年)慧光寺毀于兵燹。1983年11月至1984年9月,對西寺塔進行維修。

東西寺塔步行街工地挖出文物?專家說……

西寺塔

東寺塔位于書林街,在一個小公園内,高40.57米,共13層,方形三級石台基,密檐空心四方磚塔,平面邊長7.23米,牆厚2.7米。塔的1層最高,有10米,下面有深約1.5米的地宮,裡面原有一尊木雕坐佛,現在已經遺失。第2層到第12層,四面都設龛,都放有石佛像。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東寺塔完全傾圮。鹹豐六年(1856年),常樂寺亦毀于兵燹。光緒九年至十三年(1883年—1887年)重建東寺塔,“因視舊基低下,慮土薄弗堅,乃移于迤東數百步内”,按照西寺塔式樣重建,塔的造型仍保留唐代建築風貌。

東西寺塔步行街工地挖出文物?專家說……

東寺塔

東西寺塔寶頂四角各有一隻用銅皮做成的“金雞”,各高1米多,雞嘴含有銅管,管内有金屬簧片,金雞的頭、脖頸和胸腔是空的。據說,在從前每當疾風勁吹,通過銅管灌入,回旋的氣流使金屬簧片振蕩,金雞就會“嗚嗚嗚”地迎風長鳴,表現了古代工巧匠的聰明和才智。

來源:都市時報

文圖:都市時報全媒體記者 薛瑞鵑 實習生 勞铮宜

編輯:張雨馨

稽核:鐘玲

終審:許建龍

【來源:都市時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