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即使智如諸葛亮,也難逃圈子文化,馬谡即是一例

本文系“奧卡姆剃曆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系授權,歡迎轉發朋友圈和各種分享。

即使智如諸葛亮,也難逃圈子文化,馬谡即是一例

摘要

這就是圈子文化結出的惡果,但誰又能逃得掉呢?

一部曆史,不就是權謀之術,說到底到是一個山頭打倒另一個山頭嗎?

馬谡失街亭,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即使揮淚斬馬谡,也改變不了這個結果。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谡,劉備也看出此君非可用之才,他提醒諸葛亮,“君其察之”。

但諸葛亮并不為意,是他看不出馬谡身上的缺點嗎?

當然不是,以諸葛亮之謀略、之識人,不可能不知,在他将守街亭的重任交于馬谡之時,千叮咛萬囑咐,其實是對沒有百分百把握的表現。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堅持用馬谡呢?

這就不能不說到我們一個很深刻的文化傳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流行圈子文化,圈内的人天然具有一種親和力,隻以是否親近論,才華本事倒在其次;這種文化表現在政治上,特别是在亂世之中,那就是山頭林立、黨同伐異。

盡管儒家文化一直教導中國人,君子不黨、求同存異,但這都是冠冕堂皇的顯規則,而潛規則則是它的對立面,而且,潛規則的力量要比顯規則大得多。

這好像也是我們文化傳統的一個特點。

智如諸葛亮,也逃不掉這種文化的浸染。

諸葛亮身為蜀漢重臣,當然也要經營自己的勢力圈子,特别是劉備去世之後,他主持朝政,也要有自己的可用之人,這可用之人,當然是自己圈子中的最好。

馬谡是馬良的弟弟,馬氏是荊襄樊宜城大族,馬良在劉備在世時就已官至郎中。

諸葛亮與馬氏一族關系密切。

《三國志》裴松之注中曾說到這一點:“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可見諸葛亮與馬良的關系之親近。

在夷陵之戰中,馬良死于陣中。諸葛亮自然對其弟馬谡照顧有加,甚至可以說是關愛有加。

馬谡說起來也是一個人才,史稱其“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但也有言過其實的毛病,盡管劉備提醒過諸葛亮,但諸葛亮并不以為意,這時偏愛與私心其實已實得諸葛亮不再正視現實了,這就是圈子文化的厲害之處。

諸葛亮重用了馬谡:“猶謂不然,以谡為參軍。”

馬谡最初也并沒有辜負諸葛亮的偏愛,他在平定南中之役中提出“攻心”之策,可謂是最佳方案,使諸葛亮順利平定南中地區,消除了北伐的後顧之憂。

諸葛亮更加欣賞馬谡的才能,認定他是繼承自己事業、保持荊襄勢力在朝廷政治主宰地位的最佳人選。

為了使馬谡盡快成長為荊襄勢力圈子的代表性人物,諸葛亮必須給馬谡充任主官、獨當一面,在戰場上建立赫赫軍功的機會,于是在他第一次北伐時,他斷然棄魏延、趙雲等能将,而把馬谡擺在了前敵主帥的重要位置。

可谡可能是一個優秀的參謀人才,但作為一方主帥就差了點意思,他又偏偏遇上名将張郃,損兵折将,丢失戰略要地街亭,也是自然的結果了。

但這個結果使諸葛亮的個北伐作戰陷入全線被動,“進無所據”,隻能還軍漢中。

諸葛亮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但文化這種東西一旦形成,很難改變,身在其中,習焉不察,很是誤事兒。

還如諸葛亮,從他在日後的作為來看,揚荊襄而抑益州,似乎是他堅定不變的一個戰略,進而對蜀漢政治演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司馬昭派遣鐘會、鄧艾諸将統兵攻蜀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戰死綿竹,但谯周等這些巴蜀當地出身的官吏在幹什麼?在鼓動劉禅趕緊獻城投降。

兩大勢力集團的不平衡,當然有其曆史原因,但諸葛亮主政時的用人政策,不得不說是導緻此種結果的一大原因。

荊襄集團在諸葛亮操持下占據主導地位,面對外敵,當然不甘心喪失自己的利,必然殊死抵抗。而被邊緣化的益州利益集團來說,改換一下門庭,由曹魏來統治,對自己也未見得就是壞事。

即使智如諸葛亮,也難逃圈子文化,馬谡即是一例

謝謝“在看”的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