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官場充滿了爾虞我詐和互相傾軋,為了一己之私争權奪利,恨不得你吞了我,我吃了你。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對解缙這個沒有多少官場閱曆的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
且看解缙的入仕的過程,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鑒湖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就有“神童”之稱。1388年19歲的解缙中進士,同年任翰林學士,朱元璋很器重他,命他常在身邊。

可以說解缙的人生起點是很高的,年紀輕輕就身居要津。但是古人說“少年得志人生大不幸”。解缙就屬于這種情況。
身居要津,但是沒有一天的基層工作經驗,對人情世故很不熟悉,對官場規則十分陌生,對人生缺乏規劃,對身邊的危險沒有警覺。解缙就像一個可愛的小羊羔走進了虎狼橫行的官場。
朱元璋對解缙說咱倆“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這隻不過是朱元璋随口一說,解缙就當成金科玉律了,先是在第二天呈上萬言書,議論朝政。後又上《太平十策》。這反映出解缙的頭腦過于簡單,把上司的講話沒有鑒别能力。
再看他的實際行動,剛當官解缙就對現實不滿,指責兵部玩忽職守得罪了兵部尚書,遭其誣告被貶江西。但是解缙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還繼續發揮自己的寫作專長,先是替李善長辯解,李善長的案子是朱元璋定的,這不是找倒黴嗎?
後又彈劾袁泰使其受罰。這些事情充分說明解缙是個書呆子,不懂人情世故,不會當官,隻會空發議論,結果還引來無數的怨恨。
朱元璋已經開始對解缙不滿了,于是給解缙的父親說,帶他回去好好培養,十年之後回來重用。解缙隻好回家讀書寫作。八年後朱元璋死,解缙前去吊喪,結果遭到袁泰的誣告被貶河州尉,地點在今蘭州附近,明朝那兒可是蠻荒之地了。
四年後禮部侍郎董倫為他在朱允炆面前美言幾句解缙才得以回到京師任内閣首輔。朱棣登基後,解缙頗受重用,主持編輯《永樂大典》。雖屢受打擊但是解缙本性不改,又一次犯下了緻命錯誤,參與立儲。這是很忌諱的,解缙不但不忌諱還積極建言立長不立賢。沒有得到好處反而違反了朱棣的意思,又得罪了次子朱高煦。
此後解缙又屢遭陷害,其實這些陷害他的人的借口都不是大事,隻不過他平時為人剛愎自用,不懂得韬晦,不懂得收斂鋒芒,得罪了許多人自己都不知道,時機一旦成熟,這些人就會像餓狼一樣撲向他,把這隻小綿羊吞噬。
最後朱棣下令錦衣衛執行,先是下獄,後是埋入雪堆凍死。解缙的悲劇在于他一生沒有過多少實際曆練,就驟然占據高位。對人情世故和官場規則缺乏認識而又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态,一意孤行,最後死在了剛愎自用和天真幼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