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庸的花雲死後,其妻兒的際遇,為何卻比其他名将良相的結局更好

平庸的花雲死後,其妻兒的際遇,為何卻比其他名将良相的結局更好

事後看來,花雲大機率屬僥幸先走一步(那可是真的先走一步,他戰死沙場了),才保全名節,遺福後代的淮西勳貴之一。

為什麼這麼說?花雲的一生的軌迹,能給後世之人一個什麼樣的啟迪呢?請看“劍雄品評”的分析。

花雲是大明立朝前,追随朱元璋的淮西24将之一,24将中有徐達、湯和、陸仲亨、花雲、鄭遇春、唐勝宗、郭興、胡海、費聚、陳德、陳恒、周德興、謝成、李新、吳桢、吳良、顧時等秉性各異、際遇相殊的24人組成。

此24将,為摧元興漢立下了不世的功勳。

在推翻元朝的過程中,戰殁的那幾個,他們确實等不到朱元璋坐江山時,給他們封官加爵那一刻;不過,他們同時也避免了,明太祖為保朱标安全承繼大明江山,而實行雷霆萬鈞般的,剿除“驕兵悍将”之舉。這幾個人,算是沒落上剪資沒籍、滿門抄斬之滔天大禍了。

24将中,費聚、陳德、唐勝宗、陸仲亨、鄭遇春于1390年坐“胡惟庸案”而死;陳垣、謝成于1393年坐“藍玉案”而死;周德興因其子作亂宮廷,被連坐而死;李新被封為崇山侯,1395年因罪被誅殺。

依“劍雄品評”之見,朱元璋當初赴定遠所率的淮西将領班底,顯然都是大明朝創業時,最原始的軍方股東。在大明立朝時,如果他們還活着,按常理,無一例外都應是大明棟梁、國之柱石。

24将中除四五個人之外,如花雲一樣僥幸戰死,剩餘的20人左右,有8人後來被當作“驕兵悍将”給滅了;其他10幾人中,有幾個壽盡于胡、藍大案之前,這些人也算是僥幸得脫;僅餘湯和、徐達等寥寥幾人未被攀上那幾個大案。

如吳良封江陰侯,1381年病死于青州;吳桢封靖海将軍、靖海侯,1379年病死;陳德被封為臨江侯,1378年病死;顧時被封為大都督同知、濟甯侯,1379年病死。

“藍玉案”和“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合稱為“洪武四大案''。''藍玉案''和''胡惟庸案''都是謀反案;“空印案、郭桓案”則為反貪案。

《刑法志》中提到郭桓案''系死者數萬人'',連大明官方的《刑法志》也慨歎“空印案、郭桓案”所誅殺已過當,有冤案之嫌;而“胡惟庸、藍玉”兩案,則株連緻死者且四萬人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郭桓一案中,戶部侍郎郭桓等人共A錢2400多萬石糧食。

為此,明太祖決心趁機掃蕩全國A錢官員。案終時,實際上将六部侍郎以下官員大部處死,并乘勝追擊,除以三法司合法審理外,利用錦衣衛等法外手段,震懾瑟瑟發抖,蜷縮在全國各地的地主。

為了追讨贓糧,事件演變成全國性的抄家籍産,地主富人紛紛破産身死。''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

然而,太祖畢竟是新生地主階級的總舵主,最後連他自己都殺怕了,驚恐于此案傷及國本過甚,又反手将主審官吳庸給宰了,以平複大明士紳階層對總舵主空前絕後的沖天怨氣。

最後,朱元璋無奈的在《大诰》歎曰,''古往今來,貪贓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這麼過分的,實在是不多!''

太祖這不知是在慨歎誰搞得太過分,朱八八or士紳階層?反正,都挺令人後脊梁一陣陣的發涼!

對屬于經濟範疇的反貪案,太祖尚且甯可以刀光閃閃、人頭滾滾的慘烈,對新生的大明王朝來刮骨療毒;對于危及大明執政歸屬權的謀反案,那自然是沒辦法客氣了。

辦成冤案,也在所不惜!

看看這個虎口餘生的數量,花雲如還活着,被攀上“驕兵悍将”清洗大案之幹系,而被坐死的機率,絕對不會低。

在中央集權制的年代,追随一般的雄主起事,能活到立朝之時的軍方原始股東,幾乎等同于立朝後的原始政治股東,是有資格參與新生王朝的利益配置設定的。一句話,隻要不戰死,坐等,也能等來最輝煌的政治經濟收益。

然而,追随多疑又多智的,某些特殊的雄主(如曹操,朱元璋等)起事,卻稍有不同,光活着、坐等,卻未必如尋常般的得遂人願。

在這些王朝,軍方股東戰死走人,看似失去當下的利益,

GAMEOVER了。

其實,在這些虎步狼顧的帝王眼裡,卻既保全了大将的名節,又可憑此名節,讓帝王念念不忘。

起落承轉之下、鬼使神差之間,卻往往會有令人驚喜的超額收益,蔭陰于後人家眷。

古語雲,“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期權後兌,在時不時要侵淫在腥風血雨的朱明王朝開創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花雲,就是走這麼個路徑的明初大将。

花雲,濠州懷遠人,而朱元璋是濠州鐘離人。與帝同鄉,人情社會,鄉黨提攜。

同鄉,這奠定他成為淮西勳貴的第一要件(鄉黨要素)。

相貌魁梧、膚色黝黑,骁勇絕倫、萬人難敵。被授将後,花雲作戰無不披堅執銳、所向披靡。

能戰,這奠定了他成為淮西勳貴的第二要件(能力要素)。

至正13年,在臨濠遇上朱元璋,朱奇其才,授為将軍。由于古代條件的限制、文化的原因,雄主起事,一般都是戮力同心、由同鄉簇擁着,前呼後擁、吆五喝六地去創業。如此看來,至正13年,花雲加入同鄉團隊是比較早的。

夠早,反而成為晉升淮西核心勳貴的最重要因素(時期要素)。

象常遇春、藍玉雖說也是同鄉,後來他們混得名頭不小,職位也夠高,但怎麼也坐不上老朱最原始的股東班底——“淮西24将”之位。

而且,越是後來者,能入朱元璋法眼的,不用多說,難度和要求隻會越來越高。

是以說,“時期要素”相比于“鄉黨要素”和“能力要素”要更為寶貴和稀缺。反過來看,常、藍2将之謀略軍才,自然應遠勝于花榮等将領不少。

花雲雖說曆戰無數,卻從沒擔綱過特别大戰役之主職,然太平城身死一戰,卻被動地成就了他的功成名就和急流勇退(戰死),使朱一直對其念念不忘。

為什麼呢,朱元璋不是一直很多疑麼?

平庸的花雲死後,其妻兒的際遇,為何卻比其他名将良相的結局更好

史載,還駐太平,陳友諒以舟師來寇。雲與元帥朱文遜結陣迎戰,文遜戰死。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賊縛雲,雲奮身大呼,縛盡裂,起奪守者刀,殺五六人,罵曰:“賊非吾主敵,盍趣降!”賊怒,碎其首,縛諸樯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吳王位,追封雲東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太平是濠州紅巾軍于采石渡江後,打下的第一個大城市,同時也是應天城的重要屏障。

1360年,陳友諒攻擊池州失利,被守将徐達、常遇春率1萬5千人擊敗,陳友諒遂繞過池州,率水師進擊太平。太平雖說極其重要,卻僅駐軍3千人,守将為元帥朱文遜,花雲為院判。

當時陳友諒用小船載兵久攻不下太平,恰正值梅雨時期,江河慢慢漲潮,陳友諒靈機一動,借水漲之利,令大船靠上城牆,船前端壓巨石,又令士兵自船尾攀牆而上、蜂擁而入。

朱文遜先行戰死,3日後城破,花雲被俘。

被俘縛定後,花雲力大無窮,竟掙斷縛繩,連殺了5,6個押解士兵,并對守軍進行洗腦勸降。他大呼道,“你們這些士卒,不是我主朱元璋的敵人,識趣的,趕緊投降”。

當然,這班陳友諒的士卒們,尋常人士一堆,不可能太有頭腦,自然也看不了那麼遠。

他們一看花雲明明桌面上的籌碼輸光了,嘴還依然是那麼硬。狂怒之下,二話不說直接再次将其綁了,挂在戰艦的桅杆上,用亂箭立時射斃。

平庸的花雲死後,其妻兒的際遇,為何卻比其他名将良相的結局更好

瞧,一個即将引頸就戮的軍官,在破城後被俘,小命不保之際,竟敢有心思策反嘯聚其周圍的衆敵。這份對上司人(彼時,太祖連吳王也不是)的忠城,這份視死如歸的膽氣,傳到朱元璋的耳中,老朱怎麼不會念叨他的好呢。

即使朱八八後來做了皇帝,其帝王心思再生善變,君王脾氣再難伺候,對于一個已殁将軍來說,他還能動得了什麼壞心思呢?

一切花雲的好處,都凝固在陳友諒軍士的亂箭離弦之瞬;一切花雲的不足,都在花雲被萬箭穿心之時,消弭于無形之中。

花雲這臨終的奮力一擊,實在是太漂亮了,鄉黨要素+能力要素+時期要素之和,在多疑的朱元璋的眼裡,一下子蒸騰升華了。

朱元璋對花雲的壞印象,不存在的。

而一個人的一生,其對國家、對社會、對君王所能貢獻利益的運作軌迹,一般來說,是有波峰浪谷和抑揚頓挫的。

“死者為大”,真不是說說而已,是有其在文化上、政治上,真正的、特定的結轉收益的。

換句話說,略顯平庸的花雲,已将最燦爛的夕陽輝光(比不上常遇春、藍玉的旭日東升),定格給大明朝的洪武大帝,從此天人永别,再無後帳可找。

而疑人用之并行不悖的曠世雄主朱元璋,偏偏特别會找後帳,從朱元璋想保朱标承繼上位之時,這個心魔,瘋狂的左右着大明王朝航船的舵機。

以至于大明朝後來實行的“衛所制”、“錦衣衛制”、“去丞相化”等等,有關中央集權制度高度固化的形成,莫不是通過表面上斷斷續續的找後賬,及與朱的虎步狐顧的性格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花雲一死,其妻投水從之,花雲之子花炜由侍女孫氏一路帶着四處流浪。

至1363年鄱陽湖大戰後,他們才回到了應天。朱元璋風聞花雲壯烈就戮的事迹,一看到花炜,就哽咽不已、怆然涕下曰,“将門之後也”。

允諾花炜長成後給予封官,并追封花雲為東丘郡候,予立祠祭祀。

後來,花炜果然出任大明水軍衛指揮佥事,再後來,嘉靖皇帝即位,經花雲的五世孫請求,又賜封花妻郜氏為貞烈夫人,侍女孫氏為安人。

要知道這些受追封的已故女眷的品位職級,後裔可是有遺俸領得喲。

對比一下并不出色的花雲,與大明開朝卓越的将相藍玉、李善長等人及後裔的殊異遭遇,人的一生,适可而止、激流通退(即便是被動的),是多麼要緊的抉擇(稀缺的運氣)。

平庸的花雲死後,其妻兒的際遇,為何卻比其他名将良相的結局更好

在這裡,不僅能讓你讀到曆史故事、秘聞,在深度分析的同時,毫不費力地讓你了解諸多枯燥無比的曆史知識點。歡迎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本文所有圖檔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