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有人叫''業成'',有人稱''家康'',而四百年前,在陝西延安,有個将來為國抛頭顱灑熱血的人,叫''定國'',''李定國''。隻是名字始終隻是人們對于往後生活的美好寄托,并不總是會成為現實。

李定國,雖然有這樣一個好寓意的名字,卻終究還是沒能讓大明王朝獲得永生。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李定國,字鴻遠,或字甯宇、一人等,初名如靖。他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大明臣子,因為他所效忠的,主要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張獻忠和南明永曆政權。

天啟元年(1621),李定國出生在今陝西延安的一戶貧苦農人家庭。拮據的生活迫使那個少年早早地外出謀生,故而崇祯三年(1630),年僅十歲的李定國便投身張獻忠的起義軍。

說來也巧,起義軍人數也不算少,但張獻忠偏偏發現了人群裡那個相貌不凡的少年。出于喜愛,張獻忠将李定國收為義子。而張獻忠一生共有四個義子,老大是孫可望,李定國排第二。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跟随張獻忠的十幾年,對于李定國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作為其義子,李定國被張獻忠給予了厚望,得到了很多磨練自己的機會。

十七歲時,李定國就能率領兩萬大軍,跟随張獻忠馳騁于湖北、河南一帶。崇祯十四年(1641),剛剛二十出頭的李定國又喬裝成大明官軍,僅率領二十餘人馬,沖到襄陽城并将其拿下。而這個襄陽大捷,可謂是張獻忠自揭竿而起以來,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自立,建立大西政權。功勳卓越的李定國便獲封安西将軍,奉命監管十六座軍營。時年二十四歲的李定國,在起義軍中憑借戰功和德善,被人們尊稱為''小尉遲''和''萬人敵''。

可見到這時,李定國雖未完成''定國''大業,卻也已經獲得了很多人終身難及的成就。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大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李定國所依賴的大樹張獻忠卻因傷亡故。張獻忠的死,不僅給李定國造成了巨大打擊,還讓其起義軍一時間亂成了一鍋粥,在清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

孫可望、李定國、李文秀、艾能奇四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整合了數千将士、萬餘家口。之後一行人在少人缺糧的困境中,齊心協力,不僅先後鏟除了張獻忠軍中的罪人汪兆麟,還擊敗十餘萬大明殘軍,并逐漸從逆境之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毫無疑問,作為大西的重臣,李定國是勞苦功高的。而再進一步,為了大明王朝,他做的其實更多。

早在張獻忠死後,大西軍潰散之時,李定國就主張整合軍隊支援南明。當時孫可望主張前往廣東一帶,以便于在陷入危機時出海謀求生路。而李定國卻堅持張獻忠的遺願,願與大明官軍一同抵抗南侵的清軍。孫、李二人爆發沖突,最終李定國以死相脅,大西軍才逐漸轉向聯明抗清。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明永曆元年(即清順治四年,1647)四月,大西軍占領雲南,進駐昆明。孫、李、劉、艾四大将在昆明稱王,李定國即為安西王。

整個大西軍還是延續着以往的傳統,大事的最終裁決者都是孫可望。然而孫可望高位坐久了,逐漸有了一家獨大的念頭。他和李定國是以新仇加舊恨,嫌隙越來越大。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永曆,在肇慶建立。然而這時孫可望變卦,不願支援大明政權,反倒想依據雲南自立。

一心想着聯明抗清的李定國對孫可望掌控下的大西軍越來越失望,終于在明永曆四年(即清順治七年,1650)與明臣黃應運組成抗清同盟,以表其堅定抗清,不與孫可望同流合污的決心。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為了實作擊退清軍的願望,李定國在雲南組織生産,操練兵馬,還舉辦科舉選拔文臣,一時間讓雲南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到了明永曆六年(即清順治九年,1652)清軍企圖對大西軍進行夾攻的時候,李定國率領将士八萬、戰象五十頭出征,連克沅、靖、寶慶等州的清軍,之後更是一鼓作氣地拿回廣西。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在廣西交出的成績,讓李定國得到了不少明朝将領的支援。

明将領胡一青、趙印選、馬寶等相繼投入其麾下。而這更堅定了李定國抗清的決心。

這年年底,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約三千裡的土地,都在李定國的上司下回到南明政權的掌控之中。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然而當清軍都生出與李定國停戰,讓一半天下給南明的時候,李定國的老對頭孫可望卻不願他再立奇功。彼時李定國在前線逐漸推進,孫可望卻滿腦子都在想要怎麼陷害李定國。明永曆七年(即清順治十年,1653),孫可望謀劃将李定國騙至軍中殺害。而看清孫可望面目的李定國,為了保全大局,不得不再次退讓,率大軍轉戰别處,避開孫可望的鋒芒。

而孫、李的内讧,給了清軍可乘之機。面對之後清軍的拼死猛攻,李定國一時不敵,敗退廣西。為了扭轉局勢,李定國又聯絡鄭成功,希望聯合抗清。但由于距離以及雙方利益的不同,李、鄭聯合最終也未能達到李定國所期望的效果。廣東新會一戰失敗後,李定國僅有六千兵力,從此反清無望。

此後,李定國又經曆了一系列大西和永曆政權内部的鬥争和混亂,孫、李二人也終于撕破臉,兵戎相見。隻是這時候,南明内部越是動蕩,就越不利其抗清。明永曆十三年(即清順治十五年,1658),磨盤山戰役爆發。這場血戰,雖讓清軍不敢再随意出兵,卻也幾乎耗盡了永曆政權的氣數,緻使永曆帝被挾持到緬甸。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磨盤山之戰後兵力千餘的李定國,此後的心血就全耗在了如何将永曆帝從緬甸救回一事上。數次出兵後,李定國不但沒能接回永曆帝,還耗死在了軍中流行的瘟疫上。

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大将,在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後,悲痛欲絕,于明永曆十六年(即清康熙元年,1662)六月二十七日,客死他鄉。

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打破了清軍不敗的神話,卻無力回天

而李定國堅持了幾十年的抗清之夢,在這一刻也徹底化為泡影。

作為一名抗清将士,天下皆知其勞苦功高。隻是李定國雖有才華、有志氣,卻終究一人難改一國之命,終與大明一起,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之中溘然長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