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相姚崇: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姚崇是大唐名相,曆經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期間三任宰相,是開元盛世的奠基者,是一位優秀的封建士大夫。

名相姚崇: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姚崇)

在很多人眼中,優秀的封建士大夫,大都是仁義與道德的楷模,可以智慧超群,可以大義凜然,但與權謀卻不怎麼沾邊。因為權謀是包裹真相之後的欺詐;是為達目的帥弄陰謀與手段,充滿了不擇手段的意味,這怎麼能與姚崇這樣的好人挂上鈎呢。

其實權謀并不是小人的專利,君子也會。漢代劉向曾将這樣評論:“夫權謀有正有邪。夫正者,其權謀公,故其為百姓盡心也。誠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為百姓也詐。”而姚崇正是使用權謀為百姓盡心的人,比如他任内著名的消滅蝗蟲事件。

開元之初,唐玄宗勵精圖治,一心實作大唐中興,他啟用姚崇為相,決心在帝國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風順,上天給他們君臣二人制造了很多障礙,不是水災就是幹旱,更為嚴重的開元三年(715),波及山東、河北、河南三個糧食主産區的蝗災。

名相姚崇: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玄宗)

在古代,科學技術落後,人們無法對蝗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蝗蟲的威力是巨大的,像烏雲一樣鋪天蓋地,所過之處,田野、青山頓時寸草不生,變成黃土、秃山。

面對這種情況,人民隻能焚香禱告,祈求上蒼保佑;封建士大夫則笃信天人感應之說,認為這是上天的警告,需要皇帝反躬自省;皇帝則惴惴不安,查究政策上的偏失,要麼罷免大臣,大赦天下。而一片片糧食果蔬則被蝗蟲盡情的肆虐着,大量人民将面臨饑餓與死亡的威脅。

面對這一切,姚崇上書玄宗,要求動員百姓們集體滅蝗。但玄宗卻不敢輕易表态,存在很大的顧慮。因為蝗災是上天對他的警示,一旦滅蝗不是在得罪上天嗎!

而姚崇之是以由此提議,并非他有穿越的本領,掌握了科學知識。而是他并未将蝗災歸為天人感應一列,而是歸為害蟲一類,不消滅害蟲,人民将顆粒無收,如果行動起來,是有希望的。

名相姚崇: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對玄宗的顧慮,姚崇展現了智慧的一面,他并沒有發揚封建士大夫死谏的精神,要麼拿辭官威脅,要麼血濺朝堂。而是對玄宗提出了兩點:

其一,《詩經》記載:“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是将害蟲用火燒死;漢光武帝劉秀也曾下過指令,消滅蠶食莊家的害蟲。這就為滅蝗提供了依據,天人感應是前人留下的理論,《詩經》更是儒家經典,是無可辯駁的。

其二、滅蝗一事,用宰相碟文下達指令,就算上天要懲罰,也與天子無關,百官要追問,也是宰相的事情。這便解決了玄宗的後顧之憂。

姚崇将該想到的都想到了,如此智慧,玄宗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名相姚崇: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玄宗劇照)

然而,與姚崇同朝為相,一向對他俯首帖耳的宰相盧懷慎也提出了異議,認為殺死那麼多的蝗蟲,有傷人和。

可以看出,盧懷慎是一個心存慈悲的正直士大夫。對這類人,勸說隻是多費口舌,姚崇果斷采用了權謀之術,勸将不如激将。

姚崇說:“殺死蝗蟲你于心不忍,難道餓死了人你就忍心?你如果怕滅蝗招來災禍,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不用你承擔責任!”經姚崇這麼一說,他盧懷慎反倒成了一個不知為民着想,自私自利之徒了。這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盧懷慎隻得同意。

指令下達後,很多地方官員抵制,鬧得最兇的就是汴州刺史倪若水。他說:“蝗災是天災,需要皇帝修得才能免禍。後漢皇帝劉聰也曾滅蝗,結果越滅越多。最終導緻亡國,前車之鑒,宰相這樣的指令我不能執行。”

名相姚崇: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姚崇對他毫不客氣的說:“一,後漢劉聰是匈奴人,德不勝妖,而當今皇帝是聖主,妖不勝德,你怎麼敢拿劉聰跟陛下比呢?你是懷疑陛下的德行嗎?二、如果德高可以免禍,你也是個道德高尚之人,為何你的汴州也會有蝗蟲呢?難道你的道德很鄙劣?”兩頂帽子一頂比一頂大,倪若水噤若寒蟬,趕緊組織滅蝗。

就這樣,姚崇幾乎以宰相一人之力,改變了整個朝堂。使蝗災對人民造成的傷害降到了最低,并沒有發生大面積饑荒與流民。

滅蝗這件事情上,姚崇的智慧反映在了他務實的精神與擔當的勇氣上。他知道民生是國家的根本,清醒地将蝗災與天人感應劃清界限。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将責任一力承擔,顯示出了大整治家的豪氣與風範,是一種為國為民的大智慧。

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姚崇靈活地運用了權謀,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心理,針對性地使用了對策,非常高效地解決了問題。

名相姚崇: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姚崇的權謀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大智慧之上,不但展現了原則性,更展現了靈活性,是以,名相姚崇是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文:熊魚自笑

淺見寡識,以就正于方家。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