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國第一個被魏國滅了,說明北伐毫無成果嗎?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諸葛亮的才華毋庸置疑,他蟄伏隆中一地觀察天下大勢,當劉備不辭勞苦請他出山之後便幫劉備制定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蜀漢建立之後諸葛亮成為丞相,後主劉禅時代諸葛亮成為蜀漢實際一把手,趁着曹魏政局混亂之際多次領兵北伐。

北伐期間曾經獲得隴西一地幾個郡城,蜀漢上下士氣得到了極大的鼓舞。但随着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漢失去了這棵參天大樹後也從攻勢變成守勢,司馬昭掌權曹魏時期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于是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率領18萬軍士兵分三路攻滅蜀漢。

蜀國第一個被魏國滅了,說明北伐毫無成果嗎?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曹魏先滅蜀漢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當時吳強蜀弱,殲滅蜀漢更容易。天下十三州曹魏獨占九州,全國登記在冊66萬戶,共計450萬人,軍隊總共40萬人。而東吳占據荊州、揚州、交州一地,全國登記在冊52萬戶,共計230萬人,軍隊總共22萬,主要分布在長江沿線抵禦曹魏。而蜀漢僅有益州、漢中一地,當年漢中的人口也被曹操遷到長安,蜀漢全國上下登記在冊僅有28萬戶,總共94萬人,軍隊總共10萬,主要分布在南中以及漢中一地,從綜合實力上來看曹魏是東吳的兩倍,是蜀漢的5倍。

再者那個時期的蜀漢已經接近崩潰,諸葛亮病逝後蔣琬掌權,他遵循劉禅的防禦政策,十幾年間隻守不攻。而姜維上位後頻繁興兵總共北伐11次,耗盡了蜀漢的國力,《三國志》記載“維數出兵,蜀人愁苦”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而此時東吳吳景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國内安居樂業,隐約有中興之勢。兩國對比之下殲滅蜀漢将會更加容易。

蜀國第一個被魏國滅了,說明北伐毫無成果嗎?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二、蜀多山地,山地作戰便于重點突破。吳國有長江險阻,當年曹操南征的時候曾經想順勢攻克江東,但因為士卒多是北方人而且不善于水戰,他們水土不服導緻軍隊内部大面積生病後引發赤壁戰敗,最後爆發瘟疫,士卒死傷甚多。而此時曹魏境内并沒有造船基地,也沒有擅長指揮水戰的将領,曹丕在位期間曾經發動了三次東征但都無功而返,也隻能感歎“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

而蜀漢這邊盡管有崇山峻嶺作為屏障,益州境内也沃野千裡,群眾可以自給自足。但因為蜀漢體量小軍隊也少,這麼大片地區他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更多的是派遣重病駐守在險要關卡上,比如陽平關、劍閣等等。

但蜀漢的弱勢也在這裡,因為他們隻有步兵,而曹魏最不缺少的就是步兵和戰馬,在軍種和數量對比上曹魏占據了極大的優勢。隻要魏軍攻克蜀漢重地之後就可以派遣騎兵長驅直入蜀漢腹地,等吞并蜀漢之後就可以得到這裡的巨量人口和造船廠,屆時曹魏的體量将會更大實力也更雄厚,殲滅東吳也隻時間的問題。是以曹魏實際統治者司馬昭認為,“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并進,此滅虞定虢,吞韓并魏之勢也。”

蜀國第一個被魏國滅了,說明北伐毫無成果嗎?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三、蜀漢的防禦出現了問題。當年劉備拿下漢中一地時很多将領都以為漢中太守将會是張飛,因為張飛的履曆還有軍事能力都最符合這個位置。但劉備卻力排衆議把這個位置交給魏延,而且當着衆多同僚的面詢問魏延該如何負責。

魏延當着所有同僚的面回答劉備,假如是曹操親自領兵犯境,那我将為大王把他抵禦于國門之外;假如是别的将領領兵犯境,那我将會為大王把他們殲滅!劉備對魏延這個回答很滿意,後來事實證明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間曹魏曾經多次派遣大軍襲擊,但終究沒有讨到便宜,更多時候損兵折将後退兵。

魏延對漢中的防禦布置是安排大軍駐守陽平關,然後派遣其餘部隊漢中各個重要山頭駐紮,幾支部隊呈現掎角之勢,假如敵軍來犯的時候可以互相輔助,憑借着地勢險要和魏軍打消耗戰。蜀漢這邊在自己的領土作戰占據了有利地形而且補給十分充足,但曹魏戰線很長意味着成本很高,隻要他們的補給不及時或者被蜀軍切斷糧草後隻能退兵,屆時蜀軍還可以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魏延死後不論是蔣琬還是王平,他們一直都延續魏延這個部署,漢中一地牢牢被蜀漢掌控。

蜀國第一個被魏國滅了,說明北伐毫無成果嗎?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三國志》中記載,姜維認為魏延這個政策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适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扞之。于是把軍隊遷到沓中屯田,他想誘敵深入之後集合優勢兵力擊破敵軍,但這也造成了漢中防禦空虛。

是以我們能看見,當曹魏三路大軍拿下漢中之後直接反包圍姜維,姜維無奈之下隻能領兵退守劍閣雄關,想憑借蜀中棧道抵禦曹軍兵鋒。但此時鐘會帶着大軍牽制姜維主力部隊,而鄧艾則帶領一支奇兵走陰平小道到達江州,在攻克綿竹之後劉禅請降,蜀漢正式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