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是中國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決戰,我國的政權基本上從國民黨那裡轉移到了共産黨手中。三大戰役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戰事部署:平津戰役主要負責打擊國民黨在河北地區的武裝力量,實作了華北地區的陣地收複。遼沈戰役結束後,共産黨将東北重工業收入麾下,而這也直接讓蔣介石部隊陷入了後繼不足的狀态中,象征着勝利的号角即将吹響。淮海戰役中雖然共軍的兵力遠遠不及國軍,共産黨卻靠着不言敗的毅力和當地百姓的支援,将蔣介石的部隊從這片土地上趕了出去,也為之後的渡江戰役的勝利吹響了号角。正是因為雙方實力異常懸殊,蔣介石将最雄厚的兵力都安排在了這場戰争中,才證明了淮海戰役戰鬥過程的艱難非遼沈、平津可比。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在中國大地上爆發,作為内戰的第三個階段,為新中國的成立掃清了障礙。在遼沈和平津這兩場戰役中,我軍取得勝利都相對比較容易;然而淮海戰役的情況有所不同,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戰争,想要取勝尤其困難。國民黨認為在人數和裝備上占優勢就能打敗我們,我軍将士損傷不小,但是解放軍在各種複雜條件下還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為解放軍南渡長江提供了條件。事實上,此次戰役國民黨方面投入不少軍事人才,即将給大家解密,這些人才都姓甚名誰,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呢?
曆時64天的平津戰役,傅作義作為能力出衆的主指揮官,要接下解放軍兩個部隊的百萬之師,也是無計可施的。他的部隊無論是實力還是裝備都沒法和國民政府的中央軍相比,加之蔣介石在華北地區擁有的支援以及損失了一部分,還剩下的一部分也沒有在這裡,而是全撤到了南方,平津戰役最終也有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
至于遼沈戰役,遼沈戰役中流行起了一句話“陳主任真能幹,沈陽南站通北站”,意思是說國軍将領陳誠的決策,讓沈陽變成了一座孤島,由他們率領的第九兵團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榮光,即使作為國民黨王牌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都頗有實力,包括諸如四十九軍這樣有實力的部隊,也回天乏術。淮海戰争被認為是取勝最艱難的一次戰場,看參戰人物和戰争波及的範圍,都能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場地獄級難度的戰争,即使國民黨投入八十萬裝備先進的兵力,也動搖不了這是場艱巨戰争的事實。
在蔣介石原本計劃中,白崇禧是擔任總指揮的最佳人選,然而白崇禧卻拒絕接受蔣的指揮,蔣介石便把總指揮一職交給了杜聿明,由此可見,杜聿明的作戰能力在國軍中應該還是數一數二的。那麼杜聿明的戰績到底如何呢?事實是,他在東北作戰時獲得的戰績都十分讨喜,這也正是蔣介石在緊急關頭調用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杜聿明卻在淮海戰役這場考試中交出了極差的答案,戰局的預判失誤是第一個原因,這場戰役的戰争發展态勢表明,他一開始就做了錯誤的指揮,在他到達徐州之前,淮海戰役的發展就已經偏離了他的預判。其次在于蔣介石突然更改了他的計劃,使得杜聿明原本的作戰計劃全被打亂。考慮到這些具體情況,杜聿明如果按照他原本的計劃來作戰,蔣介石沒有插手指揮作戰的話, 淮海戰役的難度就會再上一個台階。
當國民黨軍隊完成第12兵團的組建後,黃維被推選為司令官。對于這樣的結局,有人十分不滿還是以直接請假回老家了,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胡琏。胡琏本以為司令官的位置是其囊中之物。但在雙堆集戰役中途,黃維被共軍圍剿時,胡琏因為一直牽挂他的18軍,通過空乘的方式達到雙堆集戰場,他的降臨讓身處包圍圈中心的國軍安心了不少。胡琏考慮到現在的戰局,決定隻有做好防守才有機會獲勝,對外傳出指令,國軍很快根據現在的情況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防禦體系,是以也使得共軍的中野進攻進行的異常艱難。在後來,我軍之是以可以赢得雙堆集戰役的最終勝利,是離不開華野的幫助的。
黃百韬是國軍的進階将領,解放戰争期間,黃百韬進入膠東戰場,真是威風凜凜,所向披靡。他到死都還在戰鬥,國民黨最後用二級上将的頭銜來表彰他,是以也可以說他是被埋沒的軍事人才。雖然它能夠預測戰況,但是在危難時候他的勸告沒有将領聽進去了,以至于整個軍隊被陷新安鎮,沒有援軍來救。雖然自己身處困境,難以脫身,他沒有消極抗戰,而是拼最後的兵力想要突圍,在他堅決抵抗政策下,我軍戰士死傷不小,突圍快要成功的時候,好巧不巧遇上以華東野戰部隊恰好經過,導緻他突圍失敗,但是這場戰争也充分表現了他的勇猛。
邱清泉作為悍将的稱呼深入人心,但他沒有一種粗中帶細的感覺,成也勇悍,是說成就他的是勇悍,敗也勇悍的最佳寫照。進行淮海戰役時,邱清泉在徐東狙擊戰中被盯上重點照顧,他本應該想辦法盡可能保留30萬的士兵,但是他偏偏不這樣,而是固執的堅持自己的想法,沒能明白蔣介石已經掙紮在邊緣,沒有正确估計我軍的實力,居然拿30萬人命去實作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在陳官莊附近,他公然拒絕了杜聿明要求執行的繳槍計劃,後來這30萬士兵被我軍擊敗,他也在戰鬥時身亡。我們評價這個人物的時候,必須要分成兩邊去看,之是以被人叫做“邱瘋子”,是因為他打仗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說不定也是因為這樣的名聲在外,那30萬士兵不敢不聽他的指令,才和他一起走到了最後,戰敗,然後被俘虜。
作為解放戰争中最關鍵的一戰--淮海戰役,是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單純從雙方投入兵力的多少和裝備的優良性上看,是正确的。很多資料都能查到,國民黨的兵力遠不如共産黨,在戰場上正面對抗的人數是60萬對80萬,但是在敵軍看不到的地方,其實有大量的群衆在掩護、支援共軍,甚至有百萬群衆都在為解放軍運糧。戰争的勝利證明了隻有擁護人民群衆的利益,動員人民群衆,和人民群衆融為一體,得到人民群衆的力量,也隻有在社會主義的指引下,才能維護人民的最終利益,奪回政權。
淮海戰役是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幾乎影響着戰局走向,對解放戰争起着決定性作用。兩方的參戰人數幾乎可以說是規模之最,國民黨先後派出80餘萬人,解放軍共計60萬。比解放軍人數多了一倍有餘。淮海戰役給國共雙方都帶來了慘重的傷亡,淮海戰役總的傷亡人數高達17萬多,即使勝利最終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但也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我軍死傷士兵人數遠超12萬。這場戰役造成的傷亡人數在解放軍的戰争中高居首位,蔣介石在這場堪稱難度極大的戰争中失去了在長江以北的戰場控制權,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被解放軍推翻也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