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敵後戰場,八路軍都創造了哪些神奇戰法?

1931年9月18日,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内占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寇從盧溝橋進攻平津地區,不久華北地區淪陷,中日全面開戰。8月13日,蔣介石發表自衛抗戰書,發動淞滬會戰,中日在上海及周邊大規模激烈會戰數月。12月13日,首都南京失守。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

在抗日戰争期間,以國民黨上司的部隊為主擔負的正面戰場,先後發生了江橋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綏遠抗戰、平津作戰、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八一四空戰、南京保衛戰、華北作戰、太原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蘭封會戰、武漢會戰、萬家嶺戰役、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以及空軍、海軍作戰等抗擊日寇的戰事。

抗日敵後戰場,八路軍都創造了哪些神奇戰法?

以共産黨上司的部隊為主擔負的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自身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漸發展為奪取抗戰勝利的中堅力量。正面戰場與敵後戰争相對獨立又互相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争的總體。

全民族抗戰開始前,蔣介石就明确将逐漸退守至黃河以南,粵漢線以西。這個戰略布局,意味着華北、江南等廣大國土将成為日寇的後方基地。

而敵後遊擊戰必定是敵強我弱,敵方強大到我方不能用其他戰術戰法與之相對抗,或使用戰術戰法我方損失太大,大到我方無以為繼時才使用,正因為敵方強大,擁有大型部隊,是以遊擊戰多是在日寇的後方基地上進行,也因弱方熟悉該區之地形,而有除火力跟人數上的優勢。

毛澤東正是在這個看起來順理成章的戰略布局之外,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對進入戰場時隻有幾萬餘兵力的八路軍來說,如果不合理布局,非但不能發揮作用,而且會“陷于被動的、應付的、挨打的、被敵各個擊破的境遇中”。毛澤東謀劃的戰略方向是:向日軍進攻的相反方向挺進,到敵後去開辟抗日根據地。這一全新的戰略布局後來被概括為“敵進我進”。

抗日敵後戰場,八路軍都創造了哪些神奇戰法?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毛澤東發來電報,說太原失陷後,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已經結束,以共産黨為主體的遊擊戰進入主要地位,要八路軍總部趕快把部隊分到華北敵後,占領鄉村,發動群眾,收容潰軍,擴大自己,建立根據地。

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台山創立了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在強敵環伺之下,建立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抗日根據地,其中較大規模的主要根據地有8個。包括:陝甘甯、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華中、華南和東北抗日聯軍。

八路軍的遊擊戰通常以能自給自足的小機關,利用地形作為掩護,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裡四處出擊,用少量部隊在一個點上創造局部優勢,也就是雖然你有一萬人我隻有一千人,但我用時間可以慢慢消滅你的力量。總之就是零敲零打,讓敵人一開始不會損失很多,但這個數字會慢慢累積,直到敵人軍隊士氣崩潰、糧食不足時,再發動緻命的總攻擊。

日寇集中正規軍、僞軍反複“掃蕩”共産黨上司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針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八路軍、新四軍上司軍民采取“敵進我進、敵退我退”的戰略戰術,開展了極為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鬥争。

抗日敵後戰場,八路軍都創造了哪些神奇戰法?

遊擊戰雖然不足以擊垮日軍部隊,卻可以制造軍事上的僵局。八路軍敵後抗日武裝提出了“敵打到我這裡來,我打到敵那裡去”的“敵進我進”的翻邊戰術,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靈活多樣的戰法,以少勝多。他們在山區實行麻雀戰,在平原地區人工挖掘道地實行道地戰,山區和平原地區普遍使用地雷戰,因地制宜實行破襲戰,在鐵道沿線開展鐵道遊擊戰,破壞鐵道交通線則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中共敵後戰場的迅速發展,與正面戰場相配合,形成了對侵華日軍的戰略夾擊,起到了打擊、消耗、牽制、騷擾敵人,破壞設施,阻斷交通的重要作用。這是抗日戰争由戰略防禦轉到戰略相持的一個重要條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