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号主按

說來慚愧,這篇其實是《清朝福晉的地位,竟然是挂在頭飾上?| 古裝謠言粉碎機》的糾錯與補正,希望大家可以通過兩篇文章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另外,如果大家對于本号的過往文章的論據、論證有異議,也可以如本文般投稿給我們(有稿費哦)。當然,錄用要求也參照本文。

感謝每一位認真閱讀,并在評論區寫下或真情實感、或真知灼見的訂閱者!

本文作者: 漁燈兒(原名@青果煎餅)

大家好,我是漁燈兒(原名@青果煎餅)。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前兩天早餐時随手打開微信,看看我最愛刷的狐狸姐的公衆号更新了沒。然後我就看到了這篇▼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啊,感覺大家對清代服飾“嫡庶”的誤解還是比較深的……尤其是服飾圈早年的某些“科普”可能加深了這種訛誤,但是傳來傳去也沒人認真深究一下(攤手)

咳咳,總而言之,這一次營銷号竟然還真的蒙對了!我倆讨論之後,狐狸姐鼓勵我再寫一篇文章來賺稿費,于是早就棄坑的我又扒拉開塵封的資料,再一次回來科(吐)普(槽)清代服飾啦!

………以下正文開始……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聲明:本人非常反感“嫡庶”“規矩”這樣的封建糟粕,本文純粹為服飾史層面考證

你一定從某些營銷号或者古裝劇評論區看到過這樣的言論:“清朝女人的大拉翅有講究,福晉才能戴倆穗子”、“正房穿大紅裙,姨太太不準穿”“鳳冠霞帔是正妻專用”……作為服飾史愛好者,相信你肯定會把這麼無聊中二的設定當作是不學無術的造謠。但這一次,營銷号說的恐怕還真有幾分道理——曆史上确實存在類似的嫡庶劃分。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聽到這裡有人可能要說了:不會吧,古代貴族真跟宮鬥劇裡一樣斤斤計較?大戶人家有錢任性,會在乎這些雞毛蒜皮的破規矩?

嗯,還真是……本着不嫌事大的精神,今天就以兩把頭穗子為例,好好捋一下清代便裝的那些“規矩”——

首先,作為封建王朝的傳統藝能,身份尊卑在古人服飾上可謂是展現得淋漓盡緻,拿距離我們最近的滿清來說,一部《大清會典》将所有貴族、官吏、後妃福晉的冠服都安排的明明白白,款式、顔色、紋樣皆按等級區分,若有過分僭越必遭責罰。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内府彩繪本《皇朝禮器圖式》中的後妃冠服

不過,以上規矩僅針對正式莊重場合,對于日常便裝則沒有提及。除不準僭越禁色、不準男子蓄發穿漢服、不準旗女纏足等基本規定外(但上述禁令實際中未必嚴格執行),其他并無幹涉。尤其是到了晚清,貴族婦女的便裝争奇鬥豔,繁瑣程度往往堪比正裝,這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今天的主角:兩把頭。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乾隆~鹹豐兩把頭的發展

給不太了解清代服飾的朋友簡單介紹一下,兩把頭(亦稱旗頭、一字頭等)是清代旗人女子最具特色的發型,因頭發梳成左右兩把而得名。不過在曆史上,它流行于清代中後期,遠沒有清宮劇裡出現的那麼早。早期兩把頭較小,是真頭發梳成的“緊翅兩把頭”。後來到光緒乃至民國,兩把頭的尺寸蹭蹭變大,需要以假發、綢緞代替真發,就稱作“大拉翅”。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清末的“大拉翅”,以假發或綢緞制作

通常來說,兩把頭/大拉翅是一種日常發型,廣泛流行于宮中和民間。并且,由于其便裝屬性,兩把頭從未被嚴格規定過等級差異,無非是在有錢人家或喜慶場合就多插戴些裝飾,窮人、日常打扮就樸素些。是以以下這些莫名其妙的圖完全在瞎扯: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以上都是瞎編的

這也就不難了解當看到“福晉大拉翅戴雙穗子”這樣的營銷号言論時,很多朋友都會習慣性地當作謠言對待了: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究竟對不對,且聽我慢慢道來——

穗子原本是頭繩的延長,搭在兩把頭的側面。清末民國的大拉翅雖已改用假發、綢緞,但依然可懸挂穗子。從資料看,兩把頭挂單、雙穗子的情況都有(更多的是根本不戴)。如此不起眼的一個小裝飾,又屬于便裝打扮,實在難以跟“妻妾嫡庶”這樣的森嚴等級聯系在一起。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道光帝行樂圖》中戴雙穗的公主

然而當仔細查閱清末民國的記載時,令人詫異的事情就出現了。且看下面這段記載:

(嫡庶)再就裝束方面,也有顯著的差别。凡是‘用花轎娶來的’新娘子,在新婚一個月之内,照例要在旗頭上的兩側,各系上一绺紅線穗子。至于所謂‘收房’的‘姑娘’(注:即姨太太。在王府内凡是尚未取得側福晉稱号的人,當時都呼她為某某姑娘),在一起初隻能在旗頭上挂上單紅線穗子,一目了然,嫡庶自分。

—— 溥傑《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好家夥,這可不是什麼營銷号之口了,而是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傑的回憶,足以證明在醇親王府中存在關于穗子的明确規定,并且就是用于區分嫡庶。“照例”二字更說明其有一定傳統,而不是清亡後的“禮崩樂壞”之舉。那麼,這是否隻是進階皇族的自家規矩呢?再來看一段記載:

“赤繩結作蝴蝶形,垂穗尺許,另以銀質為钗,象蝶腹,穿插兩把頭翅。雙穗單穗,視年齡為别,行動具飄灑之美,此制多見于搢紳家少婦盛妝者,尋常小戶不恒有。”

——包奉寬《旗人風俗概略》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1903年的裕容齡,雙穗。圖源@三順他貳姐

包奉寬先生是1876年生人,在鑲黃旗下度過了半輩子,同樣作為親曆者,他提到穗子有區分年齡的作用,并且在大戶人家較常見。雖非嫡庶之分,但也證明其可作為身份差異的象征。亦有記載顯示,雙穗是晚清貴族女性在隆重場合的打扮。此習慣一直延續到到今天的平劇裡,番邦公主也是平時戴單穗,上朝時戴雙穗。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戲台上“旗蟒+旗頭”的搭配同樣源自真實曆史

總而言之,穗子個數的講究,雖與營銷号說的在細節上有所出入,但确實是有一定規矩甚至嫡庶差別的。

除數量外,穗子的顔色也有規矩。如芙萍《旗族舊俗志》就提到頭繩隻準用紅色,若守寡則改為黑色,再不更換。穗子作為頭繩的延申,也遵從此項習俗,極少出現其他顔色。就算貴如慈禧太後,也不能違反。從畫像及照片看,愛美的她隻能玩起擦邊球,改用珍珠流蘇來代替黑穗。總而言之,兩把頭的穗子不是你想怎麼戴就能怎麼戴的!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守寡的慈安太後,戴黑頭繩、黑穗子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慈禧太後的珍珠流蘇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當然,影視劇裡就随便了

等一等,兩把頭不是一種便裝發型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規矩啊!

沒錯,在真實的曆史中,日常便裝也往往有許多限制……甚至在鹹豐帝即位後,曾因反感妃嫔服飾過于奢華,下達過相當嚴格的便裝規定,唠叨程度堪比典籍中對正裝的記載!其中規定,梳兩把頭時“不準戴流蘇、蝴蝶及頭繩、紅穗”、“耳挖上,不準穿各樣花、長壽字等項”、“隻準戴兩支花。若有戴三支花者,即應懲辦”……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鹹豐帝的妃嫔,平時多戴一枝花都可能被懲罰

另一常見便裝:坤秋帽,也被規定“尋常帽飄帶,皇後用黃色,皇貴妃同。貴妃至嫔俱用杏黃色。貴人以下無論何色,俱二根同色,緣五分寬片金邊,不準緣花縧”、“不準戴流蘇、蝴蝶,亦不準綴大塊帽花,帽花上不可有流蘇活鑲等件”。甚至連小小的耳環、耳墜都被他唠叨了半天。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朋友@徐從暉 畫的坤秋帽,這是晚清旗女常戴的冬帽。

多說一句,現在經常有人科普“坤秋帽僅有女款”,然而現實真的未必。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坤秋帽的飄帶,故宮博物院收藏

相信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清代的便裝與正裝相比,确實有着更高的自由度。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它依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有嫡庶等級的差異。何況在晚清,很多便裝有向着禮儀化發展的趨勢,例如氅衣、褂襕、馬褂被視為正式着裝,大拉翅、坤秋帽甚至常被用于搭配吉服。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混搭嘛,不奇怪

顯然,這麼麻煩的表述雖然嚴謹,卻非常不友善了解記憶。也難怪服飾史愛好者們會更容易陷入将古代便裝一概了解為“随便穿”的誤區。然而,難道營銷号這一次就真的靠譜了麼?我有理由相信,他們口中所謂的“嫡庶規矩”都隻是一拍腦瓜的瞎編,隻不過這回湊巧跟曆史相符了而已——絕大多數時候則是錯得離譜。

這樣的“反複辟謠”在整個科普環境裡都普遍存在,我的朋友科普大V @在下黃昏鳥 就提到過: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在服飾史圈裡,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應該還有不少人相信,金絲翼善冠是陪葬品、“衣冠禽獸”最初是褒義詞、民國旗袍與清代旗人之袍完全無關這樣的“辟謠”吧?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 由來已久的誤解

為什麼這次拿“嫡庶”來詳講呢?也是受之前看到的一件事影響,當時一位頗為權威的部落客用不容置疑的語氣“科普”古代便服根本沒有什麼嫡庶之分,轉發評論裡全是 “東宮娘娘烙大餅”…之類的跟風玩梗,但幾乎沒有人認真地深究這個問題。

錯誤和疏漏是再正常不過的,曾經被當做真理的觀點也可能被後來的新研究推翻。我真正擔心的是,網絡上(包括科普圈)那種“非黑即白”的論調。畢竟,語出驚人的言論更便于傳播。人們很容易輕信某個人、某句話,而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而不是靜下心自己去求證。對科普者本身來說更應警惕:為了博人眼球而抛出的争議言論,很可能成為反噬自身的陷阱,甚至激起大衆對全體科普工作者的反感。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經常有人強調旗袍不是旗裝,但實際上“旗袍”一詞早在清代已經出現,最初就是特指滿族服飾。

好像扯太遠了,寫下這篇文章,并不是想憑着自己對某一小小知識點的熟悉,就要急着去“打臉”别人。作為業餘愛好者,我的知識儲備也是非常有限的,包括這篇文章也肯定不完美。若有朋友能拿出更多資料,推翻我的觀點,那就更好不過了!期待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營銷号竟然是對的?換個人談談兩把頭的穗子|古裝謠言粉碎機

最後,作為一個觀鳥愛好者,放個開心的圖吧

一隻戴“單穗大拉翅”的短趾雕格格~

(其實那是正在騷擾它的黑卷尾,一種剽悍的小鳥)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作者的其他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 網易号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号 ]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如果喜歡 記得關注